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星狀星雲中發現超近距離恆星

2021-01-15 博科園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兩顆雙星中的一顆,雙星在三個多小時內圍繞對方完成了一個軌道運行,位於行星狀星雲M3-1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恆星可以驅動新星爆炸,這是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基於我們目前對雙星演化的理解。由加拿大天體物理學會和拉古納大學的大衛·瓊斯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行星狀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發光外殼,它們像我們的太陽一樣,是由恆星的外層形成的,在演化的最後階段被拋出。在許多情況下,與附近伴星的相互作用在這種物質的噴射和由此產生的行星狀星雲中複雜結構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博科園-科學科普

博科園-科學科普:行星狀星雲M3-1位於大犬座,距離約14000光年,M3-1是雙星中心恆星的候選恆星,因為它具有突出的噴流和細絲結構是這些雙星相互作用的典型特徵。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望遠鏡,瓊斯的團隊在幾年的時間裡觀察了M3-1。在此過程中發現並研究了星雲中心的雙星。南非大望遠鏡研究員、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布倫特米沙爾斯基(Brent Miszalski)說:我們知道m3-1必須容納一顆雙星,所以開始獲取必要的觀測來證明這一點,並將星雲的性質與形成它的恆星的演化聯繫起來。

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行星狀星雲M3-1的圖像,中心恆星實際上是一個雙星系統,軌道周期最短。圖片:David Jones / Daniel López – IAC

這兩顆恆星靠得太近,無法從地面上分辨出來,因此第二顆恆星的存在是通過觀察到組合亮度的變化來推斷出來——最明顯的是由一顆恆星的周期性日食和另一顆恆星的日食造成亮度顯著下降。德國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研究員Henri Boffin解釋說:當我們開始觀測時,很明顯這個系統是雙星系統。我們發現在星雲中心的那顆顯然是單星的恆星的亮度正在迅速變化,知道這一定是由於伴星的存在。研究小組發現,行星狀星雲M3-1的中心恆星是目前已知的軌道周期最短的雙星中心恆星之一,只有3個多小時。ESO的觀察還表明,這兩顆恆星——極有可能是一顆白矮星,其主序列質量較低——幾乎處於接觸狀態。

因此這兩顆恆星很可能經歷所謂的新星噴發,這是物質從一顆恆星轉移到另一顆恆星的結果。當達到臨界質量時,就會發生劇烈的熱核爆炸,系統亮度會暫時增加100萬倍。波蘭尼古拉斯哥白尼天文中心的博士生Paulina Sowicka說:在智利進行了各種觀測活動之後,有了足夠的數據來理解這兩顆恆星的特性——包括質量、溫度和半徑。這兩顆恆星如此接近,如此巨大,幾乎彼此接觸,真是令人驚訝。一顆新星的爆炸可能在幾千年後發生,理論表明,在行星狀星雲形成後,雙星應該很好地分離。

