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之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早已開始涉足中微子理論研究。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組於2012年3月8日下午14:00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16:00舉行特別報告會,報告實驗的最新結果。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新聞發布會視頻

 

邢志忠:三八婦女節與中微子情話

 

從去年的三八,到今年的三八,大亞灣實驗組發表在PRL上的論文獲得了435次引用,創下了中國高能物理學實驗領域單篇論文的引用率和引用速度之最。這是一個神話。

 

曹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結果的簡單解釋

當我們設計這個實驗的時候,由於前面兩個實驗都沒有測到振蕩,認為它肯定小於0.15。而且0.01是一個關口,當sin213<0.01時,現有的技術無法測量中微子的CP破壞相角,需要開發新的實驗技術。測量到0.01對中微子物理的發展方向具有指路標的作用。因此我們實驗費了很大的勁,設計了很高的精度,準備用三年的時間將它測量到0.01。最希望它在0.03左右。沒想到它這麼大,僅用了55天的數據就測量到了5.2倍標準偏差(對應振蕩不存在的概率是一千萬分之一,而且是確定性強的統計誤差主導),頗有點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覺。

 

 

 

科學網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曹俊:大亞灣中微子專題科普

中微子共有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νe)、繆中微子(νμ)、陶中微子(ντ)。它們與對應的三種帶電輕子e、μ、τ以及六種夸克一起構成了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描述三種中微子的振蕩需要六個參數。太陽中微子與大氣中微子實驗測出了其中的四個。剩下兩個未知參數,一個是混合角θ13,一個是CP破壞相角,它們不僅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參數,也與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有關。當宇宙大爆炸發生時,根據粒子物理規律,正反物質應該成對產生,是一樣多的。可是我們現在的宇宙中,並沒有發現大量反物質存在的跡象。那麼反物質哪裡去了?

 

陳釗:什麼是中微子振蕩?

 

在粒子物理中,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可分為夸克、電子和中微子。其中,夸克有6種,電子有3種,中微子也有3種。中微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不帶電,質量極小,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太陽內部核反應產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鐘通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以十億計。中微子有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兩兩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可以簡單的說,中微子振蕩就是這種不同中微子之間的相互轉換,即一個中微子在飛行中可以變成另一種中微子,再飛行一段距離後又變回原來的中微子了。這種振蕩現象總共有3種,即theta1-2振蕩,theta2-3振蕩,theta1-3振蕩。

 

邢志忠:基本粒子的神秘「味道」

作為物質最基本組分的夸克和輕子在粒子物理學中被賦予了「味道」(flavor)的含義。這一形象的概念是由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和德國物理學家哈羅德·弗裡奇(Harald Fritzsch)在1971年突發奇想而引入物理學的。當時他們二人正在美國加州一家名叫巴斯肯·羅賓斯(Baskin-Robbins)的冰淇淋店閒談,發現冰淇淋不僅色彩斑瀾而且有巧克力、草莓等不同的口味。於是他們決定用「味道」來區分不同的夸克和輕子,質量小的粒子叫做「輕味」(light flavor),質量大的粒子叫做「重味」(heavy flavor)。如今味物理學已經成為基本粒子物理學的主要分支之一,它所關注的基本問題包括夸克和輕子的質量起源、不同粒子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性。 

 

 

曹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公布新結果

 

2013年8月22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中微子工廠研討會」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報告了新的實驗結果,首次公布了對中微子質量平方差的測量。

 

 邢志忠:神的姐弟戀

 

2014年7月28日日至30日,數百名科學家從世界各地來到盛夏中的北京,聚集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成立江門地下中微子實驗(JUNO)的國際合作組。合作組由來自中國、捷克、法國、芬蘭、德國、義大利、俄羅斯和美國的200多位科學家組成,參與的研究機構和大學超過50個.......

