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2020-11-23 騰訊網

你還記得地球內部構造嗎?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

地心與地幔交換物質嗎?

地核位於地下2900公裡深處,溫度高達5000多攝氏度。科學家知道內核的熱量經常通過火山活動傳遞到地球外層。但是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界就地心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互換的問題存在爭議。

研究者說,這份研究首次給出了答案。

地心物質「洩漏」的證據

研究者找到鎢(化學符號W)同位素比例是研究地心物質成分的關鍵性指標。

鎢-182(含108個中子)和鎢-184(含110個中子)是鎢元素兩種常見的同位素。由於地幔層富含的另一種元素鉿(化學符號Hf)會衰變為鎢-182。因此地幔層中鎢-182與鎢-184的比例應遠高於地心。

這份由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聯合進行的研究發現,地幔層最古老的石頭中鎢-182與鎢-184的比例遠比近代石頭中兩者的比例高。這意味著在地球漫長的演化中,地心的鎢元素逐漸轉移到了地幔層。

只是近25億年的變化

科學家估計地球年齡約為45億年。有趣的是,研究者還發現這種「洩漏」的變化只在近25億年中發生。

他們研究現在能找到的最早的火山巖——來自18億年前,鎢同位素比例沒有很大不同。這表明從43億年前到27億前年,並沒有發生這種地心向地幔的物質轉移運動。

在後來的25億年裡,鎢同位素比例才發生很大改變。

尚無法定論原因

這個研究組表示,還不能定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只是給出一些猜測。

地球的磁場保護著地球上的生命免受來自太空和太陽高能射線的輻射,地球內核正是產生磁場的地方。

研究者認為這個發現有助於研究「地球內核的演化以及地球磁場的來源」。

這份研究6月20日發表在地球化學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上。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地核物質洩漏至地幔已有 25 億年時間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布令人震驚的消息:地核物質洩漏長達25億年,但地質學家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已與其它地質層混合在一起,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深處的地核物質已洩漏到地幔柱,並且部分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
  • 大發現!研究表明地核已經洩漏了25億年!人類到現在才知道!
    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地球炙熱的核心並不像我們想像地那樣孤獨,它被發現與其他超脫塵世的層混在一起。該研究發現,地球最深處的部分物質會洩漏到地幔柱中,其中一些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決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換了任何物質。
  • 地核可能正在洩漏?科學家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已經洩漏了25億年
    由於地核含有大量金屬成分,所以地核是地球自然磁場背後的主要驅動力。但一項研究發現,地核已經滲入地球各層的時間幾乎是地球年齡的一半,其中一些物質甚至可能會洩露到表面。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是由一組地質學家在《地球化學透視快報》上發表的。研究發現,在熔融的地核和地球的地幔之間發生了「核心——地幔交換」。
  • 地核正在持續洩漏,科學家或因此揭開地磁起源之謎
    不過最近,來自卡爾頓大學地球科學系的一項新研究,卻找到了巧妙探測地核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交換的辦法。研究表明,在過去的25億年裡,我們的地球內核一直在向外洩漏物質,這些物質確實通過某種機制轉移到了地幔底部,進而到達地表。
  • 地核物質一直在向地幔洩露
    :地核物質洩漏長達25億年,但地質學家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已與其它地質層混合在一起,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深處的地核物質已洩漏到地幔柱,並且部分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 研究表明,一些地核物質確實轉移到了地幔柱底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過去25億年裡,地核一直洩漏。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
  • 地球核心已經洩漏了25億年,科學家也不知道原因
    在地核中,大部分的物質組成為鐵,還有一部分為鎳。由於地核非常深,而且溫度又高達幾千度,人類目前沒有能力鑽到那裡,所以我們對地核的了解非常有限。最近有一項研究[1]表明,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與其他層混在一起。研究發現,地球最深處的部分物質會洩漏到地幔柱中,並且其中一些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Jennifer Jackson 的演講題目是《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她帶領我們探究了地底深處一些有趣的「腫塊」——它們由什麼物質構成,會對地表有哪些影響?研究它們又會給行星探索帶來什麼啟發?
  • 在過去25億年裡,地球內核不間斷向外洩漏
    有人曾經將地球比喻成是一個架在火上的大鐵鍋,地核和地幔被高溫煮得像粥一樣呈熔融狀態,在「大鐵鍋」內不斷沸騰。事實上我認為地球更像是一個壓力鍋,當內部溫度和壓力過高時,通過「氣閥」向外釋放熱量來降低內部溫度,地震和火山便是地球向外釋放熱量的一種途徑。
