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對生物進化的理解,首次觀察到不同微生物間融合與物質交換

2020-09-05 生物世界


了解細菌間如何相互作用,對於解決日益增長的問題(例如抗生素耐藥性)至關重要,越來越多的傳染性細菌擁有了對抗菌藥物的防禦能力。和人類一樣,細菌也是群居生活,細菌間也會伸出援手,通過分泌的代謝物質,幫助自己的鄰居發展。

近日,美國德拉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mBio 雜誌發表了題為:Interspecies Microbial Fusion and Large-Scale Exchange of Cytoplasmic Proteins and RNA in a Syntrophic Clostridium Coculture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細菌之間絕非簡單的協同工作不同物種的細菌可以通過融合細胞壁和細胞膜來共享細胞內物質(包括蛋白質和RNA),從而組成獨特的雜交細胞,也就是說,生命體可以通過這種過程交換物質並失去自己的部分身份特徵。


這種前所未見的現象很可能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並對物種進化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具有深遠影響


這一發現有望闡明許多之前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病原體的抗生素異質性,病原體對人體的入侵,以及不可培養細菌的進化軌跡等等。

研究團隊研究了永達爾梭菌C. ljungdahlii,Clj)和丙酮丁醇梭菌C. acetobutylicum,Cac)這兩種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兩種細菌在共培養時會協同作用,產生互利互惠的代謝產物。

然而,研究團隊觀察到,這兩種細菌並不僅僅是協同作用關係,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和電子斷層掃描,發現這兩種兩種生物體之間的細胞壁和細胞膜發生了融合,永達爾梭菌(Clj)入侵了丙酮丁醇梭菌Cac)。



這兩種微生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膜融合後,並交換了蛋白質和RNA,形成雜交細胞,而且其中一些雜交細胞還會繼續分裂。

研究團隊通過螢光透射電子顯微鏡發現融合後的細胞之間有蛋白質的大規模交換,流式細胞儀分析表明這些相互作用的程度和動態持久性。而雜種細胞含有來自兩種生物體的蛋白,表明具有交換成分的細胞有持久性。螢光顯微鏡同時還觀察到這兩種生物體之間有大規模的RNA交換。這些發現表明,細胞融合使兩種生物之間能夠進行大規模的細胞內物質交換。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德拉瓦大學化工系主任 Eleftherios Terry Papoutsakis 教授表示,之前都認為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獨立的特徵和系統,然而這項研究明明白白的展示了兩種生物體混合了各自的系統來生存和新陳代謝,這顯然是非比尋常的。


雖然這種不同物種微生物間的融合首次被發現,但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現象在許多細菌中應該是普遍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這些細菌會費心地融合在一起呢?

答案很可能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這種融合使微生物之間可以共享增加其生存概率的系統。例如某些病原菌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從其他具有抗生素抗性的細菌那裡借用抗性蛋白來抵抗抗生素。某些病原菌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逃避免疫系統追殺。


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細菌在實驗室條件下難以培養和生長,這些難以培養的細菌很可能是與其他微生物結合在一起,並依靠它們而存在,而不是僅僅自己生長和繁殖。


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人們對生物進化的理解,因為一旦不同物種之間可以共享各自的系統,它們就可以一起進化,而不僅僅是自己進化。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的影響是深遠的,可能會揭示人類健康、自然環境、進化生物學和生物技術中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

論文連結:

