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了數十億年的物質交換

2021-01-10 中科院物理所

禁止二次轉載。

地球磁場會阻止來自太空(包括太陽在內)的有害高能粒子抵達地球,從而對地球起到保護作用,使地球成為了一個宜居的星球。地球的磁場來源於地球中心的核心。然而,對地核的研究是非常難以進行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它的起始深度約為2900千米,如此深的深度使得我們無法對其進行取樣和直接調查。

在一篇發表於Geochemical Perspective Letters的論文中,一個國際合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獲取地核信息的方法。

一個高溫煉獄

地核是地球上最熱的部分,外核的溫度就已經超過了5000℃。這必然會影響覆蓋在核心之上的地幔,據估計,50%的火山熱量來自地核。

○ 從地殼到地核的地球結構。| 圖片來源:thegeographeronline

火山活動是地球主要的冷卻機制。某些火山活動可能與地核有關,比如在夏威夷和冰島上仍在形成的火山島,因為地幔柱會將熱量從地核轉移到地球表面。

然而,一個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是,在地核和地幔之間是否存在物質交換?

新的發現表明,一些地核物質確實會轉移到地幔柱的底部,而在過去的25億年裡,地核一直在向外洩漏這些物質。這一點是通過測量在鎢(W)元素的同位素比例上出現的微小變化而發現的。

為了研究地核,研究人員從深部地幔形成的火山巖中尋找地核物質的化學示蹤劑。我們知道地核有非常獨特的化學成分,主要由鐵和鎳以及溶解在鐵鎳合金中的鎢、鉑,還有金等元素組成。因此,這些親金屬合金的元素是研究地核痕跡的優異選擇。

尋找鎢的同位素

鎢元素具有74個質子,它有幾種不同的同位素,包括鎢-182(含108個中子)和鎢-184(含110個中子)。鎢的這些同位素可以成為確定地核物質的最確鑿示蹤劑,因為按照預計,地幔裡的鎢-182與鎢-184的比值比地核中要高得多。

這是由於地幔中富含另一種地元素鉿(Hf),它不溶於鐵鎳合金,而且還具有一種目前已不存在的同位素鉿-182,這種同位素會衰變為鎢-182。這導致相比於地心,地幔會獲得額外的鎢-182。

但是,檢測鎢的同位素變化是一項極其艱難的挑戰,因為鎢-182與鎢-184比值的變化量級為百萬分之幾,而且巖石中鎢的濃度只有億分之幾。全世界能進行這種分析的實驗室不超過5個。

洩露的證據

新的研究表明,在地球的一生中,地幔中的鎢-182與鎢-184的比值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中,鎢-182與鎢-184的比值遠高於現代地球上的大多數巖石。地幔中鎢-182與鎢-184的比值變化表明,地核中的鎢長期洩漏到地幔中。

有趣的是,在地球上跨越了18億年時間的最古老的火山巖中,地幔中的鎢的同位素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表明從43億年前到27億年前,很少甚至幾乎沒有物質從地核中轉移到了上地幔。但在隨後的25億年裡,地幔中鎢的同位素組成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研究人員推斷,在太古宙末期,板塊構造發生了變化,從大約26億年前開始,觸發了地幔中足夠大的對流氣流,因而改變了所有現代巖石中的鎢同位素。

為什麼會洩漏?

如果地幔柱是從地核與地幔的邊界上升到地幔表面的,那麼由此推斷,地球表面的物質也必然會沉降到深部地幔中。我們用俯衝作用來描述地球表面的巖石進入到地幔,作為板塊構造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過程會將地表的富氧物質帶入深部地幔之中。

○ 鎢的同位素比值在地核與地幔中的區別,顯示了地核的物質如何洩漏到地幔柱中。| 圖片來源:Neil Bennett

實驗表明,地核與地幔邊界的氧濃度的增加導致鎢從地核中分離出來並進入地幔。另外,地球內核的凝固也會增加地球外核的氧濃度。在這種情況下,新的研究結果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與地核演化有關的信息,例如地球磁場的起源。

最開始時,地核中完全是液態金屬,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一直在冷卻並導致部分凝固。磁場是由地球的固體內核的旋轉產生的。而地球內核的結晶時間是地球科學和行星科學領域中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新的研究為研究地核與地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地球內部的動力學變化提供了一種示蹤劑,這將有利於增進我們對地球磁場是如何以及何時開啟的理解。

撰文:Hanika Rizo(卡爾頓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David Murphy(昆士蘭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講師)

Denis Andrault(克萊蒙奧弗涅大學教授)

原文標題為「Earth's core has been leaking for billions of years」,首發於2019年7月10日的The Conversation。

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earths-core-has-been-leaking-for-billions-of-years-119395

