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2020-09-25 科普百分百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L. Decin, ESO/ALM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唐鳳):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

「我們注意到這些風不是對稱的,也不是球形的,其中一些與行星狀星雲非常相似。」論文通訊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天文學家Leen Decin說,「我們的發現會導致很大變化。由於沒有考慮到恆星風的複雜性,以往對老恆星質量損失率的估計可能出現10倍的誤差。」

相伴而行

行星狀星雲實質上是一些垂死的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瀕死的恆星膨脹並冷卻,最終成為紅巨星,而它們產生的恆星風(排出的粒子流)使其失去質量。由於缺乏詳細的觀測,天文學家一直假設這些風是球形的,就像它們環繞的恆星一樣。隨著恆星進一步演化,它再次升溫,恆星輻射導致不斷膨脹的拋射物質層發光,從而形成行星狀星雲。

1777年,英國天文學家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發現了行星狀星雲。觀察顯示,行星狀星雲有纖維、斑點、氣流和小弧等複雜結構。這些星雲似乎都有一定的對稱性,但幾乎從來不是圓的。

《中國科學報》從魯汶大學獲悉,Decin團隊識別出了恆星風的不同形狀。「一些恆星風是盤狀的,另一些是螺旋狀的,在第三組中,我們確定了錐形體。這清楚地表明,這些形狀不是隨機出現的。」該團隊意識到,其他低質量恆星甚至是垂死恆星的重行星造就了不同的模式。但這些伴星太小太暗,無法直接探測到。

「就像往一杯咖啡裡倒入牛奶,然後用勺子攪拌,可以做出一個螺旋狀圖案,這顆伴星在圍繞恆星旋轉的過程中吸收了物質,形成了恆星風。」Decin解釋說。

研究小組將這一理論應用到模型中,結果確實如此,恆星風的形狀可以由環繞它們的伴星來解釋,而由於恆星風的作用,演化恆星失去質量的速率是一個重要參數。Decin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所有的觀測結果都可以用恆星有伴星來解釋。」

到目前為止,關於恆星演化的計算都是基於這樣的假設:衰老恆星擁有球狀的恆星風。因此,之前對老恆星質量損失率的估計可能存在錯誤。該團隊正在做進一步研究,看看這將如何影響對恆星和星系演化其他關鍵特徵的計算。

70億年後

這項研究還有助於人們想像太陽在70億年後死亡時的樣子。太陽最終會變成一顆像撞球一樣圓的紅巨星,那它會產生什麼形狀的恆星風呢?

研究人員認為,木星甚至土星——因為它們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將會影響太陽在其生命最後幾千年裡是在螺旋狀、蝴蝶狀還是其他迷人形狀的中心裡度過。他們的計算表明,一個微弱的螺旋將會在垂死太陽的恆星風中形成。

這項研究是 ATOMIUM計劃的一部分,後者旨在了解更多關於老恆星的物理和化學知識。「老化的恆星被認為是無趣、古老和簡單的,但我們現在證明不是這樣:它們講述了之後的故事。我們花了一些時間才意識到,恆星風可以有玫瑰花瓣的形狀。正如《小王子》中所說,『正是你花費在玫瑰上的時間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貴無比』。」Decin說。

「當得到和分析第一批圖像時,我們非常興奮。」該研究合作者Miguel Montarges說,「每一顆星星,以前只是一個數字,現在變成了一個個體。對我們來說,它們有了自己的身份。這就是高精度觀測的魔力:恆星不再只是點。」

技術的魔力

這裡,Decin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智利的 ALMA望遠鏡,觀測了冷卻紅巨星周圍的恆星風。藉助該設備,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收集了如此大量的詳細觀察數據,每一次都是用完全相同的方法進行觀測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對於直接比較數據並排除偏見至關重要。

這就是Montarges所說的高精度觀測技術的力量。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宇宙學家Peter Kurczynski在一篇論文中寫道,自從現代天文學誕生以來,更好的觀測技術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宇宙。例如,Tycho Brahe在1609年前後對行星進行了肉眼觀察,精確到大約0.1度。Johannes Kepler的計算證實了地球繞太陽旋轉,行星軌道是橢圓的。在現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測量到直徑小於原子的目標的運動。這種非凡的精確度使引力波得以發現,並誕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一個新領域。

