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白小白,編輯:徐德文
我們知道,地殼和地幔之間通過板塊運動不斷交換物質,板塊俯衝進入地幔,地幔物質又通過火山回到地表;在廣袤無際的大海底部,地殼就更年輕了,來自地幔的巖漿通過中洋脊湧出,推動地殼快速回到地幔裡——通常不會超過2億年,新的海底地殼就會輪迴到暗無天日的地幔裡自怨自艾。那麼,地球深處地地幔和地核之間又有沒有物質交換呢?
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由於地核遠在2900公裡的地球深處,科學家們不方便,更主要是依靠目前的技術,還沒能耐派出什麼探測器抵達這個深度一探地核的秘密,所以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科學家,雖然對地核都充滿無以言表的嚮往,卻一直不得入門之法而深感惆悵。
不過最近,來自卡爾頓大學地球科學系的一項新研究,卻找到了巧妙探測地核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交換的辦法。研究表明,在過去的25億年裡,我們的地球內核一直在向外洩漏物質,這些物質確實通過某種機制轉移到了地幔底部,進而到達地表。
當然,科學家們並沒有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向地下打孔以直抵地核,這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甚至算作科幻都很勉強,估計連張飛李逵魯智深也不屑為之。卡爾頓大學的哈尼卡·裡佐(H.Rizo)博士,以及她的研究團隊以地球內部的金屬元素鎢(W)作為突破口,揭開了地核與地幔悄悄傳送物質的秘密。
我們知道,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鐵鎳,以及溶解在其中的鎢、鉑、金等元素。其中鎢的兩種同位素182W和184W,科學家們認為可以用作示蹤劑來跟蹤地核成分的移動。因為在原始地球分異成地核和地幔的時候,親鐵元素鎢一心投奔了地核,而親巖元素鉿則留在地幔中。由於鉿的同位素182Hf會衰變成182W,而其半衰期僅890萬年,這就意味著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地幔中的182Hf會全部衰變成182W,導致地幔中W182的含量顯著升高。
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比較地幔中W182和W184的比例來確定是否有地核物質洩漏到了地幔中:如果沒有交換,地幔中的W182/W184同位素比例不會發生變化;如果有交換,則地核中的W182和W184來到地幔中後,會導致W182/W184的比值減小。那麼到哪裡去尋找W182/W184的比值數據呢?
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火山運動,科學家們利用印度洋西部留尼旺島、南部凱爾蓋朗群島的火山巖,夏威夷的玄武巖以及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克拉通的太古宙巖石,對來自地球不同歷史時期地幔物質中的W182/W184比值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從地球誕生後43億年到27億年前,很少甚至根本沒有物質從地核滲透到地幔;而在之後的25億年裡,地幔的鎢同位素比例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研究人員推斷,大約在26億年前的太古宙末期,由於地球板塊運動而觸發了地幔中的對流,導致鎢從地核洩漏到了地幔裡。
那麼這些鎢元素是如何洩漏出來的呢?研究發現,地幔柱從地核與地幔的邊界升起,地球表面的巖石則在板塊俯衝作用下進入地幔,這個過程像是一個蹺蹺板,地表的富氧物質會被帶入地幔深層,導致地核與地幔邊界處氧氣濃度增加,迫使鎢從地核中分離出來進入地幔之中;或者,地球內核的固化也會增加外核的氧濃度,讓鎢從外核中洩露出去,這樣的情況或許可以告訴我們更多地核演變的信息,甚至揭開地球磁場何時形成的秘密。
這項研究發表在上月的《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