中文內容略有修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來源:原理

編輯:Major Tom

相關焦點

  • 氧氣幾乎殺死一切,一場持續幾十億年的宿命之戰
    :地球曾經是紫色的,如若這個觀點屬實,那就說明我們眼中的大自然並非那麼自然,所有的一切都是生命數十億年來演化中留下的印痕。從深海熱泉口脫離後,它們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能量以及物質供應。物質也就是合成生命物質,所需的二氧化碳、甲烷以及硫化氫等等,在那時的地球海洋中還有些存活,但火山的能量卻無法複製,不得不尋找新的能源來代替火山能量,於是,一種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源出現在了這些古老的生命面前,它就是太陽。
  • 入月球「永久黑暗」隕石坑中的物質,可能會被凍結數十億年!
    2020年下一波飛往火星的機器人,可能會讓科學家們對這顆紅色行星有一個前所未有的了解。但在離我們地球更近的地方,也就是地球的衛星月球上,仍然有許多謎團有待解開。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秋季會議上,行星科學家展示了對困在月球「永久黑暗」隕石坑中化學物質的新見解,以及它們在那裡收集所需的條件。
  • 地核溫度超太陽表面,經過數十億年還冷卻下來,它還將持續多久
    眾所周知,在地殼之下是地球的核心,即使過了數十億年,那裡的溫度仍然是非常高。科學家認為,地球核心的溫度大約為一萬攝氏度,這超過了太陽表面的溫度。
  • 病毒vs細胞:一場持續40億年的戰爭
    細胞vs病毒,這場已經持續了四十億年的戰爭勢必也將長期演化下去。這場永不停歇的軍備競賽使我們進化,如果沒有和宿敵之間的殊死戰鬥,我們也不會進化成今天的樣子。 作者:李越 編輯:康曉 「一切生物學問題的答案,最終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是,或曾經是,一個細胞。」
  • 數十億年前的宇宙碰撞是太陽系誕生的「鑰匙」?
    根據研究表明,太陽系的存在其實和數十億年前那場碰撞息息相關,如果數十億年前沒有銀河系間的巨大碰撞,太陽系可能就不存在了!其實銀河系的碰撞並不是罕見的事件,銀河系有許多衛星星系,大約近60個。其中一個被稱為人馬座矮球狀星系(SGRDSPH),可能在人類、我們的世界和我們小小的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臺北東方科學園區大火燒掉數十億臺幣
    東方網5月14日消息:臺灣臺北縣汐止東方科學園區一棟26層大樓,12日凌晨發生一場大火併持續至今天凌晨,估計造成損失數十億新臺幣,至少有8000員工的生活受到影響。當地民眾抱怨,當局救火無力,居然讓大火持續悶燒了42個小時,創下臺灣大火燃燒最長的記錄。
  • 39億年前,一場持續了千萬年的大雨,孕育了地球最原始的生命
    在地球形成後大約5-6億年裡,也就是在39億年前,地球又遭受了一場大規模小行星、隕石的撞擊,這些隕石以及小行星中含有極其稀少的水,但是,這場撞擊持續了大約2000多萬年,這些小行星為地球運來了大量的水。
  • 2.34億年前,一場持續百萬年的降雨,滅絕了很多生物卻成就了恐龍
    科學家後來通過計算機模擬,成功再現了當時的情景,由此,科學家猜測,大約在2.34億年前,地球發生過一次長達百萬年之久的降雨,正是這場降雨成就了恐龍,這是怎麼回事?以上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隨著火山噴發的持續,地球的溫度繼續上升。這個時候大量的海水不斷蒸發被送上雲層,源源不斷為大氣增加水分。進入大氣的水分又隨著溫度的降低凝結最後以降雨的形式返回地面和海洋。
  • 上帝粒子發現六大影響:宇宙或數十億年後毀滅/圖
    當宇宙中的其它粒子在這一場中運行時便獲得了質量的屬性。這就有點像是大家都在一個遊泳池裡遊泳,然後身上都會被打溼,在這裡,被水打溼就像是物體獲得質量一樣。  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傑奧·哥斯達(Joao Guimaraes da Costa)表示:「希格斯粒子的機制讓我們能夠理解粒子獲得質量的途徑和方式。」
  • 科學家發現,月球被地球腐蝕數十億年,一種新物質正在形成
    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在月球的高緯度地區,發現了一種本不應該出現的物質——赤鐵礦。什麼是赤鐵礦呢? 不過,月球上並沒有氧氣,吹到月球上的太陽風中,也是氫氣,是絕對不可能和月球上的原始金屬鐵反應產生赤鐵礦的,那麼,這種本不應該出現在月球上的物質,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地球的氧氣腐蝕了月亮數十億年嗎?
    科研人員的假設是,月球赤鐵礦是由地球上層大氣中的氧氣將月球表面的鐵氧化而形成的,在過去的數十億年中,當月球進入地球的磁尾時,太陽風將其不斷吹向月球表面。研究小組希望NASA的ARTEMIS任務能夠返回極地的赤鐵礦樣品,這些樣品的化學特徵可以證實其假說,即月赤鐵礦是否被地球上的氧氣氧化,並可能有助於揭示過去數十億年中地球大氣的演變。