9月21日發表在《天文望遠鏡、儀器和系統期刊》上的這項研究也指出,政府對新技術的資助對天文學至關重要。這項研究追蹤了NSF早期種子基金的長期影響。在過去的30年裡,天文學的許多關鍵進展都直接或間接得益於這種早期種子基金。

論文作者、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宇宙學家Peter Kurczynski說,技術和儀器研究的影響是長期的,它「使觀測宇宙的新方法成為可能,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由技術和儀器產生的論文被引用的頻率與那些由純科學研究產生的論文相同。印第安納大學助理教授Stasa Milojevic告訴記者,「儀表科學家」寫的論文的影響力與不依靠設備的同事相同。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NSF資助研究發布的論文,比一般天文學文獻更經常被引用。這被認為是NSF在擇優審查過程中確立的黃金標準,以選擇有前景的研究進行資助。

評審專家認為,這篇文章是任何想要了解天文技術突破歷史的人的首選。更好的觀測總是能提高人們對宇宙的理解。從中世紀現代天文學誕生到今天,天文學家依靠不斷湧現的新技術來揭示夜空的細微細節。

相關論文信息: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b1229

http://dx.doi.org/10.1117/1.JATIS.6.3.030901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與二元星系伴星的相互作用可塑造從老邁恆星吹來的恆星風
    新研究發現與二元星系伴星的相互作用可塑造從老邁恆星吹來的恆星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與二元星系伴星的相互作用可塑造從老邁恆星吹來的恆星風,它們會產生炫目的複雜形狀陣列,後者可出現在其產生的行星狀星雲之中。
  • 恆星風研究重塑星系演化模型
    恆星風也有美麗形狀。圖片來源:L. Decin, ESO/ALMA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 美麗而詭異的行星狀星雲
    展示22個行星狀星雲的近似尺寸的藝術拼圖。行星狀星雲其實與行星並沒什麼關係,因為早期天文學家們用望遠鏡觀測時,發現它們看起來像盤狀物體,所以稱呼其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實際上是處於生命晚期成為紅巨星的老年恆星,它們向外膨脹的氣體殼層被電離形成了發射星雲。近年來,哈勃空間天文臺拍攝的大量行星狀星雲表明這些幽靈般詭異的星雲有著極其複雜和多樣的形狀。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呈現大致的球形,而其他的都不是球對稱。產生各種各樣形狀和功能的原理我們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中央的聯星、恆星風和磁場都可能發揮作用。
  • 恆星死亡時圍繞它的倒黴蛋們,賦予了行星狀星雲美麗的外表
    星風類似太陽風,是從恆星向外不斷拋出的物質流,而AGB星很大一部分的質量隨著星風逐漸流失進了星際空間。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這種星風整體呈現球形——畢竟恆星本身是球形的,並且在各個方向大致均等地發射星風。然而,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進行的一系列新的觀測為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番景象:它們可以是除了球形以外的任何形狀。
  • 在行星狀星雲中發現超近距離恆星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兩顆雙星中的一顆,雙星在三個多小時內圍繞對方完成了一個軌道運行,位於行星狀星雲M3-1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恆星可以驅動新星爆炸,這是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基於我們目前對雙星演化的理解。
  • 哈勃望遠鏡拍攝「行星狀星雲」的最新影像,蝴蝶星雲好美啊!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兩張行星狀星雲新圖像,展示了哈勃望遠鏡驚人的成像能力。這些圖像描繪了兩個年輕的行星狀星雲,NGC6302(蝴蝶星雲)和NGC7027。這兩個星雲都是已知的塵埃行星狀星雲之一,都含有異常大量的氣體,這使得它們成為一組研究人員平行研究的有趣對象。作為核聚變引擎,大多數恆星都過著數億到數十億年的平靜生活。
  • 蝴蝶星雲好美啊,哈勃望遠鏡拍攝出「行星狀星雲」的最新影像!
