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內部是如何運作的?地震發生機理有那些因素?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一系列的問題使我們很迷茫,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可以上天,但卻無法入地。而地球作為我們人類共同家園,但我們對它的結構認識還處於嬰兒階段。所以「入地」成為了人類最大的科學夢想之一。可僅僅憑我們鑽地本領,目前也僅僅可以達到萬米級別,再深就面臨技術和其他因素困境。
能不能用科技來實現這一夢想?我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地核量子投影儀概念」和具體實現路徑。
一、實施路徑
我們利用量子糾纏原理,能否找到一個與之地球內部機制運行的「量子匹配」。簡單說,就是地球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級。要實現這三個層級的獨立觀測與動態分析,那麼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製造出與之環境內保持糾纏的地面量子糾纏體系。
二、「全息地球」與量子體系
我們如何來檢測這個體系?就是利用釋放在天空的衛星,飛艇等掃描面積機動性較快和較大的科學設備。讓他們時時將地球內部運作途徑反應出來,還沒有死角出現。那麼我們的「全息地球」就可以實現了。
三、量子糾纏系統實現
以上想法是建立在「量子糾纏系統」實現基礎之上。所謂量子糾纏系統,就是我們在地面上模擬地球內部量子環境,構造出與之匹配的量子云。這個量子云就是由無數個高保真同級量子云行成的。它們之間彼此互相糾纏,放置在衛星飛艇或者地面一些設施之上。
如果能夠實現地核、地幔、地殼三層量子獨立的匹配量子云,那麼我們就可以檢測到內部所有運作規律和時時動態圖。假設我們認為地核和地幔地殼中的釋放量子是不同能級的,那麼構造出相應的量子云就是可行的。
但關鍵難點在於我們如何用人工來構建一個這樣的對應量子云?這個就需要我們不斷優化和模擬地球內部各種參數與釋放環境。我們先製造少量的糾纏量子。放置在地球外部設施上,進行內外不對接實驗。如果說我們發現這些量子在地殼內的變化時,它們也同時變化,就是發生糾纏。那麼我們就認為匹配成功,如果製造出來量子沒有和地殼內某些機制行成相互對應的匹配運作機制,那麼我們就認為失敗了。然後繼續尋找和製作相對應的量子云,並做到各級之間完全匹配成功時,我們就離「全息地球投影儀」不遠了。
四、技術的整合與運用
有以上技術條件作為保障時,我們就可以來實現上述各種科學探索願望了。
首先,我們可以把自己國土面積上,或者地震帶上安放一個定點同步衛星或者飛艇。上面搭載著一個我們人工製造的,並與地球內部層級相匹配和糾纏的量子云對應系統。當地球內部巖石或者熔巖流發生斷裂或者移動時,此處量子態就會發生大規模的變化與紊亂,這就可以直接與地面上安置的「量子云」產生對應性糾纏,快速反應出地球內部的各種動態,我們可以轉化成相應圖像和聲音等動態,從而進行更快,更準確,更科學的判斷與分析,並實現火山地震等地球內部的自然災害,同時也可以研究地球內部的運作機制,對陸地,海洋,大氣等影響,從而完成地球時時檢測夢想,做到真正「全息地球」掃描模式。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