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2020-07-29 博科園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這些研究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恆星形成周圍的大尺度環境,對小尺度原行星盤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在恆星形成的總體圖景中,在一個更大更蓬鬆的分子雲內部形成了一個稠密而寒冷的區域(稱為包層)。雲層物質旋轉並向內流向包層的中心,那裡將誕生一顆未來的恆星,物質變得更加緻密,變得扁平的原行星盤。在原行星盤中心的年輕原恆星直接從原行星盤進食並獲得質量。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現在,天文學家首次在英仙座分子雲中觀察到了一條明亮的物質流,將包層的最外層連接到形成圓盤(原行星盤)內部區域。隨著流光被雙星系統消耗,幫助盤狀區域重新補給更多的物質,母星雲可以繼續幫助年輕原生恆星和它們原行星盤的生長。領導這項研究的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Jaime Pineda解釋說:原行星盤形成的數值模擬通常集中在單個原星系統上。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觀測將這一想法更進一步,通過研究化學上新鮮的物質流,從很遠的距離向下延伸到尺度上,預計在一對年輕的年輕原恆星周圍會形成一個圓盤。天文學家們利用北方擴展毫米陣列研究了年輕的PER-EMB-2原恆星雙星系統。該雙星系統在過去的觀測中表現出一些可變性或閃爍,暗示研究環境對小尺度恆星形成的影響可能是一個有趣目標。研究小組觀察了幾個分子,這使得天文學家能夠測量氣體運動,並發現沿著流光的物質流。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從包層外部區域向下大約10500AU的距離,氣體的位置和速度都與物質流從大到小自由下落的理論模型很好地匹配,證實了流光的動力學是由系統中密度最高的中心區控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合著者多米尼克·塞古拉-考克斯說:理論和觀測並不經常如此清晰地匹配,我們很高興看到望遠鏡圖像試圖告訴我們的這種確認,對流入內核物質質量的估計在0.1到1個太陽質量之間。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這是形成密集恆星的緻密雲(大約3個太陽質量)中總質量的相當大一部分。傳輸帶確實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從外層區域帶來化學上的新物質。在幾乎是自由落體的情況下,如此大的新物質儲藏庫被清晰地識別出來,這是值得注意的。這清楚地表明,新物質可能會塑造年輕恆星系統中氣體的形態和運動。生長和演化的原行星盤化學成分也將受到這一新現象的影響。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該團隊成員、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主任保拉·卡塞利(Paola Caselli)總結道:讓我們發現流光的分子有三個碳原子(HCCCN),在行星組裝階段,這些碳原子將可用於富集有機化學(在走向生物前化合物的過程中)。這種將物質運送到中部地區的新方式對年輕盤的形成和生長方式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年輕恆星系統的演化過程中,這一過程會發生的頻率和時間有多長,因此需要對年輕原恆星進行更詳細的觀察。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參考期刊《自然天文學》

DOI: 10.1038/s41550-020-1150-z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食慾比想像中大 原恆星靠「臍帶」進食遠方物質
    近日,在對英仙座分子雲的觀測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歐洲毫米波射電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一條明亮的物質流,它把雲核的最外層與圓盤的中心區域連接起來,就像一條「傳送帶」或嬰兒的「臍帶」。年輕的原恆星及其原行星盤能夠通過這條「臍帶」直接獲取雲核最外層的「營養物質」。  這樣的「臍帶」普遍存在嗎?為什麼以前沒有觀測到?這一新發現,對理解恆星的形成過程有何意義?
  • 食慾巨大的恆星被發現,攜帶一條長長的臍帶,吞噬宇宙深處的物質
    據報導,來自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歐洲毫米波射電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在通過對英仙座的分子雲進行觀測後,發現原恆星竟然食量驚人,它們通過一條類似於嬰兒「臍帶」的物質流,源源不斷的從遠方吸取物質來壯大自己。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在幾乎整個銀河的範圍,當科學家用這個數據集來尋找新的藍色恆星時,他們獲得到了一個相當驚訝結果:94,000光年遠,在星系光環的外圍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年輕恆星集合。當您在星系的某一處發現密集的恆星集合時,認為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一起形成的。被認可地檢查的方法是測量該恆星關聯中每顆恆星的大小(固有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直接相關)。
  • 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
    ……」點評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為什麼太陽系會存在「雪線」呢?道理就在宇宙碰撞之中。前面我們講過,任何宇宙碰撞發生時產生的物質噴發,都會存在相近似的運動慣性物質匯聚在等同噴發點距離的位置,過高或過低運動慣性物質都不可能存在在與噴發點同距離的區域。
  • 我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星雲中恆星誕生,驗證了恆星形成理論與誕生地
    宇宙中有著大量的恆星,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就有1000~4000億顆,它們都是怎麼產生的?近日,我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首次從星際暗雲中發現了一顆正處於誕生過程中的恆星,揭開了恆星產生的諸多奧秘,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誌》上,《自然》雜誌也將其選為研究亮點予以介紹。
  • 在行星狀星雲中發現超近距離恆星
    由加拿大天體物理學會和拉古納大學的大衛·瓊斯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行星狀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發光外殼,它們像我們的太陽一樣,是由恆星的外層形成的,在演化的最後階段被拋出。在許多情況下,與附近伴星的相互作用在這種物質的噴射和由此產生的行星狀星雲中複雜結構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星雲類型:恆星託兒所和恆星殘骸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1.5億年到10億年之間的這段時間裡,氫和氦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仍在繼續,任何氣體和塵埃雲(也被稱為星雲)都能產生恆星,這就是為什麼大型星雲被稱為恆星託兒所。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我們注意到這些風不是對稱的,也不是球形的,其中一些與行星狀星雲非常相似。」論文通訊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天文學家Leen Decin說,「我們的發現會導致很大變化。
  • 揭開美麗多姿的星雲面紗,探索它與恆星之間的奧秘
    而為首次進行環球航行的麥哲倫在南半球所發現的大麥哲倫星雲(見圖2)和小麥哲倫星雲(見圖3)則是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河外星系。許多恆星正是由這種星雲坍縮而形成的。瀰漫星雲按其發光性質可分為發射星雲、反射星雲和暗星雲三類。其中發射星雲與反射星雲都是亮星雲。現在,我們依次對它們予以介紹。1.發射星雲所謂發射星雲是指受附近熾熱明亮的恆星的激發而發光的星雲。獵戶座大星雲(見圖4)是已知發射星雲中最好的一個例子。
  • 「恆星工廠」!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一個區域正在快速形成恆星
    「恆星工廠」!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一個區域正在快速形成恆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此前拍攝的圖像發現了銀河系的一個區域,其正在快速形成恆星。
  • 宇宙正加速膨脹,為什麼星雲在不會散開,而是聚在一起形成恆星?