 

邢志忠:傳奇——中微子幫我加塞兒

 

這個傳奇的後果就是,我的文章借著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取得重要成果的東風,成功地加塞兒到CPC期刊2012年第四期(即四月號)正式發表。從投稿到正式刊印,只用了四、五天。如今這篇文章的卷號和頁碼都已經出現在高能物理資料庫中,國際同行可以正式引用CPC期刊而不是文章的預印本了。我期望它能給CPC和我本人帶來好運。

 

曹俊: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全面建成並運行

2012年10月19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的全部8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運行取數,標誌著實驗站的全面建成。此後,實驗站將持續運行3-5年,把中微子混合角sin22θ13的測量精度提高4倍,並開展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測量等相關研究。精確測量是科學發現和突破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亞洲水塔區冰川與冰凍圈補給河流分布 《團結在科學之中2020》專題報告 據悉,今後,研究團隊還將啟動亞洲水塔圖計劃,估算亞洲水塔總水量,聚焦氣候暖溼化背景下的冰崩、冰湖潰決等災害問題,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預警—治理體系,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範例。
  • 中微子「振蕩」大亞灣之後……—新聞—科學網
    它本是用來確認中微子的第三種「變身」模式的,幾年前已經完成任務。如今,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穩健地邁向新的徵程。 「振蕩」世界的中微子 中微子是個高深莫測的傢伙,一直以來,它都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 作為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中微子數量十分龐大,每秒鐘約有幾萬億自由穿過人體,並以接近光速運動。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心的建設目標與任務是聚焦材料基因工程前沿、匯聚高端研究人員,圍繞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戰略目標,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開幕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建議,青年學者開展科研工作要長遠布局,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關注學科交叉和多層次、多尺度、多耦合發展,不要忽視用新的方法研究傳統的問題,重視材料研發的應用目標,更好地服務於科技發展。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在相關超對稱模型上,系統研究了希格斯物理、夸克物理、中微子物理、暗物質及輕子味道破壞等粒子物理唯象學。 在新的局域規範群拓展下的超對稱模型研究中,該團隊計算了標量中微子作為暗物質候選者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數值結果表明在該模型中標量中微子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的理論值,可以滿足現在暗物質探測的實驗約束。
  • 中微子實驗:看神秘粒子如何「振蕩」世界—新聞—科學網
    人們叫它「閃電俠」——中微子質量非常輕(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可以輕鬆穿過地球直徑那麼厚的物質;人們叫它「獨行俠」——中微子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在億萬個中微子中只有個別會與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中微子的檢測十分困難。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同時,為慶祝「國際女化學家年」,本屆會議特設「美麗女化學家」專題論壇,以「化學因『女』而美麗」為主題,邀請了多位知名高校的傑出女性分享了一系列前沿的科研成果,並圍繞女性科研工作者職業發展等話題舉行了「圓桌論壇」。 會議還特別設立「青年化學家」專場,邀請年輕學者展示前沿研究,各種獨特設想激發與會者的熱烈討論。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設置主題報告、專題報告、青年學者論壇等環節。與會專家圍繞植物基因組學、表觀遺傳、光合作用、植物代謝、植物營養與環境、植物生殖發育、植物細胞信號、植物非生物逆境、植物生物互作等主題,結合自己的科研領域作學術報告,並聚焦農業、生態環境等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展開交流研討。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 聚焦和林新聞 關注全縣動態2020.11.27
    聚焦和林新聞 關注全縣動態2020.11.27 2020-11-30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知道中微子嗎?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佔構成物質世界的已知的12種基本粒子的四分之一。中微子無處不在,每秒鐘就有上萬億個中微子自由穿透我們的身體;商用核電站在發電的同時,每秒釋放出大約萬億億個中微子。江門中微子實驗是目前中國主導下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
  • 利用中微子光芒對地核成像
    由美、歐、日等國聯合啟動的IceCube設備目前還在建造之中,完工後,它能夠探測到中微子(neutrinos),一種不帶電的小於原子的基本粒子。由於中微子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具有最強的穿透力,因此,在所有的基本粒子中,人們對中微子了解最晚,也最少。
  • 【瞭望新聞周刊】「搶」出來的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強烈反響。這項在我國誕生的重大物理成果,其背後蘊藏著怎樣的傳奇。 今年4月27日,高能物理學領域的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物理評論快報》刊載了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文章。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勇擔海洋強國建設使命,重點聚焦海洋科技原始創新,全力打造國家海洋實驗室。   其中,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協同其他優勢單位共建,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
  • 谷超豪逝世-新聞專題-科學網
    胡錦濤主席頒授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1946年,師從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被破例允許同時參加兩位名家的課程——蘇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幾何專題討論和陳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數論與傅立葉分析專題討論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著力構建數學家與產業專家交流機制,凝練隊伍、聚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