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19世紀末,天史學家用望選鏡發現天狼星(冬夜星空中最明亮的恆星)近旁有一顆同它互相繞轉的伴星。今人驚的是個伴星的質量同太陽幾乎相同,而半徑只有地球半徑的2.8倍(地球赤年輕為6370km),平均密度高達8.7×10^4g/cm,這顆蝕星呈現白色,它的表面溫度為8000多攝氏度,因此人們把這種類型的星體為白矮星。
大文學家發現,中、小質量恆星星(它們的質重不過太陽質量的8惜)演化的中央殘骸就是白矮星。天文學家認為,這種白矮星內克滿了金剛石、鑽石等極為珍貴的物質。如此珍貴的物質,讓人垂涎,不過你不可能拿到。因為即使你又能力登上了這顆白矮星,還耐住了8000多攝氏度的高溫,你也抵擋不住那幾乎無窮大的引力,到時候人體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被死死壓在白矮星表面。如果你以為只是壓住,那你太樂觀了,在上面的任何物質都會被壓成薄薄的一片。
行星狀星雲是恆星際大空中一類質量不大(質量在0.1至1.0個太陽質量之間)的氣體星雲。星雲中物質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0^2至10^4個原子(或離子)。1779年,威康·赫歌爾通過望遠鏡發現了這類天體。在望遠鏡中,它們大都具有像天王星或海王星環樣的略帶綠色而有明晰邊辣的小圓面,因而稱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具有較規則、較對稱的圓盤或較寬的圓環形狀,在其中心附近可以我到一個溫度很高的白矮星。天文學家認為,太陽和質量不太大的恆星(它們的質量不超過陽的8倍)在作為恆星的生命(指內部熱核燃燒階段)結束前,必定會通過若千次非常劇烈的熱脈衝階段大量拋射物質。除中央核心收縮演變為一顆白矮星外,其所有的外層物質都不新地向外腳脹而演變為行星狀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