然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新開始相互作用,像novae這樣的事件才有可能發生。2007年天文學家在另一個行星狀星雲中觀測到另一種新星爆炸,即新星Vul 2007。2007年的事件特別難以解釋,當這兩顆恆星足夠接近一顆新星時,行星狀星雲中的物質應該已經膨脹和消散得如此之大以至於不再可見了。在M3-1的中心恆星上發現了另一個類似新星噴發的候選恆星。這個團隊現在希望對這個星雲和其他類似的星雲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幫助揭示新星和超新星的物理過程和起源,它們是宇宙中最壯觀和最劇烈的現象。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皇家天文學會參考期刊文獻:《皇家天文學會月報》DOI: 10.1093/mnrasl/sly142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行星狀星雲,恆星一生中最美的瞬間
    大約再過50億年,太陽就會進入生命的末期。然後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形成絢麗的行星狀星雲。       其實,行星狀星雲和行星沒有半點關係。在200多年前,天文學家赫歇爾用望遠鏡觀察天空,發現天上有些可以看到圓面的天體,看起來很像行星,於是命名為「行星狀星雲」。       銀河系中大約有3000個行星狀星雲。相對於恆星數十億年的生命歷程,行星狀星雲只持續約一萬年,可以說它是恆星一生中最美的瞬間。
  •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L.Decin, ESO/ALMA)(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唐鳳):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 打破之前的極限,5.5倍太陽質量恆星,美麗的行星狀星雲誕生!
    然而,到目前為止,行星狀星雲已經被證明是由出生時只有太陽1-3倍質量的恆星產生。香港大學物理系、空間研究實驗室主任昆汀·帕克教授和博士生弗拉庫·瓦西利基小姐,與曼徹斯特大學和南非天文臺合作,現在正式打破了之前的極限,抓住了行星狀星雲是從一顆誕生時質量為太陽5.5倍的恆星中出現的證據,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
  • 哈勃望遠鏡發現行星狀星雲
    從恆星的死亡到其內含物質向宇宙空間的分散,行星狀星雲的存在周期經常是混亂且趨於無序的。而最近由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和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共同構造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天蠍星座內部恰好觀測到了一個這樣的行星狀星云:ESO 455-10.
  • 天空中最著名的行星狀星雲之一「貓眼星雲」
    貓眼星雲NGC 6543是天空中最著名的行星狀星雲之一。它是已知的星雲中結構最複雜的之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高解析度觀測圖像揭示出其中獨特的扭結、噴柱、氣泡以及纖維狀的弧形結構。它的中心是一顆明亮、熾熱的恆星,約1000年前這顆恆星失去了它的外層結構,從而產生了貓眼星雲。
  • 白矮星與行星狀星雲
    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 ALMA發現一顆正在「變身」的恆星 有助了解行星狀星雲複雜形狀如何...
    近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通過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捕捉到了一顆古老恆星第一次開始改變其環境的那一刻。該恆星噴射出高速雙極氣體噴流,這些噴流「正在」與恆星周圍物質發生碰撞。這對於了解行星狀星雲複雜形狀是如何形成的至關重要。類日恆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會演化成膨脹的紅巨星,然後釋放出氣體,形成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的形狀多種多樣。
  • 美麗而詭異的行星狀星雲
    展示22個行星狀星雲的近似尺寸的藝術拼圖。行星狀星雲其實與行星並沒什麼關係,因為早期天文學家們用望遠鏡觀測時,發現它們看起來像盤狀物體,所以稱呼其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實際上是處於生命晚期成為紅巨星的老年恆星,它們向外膨脹的氣體殼層被電離形成了發射星雲。近年來,哈勃空間天文臺拍攝的大量行星狀星雲表明這些幽靈般詭異的星雲有著極其複雜和多樣的形狀。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呈現大致的球形,而其他的都不是球對稱。產生各種各樣形狀和功能的原理我們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中央的聯星、恆星風和磁場都可能發揮作用。
  • 「星雲」是什麼?「行星狀星雲」又是何物?它是太陽的最終宿命!
