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2021-01-15 桔燈勘探

科學和歷史總是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


1906年4月18日凌晨5點12分左右,美國舊金山發生芮氏7.8級大地震,死亡人數5到6千,經濟損失將近1億美元。對米國人民來說,這算是歷史上的最大災難之一。

正所謂天災和人禍是人類科學發展的催化劑。。。。
但是,咱先把米國放到一邊。
在遙遠的克羅埃西亞一個不知名的大學裡,有個天才氣象學及地震學家叫安德裡亞 莫霍洛維奇:

他知道舊金山發生地震後就想了很多。他在克羅埃西亞國內建了些地震臺,想觀測一些地震事件。說來也巧,就在1909年8月8日,克羅埃西亞國內就發生了地震。他拿到地震數據之後嘗試著用地震波的走時來計算地下巖石的地震波傳播速度,他也是(據我所知)第一個做這樣的計算的人。他的計算結果表明,地下54公裡處左右,巖石的縱波和橫波速度有一個明顯的、突然的增高。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地殼和地幔的邊界。今天我們知道,那54公裡是他呆的地方地殼的大概深度,地球上其它地方地殼的深度變化是很大的 (例如海洋上基本都在10公裡以內),但是研究殼幔邊界的方法還是基本上沿用莫霍洛維奇的套路。為了紀念他的發現,我們親切的稱這個地殼地幔邊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界面,簡稱莫霍面。 從此,人類知道了跟自己腳下硬硬的巖石對於整個地球來說就是個薄薄的皮,這之下的東西不一樣,我們叫它地幔。至此,人類就知道這下面東西不一樣,具體怎麼不一樣,還沒人敢說。但是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地幔的構成很均勻,都是超基性巖石 (基本上都是純橄巖)。怎麼知道的呢?我們還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放到後面再說。。。

然後我們來說地震後的米國。
米國不少知名大學的學者從此發糞塗牆,投身地震研究領域,其中就包括加州理工的哈利伍德和賓諾古登堡。伍德入行早一點,主要獻身於地震儀器的研究。這些儀器在全世界很快得到應用,地震監測和記錄從此蓬勃發展,這為之後古登堡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
這個就是古登堡

比莫霍洛維奇高端一點,他用到了全世界的地震數據。然後,發現了這樣的現象:
這稱作縱波和橫波的陰影帶。具體說就是,以震中為0度,離開震中110°至140°觀測不到直達縱波,110°以上都觀測不到直達橫波。舉個慄子,就比如北極附近發生了個大地震,北美、天朝、歐洲都能測到縱橫波的直達,但是,澳大利亞全國基本上都觀測不到這次地震的直達縱波和橫波,南極大陸上卻能觀測到直達的縱波,確不能觀測到直達橫波。

想想,對於當時的人,他們不知道地球還有個地核,只知道地殼之下是地幔。而如果地殼下全是地幔的話,全世界哪裡都應該觀測的到這個地震。他們會說:好奇怪啊!為什麼啊!
古登堡就說了:因為有液態地核的存在。
縱波是被低速度的液態地核折射出的陰影帶,橫波就是被直接擋住了,因為橫波在液體內無法傳播。

這之後就有好多人投身在這地核和地幔的研究上,其中就包括丹麥女地球物理學家,英厄萊曼(她也是所謂軟流圈的發現者):

進一步研究就是根據全世界地震臺的數據算地下巖石的地震波傳播速度,聽起來跟前面莫霍老爺爺幹的事情差不多 (實際上有些區別,避免大家看睡著,這裡就不多說)。但是莫霍老爺爺只有自己國家小小克羅埃西亞的資料,萊曼有了全世界的資料,所以他能算出整個地球的速度。她的結果差不多就張這個樣子:

2000公裡之下這個地方,縱波速度一下降了5-6千米每秒,橫波速度沒了!
這就完全說明了古登堡的假設,有液態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叫外核。地幔和外核的邊界,後來也被命名為古登堡不連續界面。

但是萊曼沒停下,又再往下看了看。咦,4000公裡之下的這個地方,橫波速度又不是0了,縱波速度也增加了,怎麼回事?
其實很簡單,又變成固體了,這就叫內核

但是好多看客在這裡質疑:你妹的,你說外面呢一層液體把固體包住了的,橫波進不去,你咋搞出的橫波速度?坑爹呢?
有個東西叫轉換波,似乎跟今天的問題差的有點遠,就不說了。。。。
但是,總的來說,上面這張圖一出,標誌著人類基本認識了地球的內部分層。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抓狂了:
我問的是組成!!!
別急,人就是先認識到分層,再考慮組成的。知道了分層,組成實際上就簡單多了。
之後就有另一個人登場了:

圖佐威爾遜(他一生的成就簡直太多,不一一說了,我們總結他一般都說是板塊構造學說的奠基人。而且學地質的同學們應該都聽說過以他名字命名的」威爾遜旋迴「。)
我們還是把回答集中到題主的問題上來。
我們知道了有地幔這麼個東西,(如題主說)但是給地球打洞我們人類連地殼上最薄的洋殼都打不穿,怎麼才能親密接觸到地幔呢?
威爾遜於1963年說了:地幔它自己會跑到地表來的。
那些地幔湧出(這個詞最形象)到地表來的地方,叫熱點,就是很熱很熱的點,有很多溫泉呢種。穿過地殼,湧出地表的地幔學名稱為地幔柱。

我們常常能聽到的地幔柱熱點的地方有冰島,米國夏威夷,米國黃石等等。
想要知道地幔組成,去這些熱點看石頭就行了。
另外,大洋中脊也是地幔出現在地表的地方,不是太容易進去,所以這裡不多說。
經過對全球幾十個熱點的巖石的研究,結合地震波的速度數據,人類認識地幔應該是在不停地塑性對流中,使得其組成比較單一,基本上是超基性的純橄巖。

