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地核物質洩漏至地幔已有 25 億年時間

2020-12-05 IT之家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布令人震驚的消息:地核物質洩漏長達25億年,但地質學家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已與其它地質層混合在一起,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深處的地核物質已洩漏到地幔柱,並且部分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

研究人員稱,這項發現有助於解決幾十年來一直爭議不休的一個問題: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換了任何物質?研究表明,一些地核物質確實轉移到了地幔柱底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過去25億年裡,地核一直洩漏。

這項研究結果是通過分析金屬鎢獲得的,鎢位於元素周期表第74號,對鎢進行全部分析,發現它是親鐵元素,或者是「鐵的情侶」,因此地球內核含有大量鎢元素不足為奇,而地核主要是由鐵和鎳構成。

對金屬鎢的分析中,鎢還會呈現一些同位素(原子核裡中子數不同的元素),其中包括:W-182(中子數為108個),W-184(中子數為110個),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些同位素可以幫助他們揭曉地核洩漏的問題。

另一種揭曉地核洩漏的元素是鉿(Hf),它是一種親巖元素,意味著這是一種喜歡巖石的元素,可以在地球富含矽酸鹽的地幔層中找到,鉿的放射性同位素Hf-182經過890萬年的半衰期,可衰變成鎢W-182,這意味著地幔應該比地核擁有更多的鎢W-182。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依據海島玄武巖中182W/184W比率可探測到地核和地幔柱之間的化學交換,而海島的玄武巖來自於地幔柱,但是鎢的這種微妙差異非常小,地幔和地核中的鎢W -182成分預計僅差百萬分之200左右,全球僅有不到5個實驗室可以進行此類研究分析。

此外,科學家研究地核並非易事,因為它位於地下2900公裡處,人類挖過最深的地下洞是俄羅斯「科拉超深鑽孔」,深度僅達到12.3公裡。因此,研究人員進行勘測的最佳目標是皮爾巴拉克穩定地塊的深地幔巖石層,這裡位於西澳大利亞、留尼旺島和印度洋凱爾蓋朗群島熱點區域。

巖石中的鎢含量揭曉了地核洩漏現象,在地球的進化歷程中,地幔中的W-182和W-184比值發生了很大變化,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發現地幔最古老巖石層W-182和W-184比值比現代巖石更高。地幔中W-182和W-184比率變化暗示地核中鎢元素洩漏至地幔已很長時間,地球大約45億年歷史,然而地球上最古老地幔巖石中鎢同位素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表明從43億年前至27億年前,地核和上地幔之間幾乎同有物質交換。

在過去25億年裡,地幔層鎢同位素組成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人員稱,如果地幔柱從地核-地幔邊界上升高,那麼可能就像蹺蹺板一樣,地表物質將進入地幔深層,地表物質含有氧氣,它們可以影響鎢元素。

實驗表明,地核-地幔邊界氧濃度的增加可能導致鎢元素從地核中分離,進入地幔,這項最新研究結果可能告訴我們關於地核演變的過程,包括地球磁場的起源。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6月20日出版的《地球化學透視快報》上。