    >自17世紀天文望遠鏡誕生以來,觀測目標除了行星、恆星、星系以外,天文愛好者及天文學家在夜空中還發現了數量眾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很模糊的雲霧狀天體。在「亮星雲」裡又細分為幾種,分別是「發射星雲」、「反射星雲」、「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遺蹟」。這些千姿百態的星雲頗為玄妙,因為有的可能是誕生新恆星的「產房」,有的是老恆星死亡後的「遺體」或者遺留物。
  • 太陽的未來,行星狀星雲的秘密
    ❞行星狀星雲就像一盒巧克力糖: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長什麼樣。這組圖片顯示了99個行星狀星雲(以及由美國原行星盤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戈麥斯的漢堡包(來源:Hubble / ESA / NASA)這些天上寶石的形狀和顏色多種多樣,觀察者和理論家都為之著迷。
  • 行星狀星雲雷射發射器
    一些最壯觀的脈澤出現在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在一種情況下,該區域在一個光譜線中輻射的能量與太陽在整個可見光譜中輻射的能量一樣多。一般來說脈澤輻射來自水或OH等分子,它們受到碰撞和年輕恆星周圍的輻射環境的激發。1989年人們在MWC349號恆星周圍發現了由氫原子發出的微波輻射。從那以後人們發現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光源,它發出的紅外線波長足夠短,足以證明它們是真正的雷射器(而不僅僅是微波激射器)。
  • 行星狀星雲的指向,揭露銀河系歷史
    圖片來源:NASA/ESA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的哈勃空間望遠鏡,以及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新技術望遠鏡(NTT),已經探索了100多個處在銀河系中央核球區中的行星狀星雲。他們發現,形狀類似蝴蝶的一大類行星狀星雲,它們的指向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傾向性——考慮到它們的形成歷史各不相同、其他性質也千變萬化,這個結果讓天文學家大吃了一驚。
  • 恆星生命的終點不只是超新星爆發,還有號稱宇宙之眼的行星狀星雲
    前言:從宇宙誕生,到浩瀚空間的模樣,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到各個行星的運行軌跡,人們從數千年前就開始仰望星空,不斷觀測,不斷演算,於是發現了一個又一個屬於宇宙的奧秘。這其中,行星狀星雲便是這些宇宙奧秘中頗為奪目的一個。
  • -行星狀星雲漫談
    1936年,JC Duncan 在一張曝光過度的相片中,發現M57最外圍還有一層較淡的光暈,而在光暈與環狀星雲之間,還有一些較小的亮圈與光絲(見圖六)。另外,在1985年,朱有花教授與G. Jacoby 也用CCD觀測了126個行星狀星雲,發現其中半數以上的行星狀星雲的外圍,還會有較暗的光暈。
  • 一顆恆星說:啊!我要死了……-恆星,行星狀,星雲,死亡,宇宙,天文...
    NASA近日公布了一張有趣的照片,顯示了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一顆瀕死恆星。人的死亡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而一顆恆星要徹底死去,需要數十萬年的時間。對人類來說,這無比漫長,但在宇宙尺度上,也是一眨眼的功夫。
  • 圖片中的天文學 | 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行星狀星雲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至紅巨星末期時形成的,由稀薄電離氣體組成有明晰邊緣的小圓面狀天體。中心恆星最終會成為一顆白矮星,被它拋出的氣體因為受到該恆星的紫外輻射照射而發光。在梅西葉星表中只收錄了四個行星狀星雲,M97是其中赤緯最高的一個。1781年2月16日梅尚發現了這顆天體,1844年威廉·史密斯首次將它歸類為行星狀星雲。
  • 恆星死亡時圍繞它的倒黴蛋們,賦予了行星狀星雲美麗的外表
    形狀大小各異、多姿多彩的行星狀星雲是星系裡最漂亮的物體之一美麗如斯,它們卻是誕生於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的痛苦中。是什麼造就了它們那與眾不同的姿色?:Francesco AntonucciMyCn 18:形似沙漏的行星狀星雲圖片來源:NASA, ESA, Hubble處理和許可:Judy Schmidt
  • 圖片中的天文學|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深空天體,一個是位於右上角呈圓形的行星狀星雲M97,亮度約為9.9等,另一個是位於左下角側面朝向我們的棒旋星系M108,亮度約為10等。兩者在照片裡看上去似乎相隔不遠,這是因為它們都位於我們同一個視線方向附近。實際上,M97距離我們只有2600光年,而M108的距離超過4500萬光年。
  • 100個行星狀星雲--中國數字科技館
    100個行星狀星雲2014-12-05 10:29:00 29984
  • 哈勃望遠鏡拍攝「行星狀星雲」的最新影像,蝴蝶星雲好美啊!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兩張行星狀星雲新圖像,展示了哈勃望遠鏡驚人的成像能力。這些圖像描繪了兩個年輕的行星狀星雲,NGC6302(蝴蝶星雲)和NGC7027。這兩個星雲都是已知的塵埃行星狀星雲之一,都含有異常大量的氣體,這使得它們成為一組研究人員平行研究的有趣對象。作為核聚變引擎,大多數恆星都過著數億到數十億年的平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