    那麼問題來了,都說恆星是宇宙大爆炸的原初氣體或者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坍縮而成,這些物質為什麼不會無限擴散,反而能形成無數恆星呢?下面我們來簡單探討下這個看起來非常有趣的話題。另一種則是從這些星雲中形成的恆星發展而來,大質量恆星晚期會形成超行星狀星雲以及超新星等,會將恆星整個生涯中積累的大量元素(質量越高,產生元素越多越重)通過超新星爆發擴散成塵埃雲,但由於恆星存在輻射層結構,大部分的氫元素沒有燃燒,因此又重新回歸宇宙,成為下一代恆星的來源。
  • 新發現,天文學家觀察到了一次罕見的大質量恆星形成時的爆發活動
    在一次罕見的觀測中,天文學家觀察到一個大質量恆星形成時爆發的活動這張藝術圖片顯示了一個巨大的恆星,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探測到了其爆炸的熱浪。在地球上,我們大多更關注太陽,因為我們能很清楚地觀測它,它也是我們生命的重中之重。
  • 非凡的恆星寶座擁有者·大麥哲倫星雲「蜘蛛星雲」恆星
    在大麥哲倫星雲的「蜘蛛星雲」中有一顆超乎想像的,大到無法想像恆星,這就是「R136a1」,事實上目前在巨大質量恆星列表中,它已知的質量最大的恆星。這是因為這個熾熱的恆星溫度實在太高,它自身的物質不斷被噴射到離恆星很遠的太空,如此一個被炙熱氣體層層圍繞的龐然大物,要想去確定它的真實邊界到底在哪裡,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恆星誕生於星雲,那星雲又是從哪裡來的?
    國家地理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對這個星雲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得以讓我們知道了原來獵戶座星雲還是銀河系裡的恆星大工廠,我們也知道太陽也是誕生於一片以當前太陽係為中心的奧爾特雲,可以簡單地說,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是星云為基礎開始演化的,但有一個問題可能吃瓜群眾一直到搞不清,這生出恆星這顆蛋的「母雞」—星雲從哪裡來的?
  • 恆星是怎樣形成的?
    無論是地球上的萬物生靈,還有宇宙中的璀璨恆星,都會經歷從誕生到死亡的過程。那麼恆星誕生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從一團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的星雲到上億攝氏度的熾熱恆星,其中都經歷了哪些事情?星雲是宇宙空間內由塵埃和氣體結合而成的雲霧狀天體。它的密度很小,一座大山那麼大體積的星雲空間所有的物質,可能只夠組成一塊石頭。不過星雲的體積普遍都很大,直徑長達十幾光年。
  • 恆星的生命周期怎麼樣?從形成到滅亡!
    恆星的形成通常發生在氣體星雲中,星雲的密度大到足以使氫原子通過化學結合形成氫分子。 星雲通常被稱為「恆星託兒所」,因為它們含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幾百萬顆恆星,這就導致了星團(恆星數目10顆以上)的形成。 由於重力作用,緻密的氣團進一步收縮,同時從星雲中積累更多的物質。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本·弗裡斯及其同事對這個「銀河」星系進行了跟進,該星系在更大的調查中被發現。該團隊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市Keck I望遠鏡上的MOSFIRE光譜儀拍攝了光譜,以估算星系的恆星質量及其恆星形成歷史。
  • 星雲與恆星有什麼聯繫?
    星雲與恆星有什麼聯繫?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星云: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霧狀天體。歷史上最初使用本名稱時曾把現已清楚是星系和星團的天體包括在內。(《天文學名詞》第二版)除個別外,多數星雲需藉助望遠鏡才能看到。在望遠鏡裡,它呈雲霧狀。星雲有亮星雲和暗星雲之分,它們本質相同。獵戶座大星雲就是位於獵戶星座的亮星雲。星雲的物質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