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內部到底是什麼?人類有可能進入地核麼?

2020-12-06 揭秘神奇宇宙

如今,「好奇號」已經降落火星,而我們對於地球內部的探索依舊少之又少,就連人類最深的鑽井也不過是俄羅斯的12公裡鑽井,就連雞蛋殼也無法「攻破」。

地球深處到底有什麼?科學家們還處於猜測階段。

地球由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組成,而我們生存的地殼平均只有35公裡的厚度,比起地球6371公裡的平均半徑,就像雞蛋殼一樣薄。

地球並不是緻密的實心球,根據科學家對地震波、地磁與火山爆發的猜測與推斷,地球內部充滿了金屬元素鐵、鎳等物質融化而成的濃稠半流體。

也正是因為這些「半流體」的運動才產生了地磁效應,同時,地幔的介質破裂也產生了每年平均五百萬次的全球地震。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中,人類為了探索地核,進行了浩浩蕩蕩的落日工程。

巨大的地底飛船前端載有一個巨大融燒發動機,用來融化巖石打開通道。而後方則是一個推進發動機,負責提供向前的動力。

飛船行進到地底2500公裡的深度時,一不小心闖入了一條通向地核的裂隙,半流體金屬溶液瞬間包裹飛船,溫度上升到5000℃,壓力更是增加到1.32億千帕。

如此大的密度中轉向,讓這艘飛船攔腰折斷,不斷下沉,船員也被永遠困在了裡面。

帶上她的眼睛,這個「眼睛」指的是一個可以進行視覺、觸覺、嗅覺等等多種感官傳遞的隱形眼鏡,帶上它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會立即與你「心意相通」。

「我」在即將休假時,被領導指派帶上一個眼睛,這個眼睛的主人是一個嬌小的女孩兒,她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身穿厚厚的隔熱服。

在於她相處的幾天裡,我很多次因為她對世界的好奇所惱怒,她就像是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光明的盲人。

直到最後,我忽然明白,這名女孩是「落日工程」的倖存者,獨自一人被困在6800公裡深的地核當中。

寫完這篇細膩的科幻小說,劉慈欣也被戲稱為「劉慈欣阿姨」。

地核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了解地球本身,特別是了解地震的成因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我們應該為人類的探索精神所自豪,但更應該向在探索中失去生命的偉大前人們致以最高的敬意!

