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微子光芒對地核成像

2020-12-06 科學網

圖片說明:南極的一張總覽圖。左邊是南極考察站,右邊是正在建造中的IceCube。

(圖片來源:Forest Banks/NSF)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即將埋在南極冰層下的巨大中微子望遠鏡——「冰立方」(IceCube)能夠通過確定巖石地幔較亮的輪廓,對地球的金屬核心進行成像。相關論文發表在《高能物理—現象學》(High Energy Physics - Phenomenology)上。

 

由美、歐、日等國聯合啟動的IceCube設備目前還在建造之中,完工後,它能夠探測到中微子(neutrinos),一種不帶電的小於原子的基本粒子。由於中微子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具有最強的穿透力,因此,在所有的基本粒子中,人們對中微子了解最晚,也最少。

 

值得注意的是,將由4800個光檢波器(光電倍增管)和1立方公裡冰所組成的IceCube系統專門用於捕捉從宇宙深空飛來的中微子。如果中微子和系統中的冰或者巖石發生碰撞,就會產生類似電子的m介子(一種重基本粒子)。IceCube系統中的光檢波器能夠捕捉到由m介子釋放出來的微藍色光芒——「切倫科夫射線」。

 

之所以IceCube要建在南極,科學家希望利用地球作為屏障,遮蔽其它宇宙粒子的「噪聲」。不過,科學家同時認識到,IceCube也可以作為行星掃描器。

 

由於一些中微子具有極高的能量,大約10萬億電子伏特(普通核輻射能量的數百萬倍),它們的穿透性稍差一些,很大一部分能夠被地球的金屬核巖石層截留下來。因此,此前的一些觀測希望通過捕獲較強的宇宙中微子束路徑,掃描出地球內部的結構。然而,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遙遠的中微子源都相當昏暗。

 

在最新的研究中,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Maria Gonzalez-Garcia和同事注意到,IceCube或許可以利用一些較近中微子的漫射光芒(diffuse glow),這些中微子由於高能量質子和其他宇宙射線的作用,形成於地球的上層大氣中。

 

研究人員指出,地球的金屬核心會比外層的巖石地幔吸收更多的大氣中微子。因此,當地球從身後被漫射光芒照亮時,IceCube會「看到」地核從較亮的背景中凸顯出來,這就好比利用X射線拍到骨骼。

 

從原理上而言,新的方法會得到更加清晰的地球內部影像,不過,由於中微子的光芒比較暗淡,圖像的生成速度會非常緩慢。研究人員表示,IceCube大約需要10年時間才能得到地核的輪廓,而要獲得地核和地幔界限的更多細節,需要的時間會長得多。

 

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David Stevenson表示,分析地震波已經能夠建立更加精確的地球內部圖像。「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學的擁護者,但它可能無法在幾十年裡獲得回報。」(科學網 任霄鵬/編譯)

 