那麼地核呢?
人都說,地核基本上是鐵鎳合金構成的。人見過嗎?
答案是:沒有。
那是怎麼知道的呢?
答案是:猜的。猜的。猜的。猜的。猜的。。。。
(吐血。。。。。)
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地核,現在對地核的認識來自於對宇宙其它天體(比如隕石)的認識,以及地球物理化學性質的推算。
那這不是坑爹嗎?
有點,但是沒辦法。


(原文源自作者dong shi,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你好 請問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麼?聽說地核是鐵質?_澎湃...
    X 你好 請問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麼聽說地核是鐵質?
  • 人類怎麼知道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的?
    人類目前的科學探索主要有三個方向,那就是「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探索宇宙、「入地」就是探索地球內部、「下海」就是探索大洋深處。就難度而言,探索宇宙顯然是最為困難的,「下海入地」雖然說是研究地球本身,但是也沒有這麼簡單。
  • 改變人類認知!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
    改變人類認知!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人們對於科學的研究從地球之外到地球之上到處都有,不管是研究外太空之中各種各樣的事物,還是研究地球上海洋或陸地的各式各樣。但自從上個世紀初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發現了地層分布之後,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後,人們就一直認為地球內部就是這般模樣。後續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的研究則越來越少。但近日的新研究表明,地球內部還有著許多值得科學家們研究的事物。根據環球網6月13日的報導稱,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在地下發現了全新的超大密度結構,此結構位於地幔和地核之間。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Jennifer Jackson 的演講題目是《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她帶領我們探究了地底深處一些有趣的「腫塊」——它們由什麼物質構成,會對地表有哪些影響?研究它們又會給行星探索帶來什麼啟發?
  • Science:地核-地幔邊界處的超低速度帶分布比預期更加廣泛
    回聲分析顯示,在地核-地幔邊界上,密度異常高的熾熱巖石區域比以前所知分布更廣、更不均質。 科學家仍不確定這些結構的組成,之前的研究也只提供了有限的觀點。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狀和範圍有助於揭示地球內部深處發生的地質過程。這些知識可能為板塊構造的運作和地球的演化提供線索。
  • 研究表明地核已經洩漏了25億年!人類到現在才知道!
    這件事或許就像楚門的世界一樣令人無法相信但不得不信,你知道嗎我們所熱愛並且生存的家園地球,它的核心早在25億年前就已經開始洩露物質滲透到地核外!該研究發現,地球最深處的部分物質會洩漏到地幔柱中,其中一些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決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換了任何物質。研究表明,一些核心物質確實轉移到了這些地幔柱的底部,在過去25億年裡,核心一直在洩漏這些物質。
  • 地核內部到底是什麼?人類有可能進入地核麼?
    地球由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組成,而我們生存的地殼平均只有35公裡的厚度,比起地球6371公裡的平均半徑,就像雞蛋殼一樣薄。地球並不是緻密的實心球,根據科學家對地震波、地磁與火山爆發的猜測與推斷,地球內部充滿了金屬元素鐵、鎳等物質融化而成的濃稠半流體。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簡而言之,地核的高溫是由於儲存的原始熱量以及放射性衰變造成的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哪些元素組成了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地球上的所有東西都是有化學元素組成的。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100多種元素,組成了約三千多萬種物質。 地球內部組成的成分 人們在對地球成分的探索中,最容易了解的地球部分是露出地表的上地殼,我們可以借對上地殼成分的了解,來進一步分析組成各種巖石和礦物的元素。揭示上地殼的平均成分一般有以下兩種辦法:一是大規模地測量各種巖石的化學成分,二是測量地殼中的細粒沉積巖。那麼,如何對整個地球的成分進行全面而精確的測量呢?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這份研究藉助了人工智慧算法,分析了從1990年-2018年間發生在太平洋盆地數百次6.5級以上地震共多達7,000份數據。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這份研究藉助了人工智慧算法,分析了從1990年-2018年間發生在太平洋盆地數百次6.5級以上地震共多達7,000份數據。這個人工智慧算法由合作研究者提供,曾用於從遠處恆星和星系的射線找到其中的規律。
  • 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 地心與地幔交換物質嗎?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聽起來似乎有些奇怪,但的確如此——地核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在深入到地球的最深處之前,讓我們試著多了解一點地球各個層次的結構。分層的地球儘管人類的科技發展已經可以拍下黑洞的圖像,但要揭開我們自己星球的神秘面紗卻並非易事。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連地殼都挖不穿,人類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構造的?
    挖穿地球哪有人類想像的那麼容易,他們最深只向地下挖了約12千米,再往下深入半步都是不可能的事。一是資金消耗太大,二是受技術的限制,使得蘇聯的挖穿地球計劃無奈停止。其實,12千米已經是人類朝地底下挖的最大深度了,但是依然只佔據地球半徑的五百三十分之一。
  • 地球最深處地核揭秘:最熱7200度、外層覆蓋有固體
    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上地幔堅硬而易碎,下地幔則像半熔融的巖石一樣流動。地幔的上層與地殼結合在一起,稱為巖石圈,而半熔融層則稱為軟流圈,巖石圈就在軟流圈上方滑動。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地核分為兩個部分——外核和內核。
  • 距離地下6370公裡,地核的中心是怎樣的?來看看它有多可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家不斷揭開地球的神秘面紗。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也從地平說轉為地圓說,從淺顯的地表深入到地核,可以說高科技讓人類對地球的認知更加深刻,曾經遙遠的地核也不再是神秘莫測的模樣了,那麼距離地表6370公裡的地核中心到底有什麼呢?人類又是如何獲知地核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