https://mbio.asm.org/content/11/5/e02030-20

相關焦點

  • 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發現——細菌細胞之間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融合
    現在,來自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來自不同物種的細菌細胞居然可以通過融合細胞壁和膜來共享細胞內含物(包括蛋白質和RNA)來組成獨特的雜交細胞。蛋白質和RNA是調節基因表達並控制細胞代謝的分子。 這意味著,參與融合的細菌在此過程中交換了物質並失去了自己的部分身份。
  • 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觀點,顛覆了傳統認知,進化論是「錯誤」的?
    地球上的不同的物種為什麼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直到進化論的出現我們才有了一個科學的解釋,雖然生物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地球上現存的生命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最早的生物化石已經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生命就是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一步步進化而來的嗎?
  • Nature重磅:新研究顛覆了單細胞生物進化多細胞生物的核心理論
    單細胞生物怎麼進化成多細胞生物?在進化史上,有許多重大的轉變,從微觀的單細胞世界向多細胞動物世界的飛躍,就是其中之一。長期存在的觀點認為:多細胞動物是從類似現代海綿細胞的單細胞祖先進化而來的。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6月12日發表在《nature》最新研究結果,顛覆了生物學家對動物進化史長達一個世紀的理解。
  • 他的學說顛覆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卻被國人知之甚少
    1、進化論是複雜結構的開始 在達爾文以前,無論是天文學、物理學、化學有多麼高深、多麼複雜,整個人類都是直觀簡單性質的理解世界、理解萬物,研究的都是簡單事物,簡單結構.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首次發現細菌「春藥」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細菌具有一種不同的刺激效應:它促進玫瑰花形領鞭毛蟲產生性行為。這是首次發現細菌誘導真核生物產生交配,從而潛在地為細菌如何影響植物和動物等真核生物的發育和行為提供新的認識。論文共同第一作者、Clardy實驗室研究員Joseph P. Gerdt說,「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與細菌(如微生物組)共生的重要性,但是在此之前,我從未聽到過細菌會誘導性融合。
  • 達爾文進化島今日越獄首發 傳奇生物全民造
    WAR3同名地圖原班團隊打造的《達爾文進化島》是一款以生物進化題材的回合收集手遊,玩家在遊戲內可以收集不同種類的細胞,從而進化為各種神奇的生物,生物之間甚至可以交配、融合、進化,還會攜帶某種神秘力量!
  • 超人氣生物進化回合制手遊《達爾文進化島》4月14日終極封測來襲
    由微藍互動代理的超人氣生物進化回合制手遊《達爾文進化島》即將在4月14日拉開終極封測帷幕,捕捉寵物、基因融合改造、陣形配合等多玩法,將經典的同名RPG遊戲延續到底。《達爾文進化島》手遊由經典同名RPG遊戲原班團隊製作,保留原始的整體風格及進化理念。在這個基礎上,手遊對遊戲角色、地圖、NPC、UI等進行優化,在保證乾淨簡潔的同時,整個畫面的質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玩法上也針對手遊特性做了更加人性化的設置。如日常活動多達12種,玩家們可以在此體驗到遊戲的更多玩法。
  • Nature研究首次觀察到量子躍遷,意味顛覆了不確定性原理?
    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玻爾和海森堡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上世紀 20 年代中期,物理學家玻爾、海森堡等人建立了量子理論,而量子躍遷的瞬時性正是其中的核心支柱,這套理論被稱為哥本哈根詮釋。
  • 傳奇生物全民造《達爾文進化島》今日越獄首發[多圖]
    WAR3同名地圖原班團隊打造的《達爾文進化島》是一款以生物進化題材的回合收集手遊,玩家在遊戲內可以收集不同種類的細胞,從而進化為各種神奇的生物,生物之間甚至可以交配、融合、進化,還會攜帶某種神秘力量!超高自由度,拒絕抽卡,生物的技能和、緣分可以一手打造。《達爾文進化島》今日越獄不刪檔首發,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
  • 熱力學熵: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生物進化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或者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達爾文指出的進化方向其實是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特別是咱們人類,有序得堪稱藝術品。但如果用熵的觀點來說,生物進化是個熵減小的過程。事實上,一個生命體的成長也正是進化之路的縮影,而這個過程仍然是熵減小的。
  • 首次發現「無氧生物」:類似水母的寄生蟲不會呼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初,科學家發現一種類似水母的寄生蟲,它們沒有線粒體基因組,這是迄今已知唯一沒有線粒體基因組的多細胞生物,意味著該生物不會呼吸,事實上,它的存在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地球生物的廣義認知,因為它的生存完全不依賴氧氣!
  • 地球首次出現「無氧生物」:類似水母的寄生蟲不會呼吸
    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初,科學家發現一種類似水母的寄生蟲,它們沒有線粒體基因組,這是迄今已知唯一沒有線粒體基因組的多細胞生物,意味著該生物不會呼吸,事實上,它的存在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地球生物的廣義認知,因為它的生存完全不依賴氧氣!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
  • 首次發現「不需要氧氣的動物」!挑戰人類對進化論和生命的認識
    鮭居尾孢蟲的神奇之處在哪裡,它與目前已經發現的厭氧生物有哪些不同?研究厭氧生物的呼吸作用有哪些意義和價值?讀完這篇文章,你自然會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在本質上與機體細胞內部進行的呼吸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為了顯示區別,在討論細胞呼吸作用時,我們常將在肺部進行的氣體交換過程稱為呼吸運動。本文中所有關於呼吸的討論(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等)均為細胞內的呼吸作用,不涉及呼吸運動。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一直到今天,這一觀點在生物學界依然十分盛行。但這個觀點本身仍有待商榷。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
  • 觀察發生在眼前的進化,或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疾病
    因此,研究增強子有助於更好地了解進化是如何發生的。除推動物種進化外,增強子突變還與80%以上的人類疾病有關。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組長Justin Crocker說:「我們所看到的生物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增強子的變化引起的。理解並預測氣候變化時期的物種進化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因為在這個時期,許多動物都面臨著適應環境變化的壓力。」
  • 「合二為一」,科學家解釋兩個細胞是如何融合的
    責編 | 雪月多個細胞通過融合形成多核的合胞體,是不同種類的生物體有性繁殖,發育和內穩態的基礎,是生物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生理條件下,細胞融合決定了受精的成功與否。目前除了發現各種細胞特異性融合蛋白外,還在不同的細胞融合事件中觀察到了磷脂醯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細胞表面外化。PS是一種重要的細胞凋亡信號,主要位於細胞內膜,一旦被轉運到細胞外膜上時,會觸發「吞噬我」的細胞凋亡信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S的細胞表面外化和細胞融合的內在聯繫。
  • 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開始,掌握國際初中生物最難學的遺傳與進化
    在國際初中科學課程中,生物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分支。廣義而言,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和生物體各種生理機制、發育和進化原理的自然科學。根據英國國家教學大綱對初中生物的學習要求中,初中學生需要學習四個主要的生物主題,分別是: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生態系統中的依賴關係遺傳與進化其中的遺傳與進化,是國際學生中公認的最難學的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