感謝你們,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你們就是人類的眼睛。

地心歷險記

相關焦點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地球內部水/氫的含量和分布一直都是備受關注但又富有爭議的科學問題。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地球在演化早期就從星雲中獲得了大量的氫,並且在核幔分異過程中,這些氫可能會進入地核(Wu et al., 2018),前提是氫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具有親鐵性。
  •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地球內部水/氫的含量和分布一直都是備受關注但又富有爭議的科學問題。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任天):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而且,這一熾熱的內核正是我們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原因!
  • 地球冷知識,人類無法觸碰的地核,地球居然比太陽熱?
    冷知識一:地核學,未曾向前一步上世紀30年代,丹麥物理學家英奇萊曼,證實了地核的存在,直到現在,將近一百年來,我們對於地核認知,和英奇時代比較,幾乎沒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這是因為,人類對於地核的研究,仍然處於原地踏步的階段。
  • 「地核量子投影儀」
    地殼內部是如何運作的?地震發生機理有那些因素?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 地核冷卻是好事?別天真了!如果地核冷卻,糟糕的事就會接踵而來
    地球是人類在太陽系內,乃至現能觀測到的宇宙星球裡,唯一發現有生命的星球,是表面有海洋,有豐富液態水的星球,是有板塊運動的星球。宇宙中的類地行星有很多,但還仍未有能和地球媲美的。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將地球內部從外到內依次劃分,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
  • 地核僅出現10億年,為何地球卻46億歲?
    科學界內地球的年齡已經超過46億年,馬上要進入中年階段,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小組進行一個實驗,發現地球的年齡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衰老,它的內核年齡可能僅僅只有10億年的時間,這刷新了大家對地球的認識,難道地球的年齡將要被徹底改寫了嗎?它的真實年齡又是多大呢?
  • 改變人類認知!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
    改變人類認知!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人們對於科學的研究從地球之外到地球之上到處都有,不管是研究外太空之中各種各樣的事物,還是研究地球上海洋或陸地的各式各樣。但自從上個世紀初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發現了地層分布之後,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後,人們就一直認為地球內部就是這般模樣。後續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的研究則越來越少。但近日的新研究表明,地球內部還有著許多值得科學家們研究的事物。根據環球網6月13日的報導稱,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在地下發現了全新的超大密度結構,此結構位於地幔和地核之間。
  • 地球內部或存在大量空泡,空泡內就是一個世界,它們以地核為能量
    科學家猜測,地底下或許還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中,地核就是它們的太陽。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曾對地底之下的世界展開探索。在他們探索至離地面約1萬米的深度時,聽到了一段與人類哀嚎聲十分相似的聲音,讓當時的科研人員感到膽戰心驚,毛骨悚然,此後該項目便被擱置了。
  • 科幻災難電影:地核停止轉動末日來臨,人類前往地核自我拯救
    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不受太陽及宇宙射線的威脅,是因為地球有強大的磁場。地球磁場來自於地核(地核是液態金屬)不斷朝著一個方向快速轉動。如果有一天地核不再轉動了磁場消失了地球會怎麼樣呢。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地心末日》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3日消息,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而且,這一熾熱的內核正是我們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原因!聽起來似乎有些奇怪,但的確如此——地核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在深入到地球的最深處之前,讓我們試著多了解一點地球各個層次的結構。
  • 45億年了,為何地球的內部還在「燃燒」?地核的能量還能用多久?
    地核的溫度高達6千多攝氏度(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正是因為這顆熾熱的核心,地球才擁有了強大的磁場,生命也才得以在地球上存在。這就讓人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例如:地核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還要高,它的能量從何而來?已經過去45億年了,為何地球的內部還在「燃燒」?地核的能量還能用多久?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從此,人類知道了跟自己腳下硬硬的巖石對於整個地球來說就是個薄薄的皮,這之下的東西不一樣,我們叫它地幔。至此,人類就知道這下面東西不一樣,具體怎麼不一樣,還沒人敢說。但是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地幔的構成很均勻,都是超基性巖石 (基本上都是純橄巖)。怎麼知道的呢?我們還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放到後面再說。。。然後我們來說地震後的米國。
  • 距離地下6370公裡,地核的中心是怎樣的?來看看它有多可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家不斷揭開地球的神秘面紗。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也從地平說轉為地圓說,從淺顯的地表深入到地核,可以說高科技讓人類對地球的認知更加深刻,曾經遙遠的地核也不再是神秘莫測的模樣了,那麼距離地表6370公裡的地核中心到底有什麼呢?人類又是如何獲知地核的組成?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聽起來似乎有些奇怪,但的確如此——地核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在深入到地球的最深處之前,讓我們試著多了解一點地球各個層次的結構。結論地核不僅對人類
  • 地核冷卻後會發生什麼?沒有熾熱的高溫,人類就能挖穿地球了嗎?
    在地球地表的深處,有一個熾熱的鐵球,被一種沸騰滾燙的液態金屬所包圍,這就是地核。地核就像太陽的表面一樣,熱量足夠在每小時燒開超過一萬億杯水,換算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能分到超過一百杯。如果,這個源源不斷為地球提供熱量的核心,突然之間冷卻了,會發什麼什麼呢?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呢?
  • 地核先形成,還是地殼先形成?地核只有10億年壽命?
    地核先形成,還是地殼先形成?地核只有10億年壽命?地球已經有將近45億年的歷史了,但它的本質是年輕的。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確定了這顆行星堅實的內核只有5.65億年的歷史,與地球的其他部分相比,它還只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 科學家發現地核第三元素:矽
    有個問題在數十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地球核心的神秘「第三元素」究竟是什麼?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並且大體上認同地核主要由鐵(85%)組成,其中還含有10%的鎳和另外5%的輕元素,如碳、氧、矽或硫。然而,關於輕元素的含量和組成一直存在較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