(《高能物理—現象學》(High Energy Physics - Phenomenology),arXiv:0711.0745v1 [hep-ph],M.C. Gonzalez-Garcia, Hiroyuki K.M. Tanaka)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地核「燃料」何時消耗完?
    在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地核的熱量來自哪裡?是什麼使地球中心變熱?不過有科學家認為在2025年的時候能得到結果,這要歸功於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建,其中就包括中國四川地下的錦屏實驗室。這些探測器將幫助研究人員探測地球中微子(科學界已知的最微小的亞原子粒子),它是恆星、超新星、黑洞和人造核反應堆內發生的核反應產生的副產品。
  •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5日報導,中微子是可以直接穿越整個地球的亞原子粒子,「小身材」也擁有大能量。
  • 冰立方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型中微子探測器
    中微子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而且穿行宇宙幾乎不受阻擋,你的身體每秒鐘都會被穿過幾萬億次。但中微子十分傲嬌:它們不帶電荷,所以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路徑或令它們加速;它們接近於無質量,幾乎無法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物理理論中關於中微子的許多預測都很難進行測試驗證。
  • 地核溫度超太陽表面,經過數十億年還冷卻下來,它還將持續多久
    鐵、鎳和其他重金屬的熔融液滴在重力作用下到達地心,形成了早期的地核。這個過程被稱為行星分化。 地核的熱量還能保持多久 從一開始,地球就明顯變冷了。然而,地球形成時的餘熱仍然存在。雖然原始的熱量大部分已經消散,另一種形式的熱量繼續加熱地球的地幔和地殼。天然放射性物質大量存在於地球深處,一些存在於地殼周圍。在放射性物質的自然衰變過程中,熱量被釋放出來。
  • 地核為什麼這麼熱?科學家:因為地殼的保溫效果好
    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雖然我們感受最多的還是太陽帶給我們的溫度,但是地核才是我們能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重要因素。地核為什麼這麼熱?如果問你地核與太陽哪個更熱,可能很多人會下意識地選太陽。
  • 地核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熱量來自哪裡?什麼時候會冷卻下來?
    在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地核的熱量來自哪裡?不過有科學家認為在2025年的時候能得到結果,這要歸功於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建,其中就包括中國四川地下的錦屏實驗室。這些探測器將幫助研究人員探測地球中微子(科學界已知的最微小的亞原子粒子),它是恆星、超新星、黑洞和人造核反應堆內發生的核反應產生的副產品。
  • 地核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熱量來自哪裡?什麼時候會冷卻下來?
    在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地核的熱量來自哪裡?是什麼使地球中心變熱?在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初期,數十億的巖石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不斷碰撞並粘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後來的地球。然而,每一次碰撞都會帶來更多的能量(因為摩擦),導致我們的星球升溫,在行星形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地球都在消耗這些熱量,當時的地球上到處都是火山活動。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1994年,南加州北嶺發生6.7級地震,我們於是看到地震波能量在地球內部的各層,尤其是地核邊界處不斷發生反射和折射,最後回到位於地球另一邊的地震波接收器裡,這就是我們對地球內部構造進行成像的方式。而這一方式早在上世紀便已應用。 目前,隨著地震波技術的發展以及其與宇宙化學的結合,我們對地球的內部構造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 從未見過的放射性衰變,能揭示中微子的存在?
    的基本物質粒子,以及一種極其罕見的放射性衰變,在這種衰變中,中微子(就存在於這種衰變中)是無處可尋的。如果被發現,它將解開關於中微子基本性質的長期謎團,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但卻最不為人所知的粒子之一。自2005年以來,費爾班克實驗室一直是國際EXO-200(富集氙天文臺)科學合作的一部分,利用一個充滿超冷液態氙的粒子探測器尋找無中子雙β衰變。
  •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近期一份發表在預印網arxiv.org的研究推測,從超新星爆發事件的前夕到爆炸的整個過程,每個階段產生不同類型的中微子。近年來很多天文學家都認同這樣的理論,也就是說認為中微子在超新星事件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因此認為中微子觀測可以作為了解超新星事件細節的有效途徑。但是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自那之後,反應堆實驗在揭示中微子振蕩(即電子、繆子、陶子三種中微子之間的相互轉換)以及其他重要屬性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十幾年前發現太陽中微子振蕩和大氣中微子振蕩的兩位科學家,而2012年,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利用反應堆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去年被授予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科幻災難電影:地核停止轉動末日來臨,人類前往地核自我拯救
    地球磁場來自於地核(地核是液態金屬)不斷朝著一個方向快速轉動。如果有一天地核不再轉動了磁場消失了地球會怎麼樣呢。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地心末日》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故事開始講述一群帶有心率調節器的人同時死亡,而心率調節器是比較容易受電磁幹擾的,科學家認為只有強大的電磁脈衝武器才能做到。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目前科學家極其重視的中微子到底是咋回事。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太陽內核只生產電子中微子,但是電子中微子在穿越真空來到地球的過程中會來回「變味」——有時是渺子中微子,有時是陶子中微子,有時變了一圈又回到電子中微子。所以當它們被地球上(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的探測器所捕獲時,已經有2/3的電子中微子變成了另外的味。
  • 學者:中微子探測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窗口
    田中搜索了費米太空望遠鏡的資料庫,不查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發現TXS 0506 + 056星系自同年4月以來一直光芒閃耀。於是他立即發出了第二個警報,請求更多的天文臺站對TXS 0506 + 056在伽馬射線和可見光範圍作更為詳細的觀察研究。
  • 「地核量子投影儀」
    我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地核量子投影儀概念」和具體實現路徑。      一、實施路徑我們利用量子糾纏原理,能否找到一個與之地球內部機制運行的「量子匹配」。簡單說,就是地球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級。要實現這三個層級的獨立觀測與動態分析,那麼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製造出與之環境內保持糾纏的地面量子糾纏體系。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2016年,利用621天的數據量、超過100萬個反應堆中微子的事例樣本,研究團隊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2017年,大亞灣實驗利用1230天的實驗數據樣本測量了中微子事例率和能譜隨反應堆核燃料燃燒歷史的演化,給出了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核燃料中一種成份的中微子產額計算不正確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