  • 一場持續100萬年的火山噴發,將2.5億年前的地球變成了煉獄
    ,在這堵牆的一邊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而在另一邊卻恰恰相反,因為70%的陸生物種、96%的海洋物種,共計57%的科與83%的屬,都在短短的數百萬年時間裡從化石記錄中徹底消失了。簡單地講就是,這是一場持續100萬年的火山噴發,將2.5億年前的地球變成了煉獄。
  • 一場持續100萬年的火山噴發,將2.5億年前的地球變成了煉獄
    ,在這堵牆的一邊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而在另一邊卻恰恰相反,因為70%的陸生物種、96%的海洋物種,共計57%的科與83%的屬,都在短短的數百萬年時間裡從化石記錄中徹底消失了。簡單地講就是,這是一場持續100萬年的火山噴發,將2.5億年前的地球變成了煉獄。
  • 顛覆對生物進化的理解,首次觀察到不同微生物間融合與物質交換
    和人類一樣,細菌也是群居生活,細菌間也會伸出援手,通過分泌的代謝物質,幫助自己的鄰居發展。該研究發現,細菌之間絕非簡單的協同工作,不同物種的細菌可以通過融合細胞壁和細胞膜來共享細胞內物質(包括蛋白質和RNA),從而組成獨特的雜交細胞,也就是說,生命體可以通過這種過程交換物質並失去自己的部分身份特徵。
  • 上帝粒子發現六大影響:宇宙或數十億年後毀滅【2】
    超對稱理論擁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可以統一自然界中的其它基本作用力,甚至有希望揭開暗物質構成之謎。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一理論的前景黯淡,科學家們只找到了和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粒子性質極其相似的粒子,但是卻沒有能發現任何和超對稱粒子有關的線索。   5. 大型強子對撞機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
  • 最久的一場雨能持續多久?地球上曾有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
    最久的一場雨能持續多久?地球上曾有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北宋詞人晏幾道曾寫過一首千古名篇《臨江仙》,詞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盡了雨天、人愁意境的極致,以至於雨天也被賦予了某種人格化的精神,頗具惆悵美的神韻。更甚者:」清明時節雨紛紛「江南梅雨季節持續月餘的下雨天都有一種慵懶的慢生活格調。
  • 美圖|遂寧2021年的第一場雪,會持續多久?
    1月7日,四川各地下起了2021年的第一場雪遂寧(局部地區)也下雪了雪花如同柳絮一樣滿天紛飛為萬物披上了銀裝「2021年的第一場雪」成為了朋友圈的「頭條」對於遂寧人來說看次雪景實屬不易>小編特別為你奉上「初雪」大片劉昌松/攝許俊欽/攝網友/攝楊麗娟/攝雪下得那麼深下得那麼認真遂寧2021年的第一場雪會持續多久?
  • 地球的自轉周期與月球的公轉周期愈加趨近,數十億年後,一天將等於...
    天文學家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會逐漸與月球的公轉周期重合,也就是說,再過數十億年,地球上的一天將會與一個月一樣長,一日可達1000小時。 月球便是在此次碰撞之後拋出到太空的物質聚合而成的,月球的形成亦很非凡,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清的。 爾等只需知曉,月球相對於地球而言是極為特殊的存在,這個特殊之處就在於它的質量太過巨大。
  • 「磷」的發現揭開地球生命的起源,或來自數十億光年外
    它的旅程開始於距離我們星球數十億光年的太空中的恆星形成區域,現在這已經被天文學家追蹤到了。專家們使用了來自智利的大型望遠鏡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的數據,並將其與歐洲航天局(ESA)的羅塞塔數據相結合。他們所發現的是,恆星之間的氣體和塵埃的聚集轉移到了我們的星球,然後我們所知道的生命開始了。
  • 2.年前的史前地球,一場持續年的暴雨,造就了恐龍時代
    二疊紀生物圈事實上關於大洪水的發生在地球上的傳說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史前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被大洪水摧毀,而無論是中國、印度、古巴比倫都有古老的大洪水傳說,比如大禹治水、印度馬努實際上,他不僅僅是神話故事和記錄,考古學家利用現代技術研究發現,地球似乎曾經發生過大洪水事件,這個大洪水事件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和三疊紀交替時期,在這一時期,地球長期以來經歷了第二次大滅絕,即二疊紀末的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