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請問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麼?聽說地核是鐵質?_澎湃...

2021-01-16 澎湃新聞
X

你好 請問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麼?聽說地核是鐵質?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字

提交

有1個回答

葉山 2018-03-26

地幔可以大致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含有大量的雙輝橄欖巖(由橄欖石和輝石等礦物組成)以及少量的石榴石和尖晶石等礦物,下地幔裡面這些礦物進一步分解成更為簡單的氧化物,鎂鐵含量上升。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外核是液態,內核是固態,目前一般認為是由鐵和鎳組成,這是根據隕石的組成以及地球物理和化學性質推測的。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Copyright © 2014~2021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米國不少知名大學的學者從此發糞塗牆,投身地震研究領域,其中就包括加州理工的哈利伍德和賓諾古登堡。伍德入行早一點,主要獻身於地震儀器的研究。這些儀器在全世界很快得到應用,地震監測和記錄從此蓬勃發展,這為之後古登堡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這個就是古登堡: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Jennifer Jackson 的演講題目是《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她帶領我們探究了地底深處一些有趣的「腫塊」——它們由什麼物質構成,會對地表有哪些影響?研究它們又會給行星探索帶來什麼啟發?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老師好,地球內部的能量來源於地核,據說內核是是圓柱形的鐵質固體...
    後來隨著冷卻,鐵鎳這類重的元素下沉聚集到球心,矽鋁等元素上浮聚集到地表,逐漸分異出地球的地心、地幔和地殼,並穩定下來。所以整個過程都是地球能量在逐漸喪失的過程,而地核並不是在產生新的能量。只是三個圈層穩定後,各圈層的能量不均一,最裡面的地核仍然保留著非常高的溫度,就像冷卻的外殼包裹著炙熱的核心。這些熱能會驅動地幔物質向外運動,從而推動了表面巖石圈各板塊運動。
  • Science:地核-地幔邊界處的超低速度帶分布比預期更加廣泛
    回聲分析顯示,在地核-地幔邊界上,密度異常高的熾熱巖石區域比以前所知分布更廣、更不均質。 科學家仍不確定這些結構的組成,之前的研究也只提供了有限的觀點。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狀和範圍有助於揭示地球內部深處發生的地質過程。這些知識可能為板塊構造的運作和地球的演化提供線索。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Doyeon Kim/University of Maryland)地震波在地下可以傳播幾千英裡的距離,碰到巖石密度、溫度和成分結構的變化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Doyeon Kim/University of Maryland)地震波在地下可以傳播幾千英裡的距離,碰到巖石密度、溫度和成分結構的變化,會改變傳播速度、方向。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簡而言之,地核的高溫是由於儲存的原始熱量以及放射性衰變造成的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
  • 地核內部到底是什麼?人類有可能進入地核麼?
    地球深處到底有什麼?科學家們還處於猜測階段。地球由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組成,而我們生存的地殼平均只有35公裡的厚度,比起地球6371公裡的平均半徑,就像雞蛋殼一樣薄。也正是因為這些「半流體」的運動才產生了地磁效應,同時,地幔的介質破裂也產生了每年平均五百萬次的全球地震。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中,人類為了探索地核,進行了浩浩蕩蕩的落日工程。巨大的地底飛船前端載有一個巨大融燒發動機,用來融化巖石打開通道。
  • 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 地核位於地下2900公裡深處,溫度高達5000多攝氏度。科學家知道內核的熱量經常通過火山活動傳遞到地球外層。但是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界就地心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互換的問題存在爭議。 研究者說,這份研究首次給出了答案。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上地幔堅硬而易碎,下地幔則像半熔融的巖石一樣流動。地幔的上層與地殼結合在一起,稱為巖石圈,而半熔融層則稱為軟流圈,巖石圈就在軟流圈上方滑動。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地核分為兩個部分——外核和內核。
  • 地核可能正在洩漏?科學家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已經洩漏了25億年
    至少25億年以來,地球熾熱的熔融金屬核心一直在滲入地幔,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位於地球死亡中心的地核以令人難以置信的7952F到11012F(4400到6100攝氏度)的高溫燃燒。這個由熔化的鐵和鎳構成的噩夢般的地獄,位於3728英裡(6000公裡)以下。
  • 地核是何時形成的?10-13億年前,熔融的內核冷卻成了固態
    半徑6378公裡的地球,地殼最厚處也只有大約33公裡,地殼以下有約2865公裡的厚度都被地幔佔據,最內側則是地球的核心——地核。迄今為止,人類挖過的最深的坑也只有大約12公裡,遠遠沒有到達地幔,更不用說地核了。因此,我們目前也只能通過地震等方式來推測地核的結構。據推測,地核分為兩部分,最內側是內核,外面是外核。內核是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的,而外核則是熔融狀態的鐵在流淌。不過,地核並非一直是這樣的,在最開始的時候,由於能量比較高,整個地核都處於熔融的狀態。直到溫度不斷散失,內核才凝固下來的。
  • 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我們把這兩個分界面,分別用字母代表(L8和M6)。圈層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與地核,地殼是外層地表;是由第一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之間薄若的一層固體外売形成的。地殼形成主要是由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巖石組成,預估平均厚度17公裡。大陸比海床有些區域厚度高33公裡,山脈與高原區域厚度60—70公裡,只有海床地殼平均厚度僅僅6公裡左右。
  • 人類怎麼知道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的?
    人類目前的科學探索主要有三個方向,那就是「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探索宇宙、「入地」就是探索地球內部、「下海」就是探索大洋深處。就難度而言,探索宇宙顯然是最為困難的,「下海入地」雖然說是研究地球本身,但是也沒有這麼簡單。
  • 地核正在持續洩漏,科學家或因此揭開地磁起源之謎
    撰稿:白小白,編輯:徐德文我們知道,地殼和地幔之間通過板塊運動不斷交換物質,板塊俯衝進入地幔,地幔物質又通過火山回到地表;在廣袤無際的大海底部,地殼就更年輕了,來自地幔的巖漿通過中洋脊湧出,推動地殼快速回到地幔裡——通常不會超過2億年,新的海底地殼就會輪迴到暗無天日的地幔裡自怨自艾
  • 地球已經形成了45億年,為啥地核溫度仍然很高?
    ,如果一個行星體積很小,地核就很容易因為熱量的散發而冷卻,其中火星就是這樣,由於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14%,直徑約為地球的53%,科學家也推測,之所火星的地核已經完全冷卻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太小的,保溫能力很差。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和熔融態鐵質地核之間,是厚厚的高溫固體巖石層,它是地球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佔了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二。地下30千米往下都屬於地幔,其厚度達2,900千米。        如果要真正做到了解地球的地幔,你就必須應該知道以下的6件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