相關焦點

  • 25億年了!地核物質一直在向地幔洩露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布令人震驚的消息:地核物質洩漏長達25億年,但地質學家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 研究表明地核已經洩漏了25億年!人類到現在才知道!
    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地球炙熱的核心並不像我們想像地那樣孤獨,它被發現與其他超脫塵世的層混在一起。該研究發現,地球最深處的部分物質會洩漏到地幔柱中,其中一些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決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換了任何物質。
  • 地核可能正在洩漏?科學家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已經洩漏了25億年
    至少25億年以來,地球熾熱的熔融金屬核心一直在滲入地幔,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位於地球死亡中心的地核以令人難以置信的7952F到11012F(4400到6100攝氏度)的高溫燃燒。這個由熔化的鐵和鎳構成的噩夢般的地獄,位於3728英裡(6000公裡)以下。
  • 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但是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界就地心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互換的問題存在爭議。 研究者說,這份研究首次給出了答案。 地心物質「洩漏」的證據 研究者找到鎢(化學符號W)同位素比例是研究地心物質成分的關鍵性指標。
  • 地球核心已經洩漏了25億年,科學家也不知道原因
    地球的核心深埋於地表下方3000公裡的地方,一直可以延伸至地表下方6400公裡之處。在地核中,大部分的物質組成為鐵,還有一部分為鎳。由於地核非常深,而且溫度又高達幾千度,人類目前沒有能力鑽到那裡,所以我們對地核的了解非常有限。最近有一項研究[1]表明,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與其他層混在一起。
  • 至今已洩漏了25億年,未來人類該怎麼辦
    根據物理學家們的研究,地球的磁場形成很有可能與地球的核心有關,特別是液態的外核與地幔之間產生了熱對流反應,從而幫助地球的磁場形成。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地球核心在過去的25億年中,一次不斷地發生洩漏,並且一部分已經蔓延到了地幔層,甚至抵達了地殼表面之上。
  • 科學家發現,地核物質可能向外洩露已達25億年,這是怎麼回事?
    地幔層是三個結構層中最中間的一層,也是地球內部最神秘的一個區域,它的平均厚度約2865千米,遠遠超越地殼層,而地球最中心的區域就是地核層,它的平均厚度可達3478千米,最地球結構層中最厚的區域。地球的核心深埋於地表下方3000公裡的地方,一直可以延伸至地表下方6400公裡之處。
  • 在過去25億年裡,地球內核不間斷向外洩漏
    有人曾經將地球比喻成是一個架在火上的大鐵鍋,地核和地幔被高溫煮得像粥一樣呈熔融狀態,在「大鐵鍋」內不斷沸騰。事實上我認為地球更像是一個壓力鍋,當內部溫度和壓力過高時,通過「氣閥」向外釋放熱量來降低內部溫度,地震和火山便是地球向外釋放熱量的一種途徑。
  • 25億年!地核正在持續洩漏,科學家或因此揭開地磁起源之謎
    撰稿:白小白,編輯:徐德文我們知道,地殼和地幔之間通過板塊運動不斷交換物質,板塊俯衝進入地幔,地幔物質又通過火山回到地表;在廣袤無際的大海底部,地殼就更年輕了,來自地幔的巖漿通過中洋脊湧出,推動地殼快速回到地幔裡——通常不會超過2億年,新的海底地殼就會輪迴到暗無天日的地幔裡自怨自艾
  • 推翻之前的數據,最新研究確定:月球誕生於44.25億年前
    研究發現月球形成的時間,比之前設想的稍晚一些。當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忒伊亞)在與年輕地球碰撞中被摧毀時,碰撞中噴出的碎片就產生了一個新天體,也就是現在的月球。由馬克西姆·莫裡斯領導的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與明斯特大學科學家一起,使用一種新的數值模型,重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44.25億年前,之前關於月球形成假設是45.1億年。
  • 「這核心洩露了25億年」!科學家發現神秘同位素
    地核埋在地表以下3000公裡處,延伸至地表下方6400公裡處。地核中的大部分物質由鐵組成,其中一些是鎳。我們對地核了解很少,因為地核太深,溫度高達幾千度,人類現在無法進去探索。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熱核心並不「孤獨」;它與其他層混合。
  • 地核物質正在洩露?科學家:鐵水流失進入地幔,或與地球壽命有關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的熔融核正在不斷地向外洩露熔融金屬。地核內液態鐵鎳核心與巖石地幔之間的邊界位於地球表面以下約2900公裡處。在這個過渡層中,從高溫的地核到溫度較低的地幔溫度驟降1000℃。這項研究表明,在向外洩露的「鐵水」中雖都是鐵,但內含不同的同位素,因原子內部中子數量的不同而造成質量的差異。
  • 一場持續了數十億年的物質交換
    新的發現表明,一些地核物質確實會轉移到地幔柱的底部,而在過去的25億年裡,地核一直在向外洩漏這些物質。這一點是通過測量在鎢(W)元素的同位素比例上出現的微小變化而發現的。為了研究地核,研究人員從深部地幔形成的火山巖中尋找地核物質的化學示蹤劑。我們知道地核有非常獨特的化學成分,主要由鐵和鎳以及溶解在鐵鎳合金中的鎢、鉑,還有金等元素組成。
  • 美國斷層冒出氦物質,科學家:來自地幔
    在科學中,美國沿岸的地震斷層十分的多,小地震的規模也是在不斷的增加,根據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位於洛杉磯盆地,驚奇的發現了神秘物質,地幔洩漏的氦氣現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一些比較深的地點顯示出了高水平的氦-3 (氦-3)物質。
  • 劉希軍:破解地幔深處的密碼
    2000年9月,他考入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資源勘察工程專業,在4年的大學時光裡,他深深愛上了地質學研究領域,並決心在這一領域中馳騁。2005年9月,劉希軍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開始碩博連讀,開始從事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學來研究地幔的成分特徵。劉希軍的導師是國內從事古洋地幔地球化學方面的專家,當時正在進行1億~3億年的特提斯洋地幔的研究。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研究人員對早期歷史中和地球形成相關的火山作用一直處於不斷研究中,但仍有許多此類知識等待探尋。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這一研究成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2017)上發表。 基於海底沉積碳酸鹽巖(石灰巖,白雲巖)與地幔巖石巨大的鎂同位素差異,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率先提出利用鎂同位素揭示地球深部儲存的沉積碳酸鹽巖。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地核洩露物質25億年,地磁場的起源和它有沒有關係?
    隨著地質學的發展,地質學家將地球分成了三個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核就是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為3470千米,差不多是總半徑的一半。因為地核深藏地下,以我們目前的科學手段是沒法獲取太多信息的,對地核的了解非常有限。但已經有證據表明,地核正在不斷地洩露,其中的物質流向了地幔甚至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