  • 科學家發現,地核物質可能向外洩露已達25億年,這是怎麼回事?
    因此,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對地核的探測研究非常重視,通過多年的研究,研究發現,地核的物質有可能向外洩露已達25億年,這是怎麼回事?可能有人會說了,地核距離地幔和地殼層那麼遙遠,怎麼會有地核的物質向外不斷洩露呢?科學家是如何得出這一個結論的?研究表明,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與其他層混在一起。
  • 一場持續了數十億年的物質交換
    然而,對地核的研究是非常難以進行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它的起始深度約為2900千米,如此深的深度使得我們無法對其進行取樣和直接調查。在一篇發表於Geochemical Perspective Letters的論文中,一個國際合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獲取地核信息的方法。一個高溫煉獄地核是地球上最熱的部分,外核的溫度就已經超過了5000℃。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地殼和地幔的邊界。今天我們知道,那54公裡是他呆的地方地殼的大概深度,地球上其它地方地殼的深度變化是很大的 (例如海洋上基本都在10公裡以內),但是研究殼幔邊界的方法還是基本上沿用莫霍洛維奇的套路。為了紀念他的發現,我們親切的稱這個地殼地幔邊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界面,簡稱莫霍面。
  •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地幔磁通量變化或導致地磁北極移動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地球磁場北極近年來漂移速度過快,可能由地幔與地核交界處負磁通量強弱變化造成。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利茲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歐洲航天局衛星收集數據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上述結論。他們發現,地球內部熔融物質流動導致其上方區域的負磁通量變化,進而造成地磁北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速漂移。加拿大北極地區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下方地核和地幔交界處分別有大片負磁通量,它們的強弱變化造成地磁北極漂移。地磁北極自19世紀確認以來一直在移動,但速度並不快,每年最多移動15公裡。
  • Science:地核-地幔邊界處的超低速度帶分布比預期更加廣泛
    這項新的研究首次以如此詳細的解析度,提供了大範圍的地核-地幔邊界視圖。這項研究發表在 2020 年 6 月 12 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研究人員集中研究了太平洋盆地下傳播的地震波回聲。
  • 科學家在地核中發現炎熱、大密度結構
    然而有一個科學領域通常不會佔據頭條新聞,它就是對地球內臟的研究,但這種情況即將改變。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在地核周圍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結構。跟任何巖石行星一樣,越深溫度就越高。這是地心引力對被我們稱為地球的物質施加的巨大壓力而得到的產物。如果走得足夠深就會碰到熱到變成液體的巖石,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巖石都是一樣的。
  • 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美國地震物質學家Gutenberg研究後,認為地下表層2900公裡處,縱向波動突然急速變緩,而橫向波動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物質學家研究後,猛然間發現了一個怪異的物質分界面。後來學者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地震學家,分別將他們發現的分界面命名為兩個人的名字。
  • 科學家發現神秘同位素
    地核埋在地表以下3000公裡處,延伸至地表下方6400公裡處。地核中的大部分物質由鐵組成,其中一些是鎳。我們對地核了解很少,因為地核太深,溫度高達幾千度,人類現在無法進去探索。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熱核心並不「孤獨」;它與其他層混合。
  • 地核洩露物質25億年,地磁場的起源和它有沒有關係?
    在地質學剛剛興起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在研究地核和地幔之間的聯繫,他們認為,地核中的熔融物質和地幔層建立了某種通道,源源不斷地洩露出去,目前已經在地幔層中找到了大量熔融物質。那科學家們憑什麼斷定地核正在洩露呢?答案是鎢,這種金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名74,是典型的親鐵元素。地核有內外之分,但不論是內核還是外核,鐵和鎳都是主要組成部分。地核密度大,也是這造成的。
  • 外媒:科學家在地核中發現炎熱、大密度結構
    然而有一個科學領域通常不會佔據頭條新聞,它就是對地球內臟的研究,但這種情況即將改變 。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在地核周圍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結構。跟任何巖石行星一樣,越深溫度就越高。這是地心引力對被我們稱為地球的物質施加的巨大壓力而得到的產物。如果走得足夠深就會碰到熱到變成液體的巖石,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巖石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