    這些圖像描繪了兩個年輕的行星狀星雲,NGC6302(蝴蝶星雲)和NGC7027。這兩個星雲都是已知的塵埃行星狀星雲之一,都含有異常大量的氣體,這使得它們成為一組研究人員平行研究的有趣對象。作為核聚變引擎,大多數恆星都過著數億到數十億年的平靜生活。    但在生命接近尾聲時,它們可能會變成瘋狂的旋渦,噴出外殼和熾熱氣體。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 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 太陽的未來,行星狀星雲的秘密
    ❝在恆星結束生命的末期,也就是紅巨星的階段,恆星外層的氣體殼被強勁的恆星風吹送進太空。紅巨星在大部分的氣體被驅散後,來自高溫的行星狀星雲核心(PNN,planetary nebula nucleus)輻射的紫外線會將被驅散的恆星外層氣體電離。吸收紫外線的高能氣體殼層圍繞著中央的恆星發出朦朧的螢光,使其成為一個色彩鮮豔的行星狀星雲。
  • -行星狀星雲漫談
    然而,Curtis 測量M57之後,卻發現中心部分的亮度約為環狀星雲的1/20。因此,Curtis 認為M57不是一個中空的球殼,而是一個像甜圈圈的環狀體。同時,Curtis 也提出M76(圖四)當作佐證。他認為如果將甜圈圈的環狀體,從有洞的方向看過去,就應該看到如M57的影像﹔而從側面看過去,應該是像M76一樣。
  • 行星狀星雲,恆星一生中最美的瞬間
    大約再過50億年,太陽就會進入生命的末期。然後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形成絢麗的行星狀星雲。       其實,行星狀星雲和行星沒有半點關係。在200多年前,天文學家赫歇爾用望遠鏡觀察天空,發現天上有些可以看到圓面的天體,看起來很像行星,於是命名為「行星狀星雲」。       銀河系中大約有3000個行星狀星雲。相對於恆星數十億年的生命歷程,行星狀星雲只持續約一萬年,可以說它是恆星一生中最美的瞬間。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作者 |唐鳳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 「星雲」是什麼?「行星狀星雲」又是何物?它是太陽的最終宿命!
    >自17世紀天文望遠鏡誕生以來,觀測目標除了行星、恆星、星系以外,天文愛好者及天文學家在夜空中還發現了數量眾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很模糊的雲霧狀天體。但早期望遠鏡的分辨力有限,常常將一些星系和星團也劃歸「星雲」一類,比如說「仙女大星雲」、「大麥哲倫雲」、「小麥哲倫雲」,它們其實都不是星雲而是星系,只是我們現在習慣上還是稱它們為「星雲」,這幾個都是我們銀河系最近的鄰居。對於星系和星團,可能大家很好理解,但是「星雲」是怎麼回事可能認識不是太清,所以文章下面就著重說說「星雲」。
  • 行星狀星雲雷射發射器
    一些最壯觀的脈澤出現在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在一種情況下,該區域在一個光譜線中輻射的能量與太陽在整個可見光譜中輻射的能量一樣多。一般來說脈澤輻射來自水或OH等分子,它們受到碰撞和年輕恆星周圍的輻射環境的激發。1989年人們在MWC349號恆星周圍發現了由氫原子發出的微波輻射。從那以後人們發現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光源,它發出的紅外線波長足夠短,足以證明它們是真正的雷射器(而不僅僅是微波激射器)。
  • 恆星生命的終點不只是超新星爆發,還有號稱宇宙之眼的行星狀星雲
    前言:從宇宙誕生,到浩瀚空間的模樣,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到各個行星的運行軌跡,人們從數千年前就開始仰望星空,不斷觀測,不斷演算,於是發現了一個又一個屬於宇宙的奧秘。這其中,行星狀星雲便是這些宇宙奧秘中頗為奪目的一個。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
  • ALMA發現一顆正在「變身」的恆星 有助了解行星狀星雲複雜形狀如何...
    近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通過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捕捉到了一顆古老恆星第一次開始改變其環境的那一刻。該恆星噴射出高速雙極氣體噴流,這些噴流「正在」與恆星周圍物質發生碰撞。這對於了解行星狀星雲複雜形狀是如何形成的至關重要。類日恆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會演化成膨脹的紅巨星,然後釋放出氣體,形成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的形狀多種多樣。
  • 哈勃望遠鏡發現行星狀星雲
    從恆星的死亡到其內含物質向宇宙空間的分散,行星狀星雲的存在周期經常是混亂且趨於無序的。而最近由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和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共同構造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天蠍星座內部恰好觀測到了一個這樣的行星狀星云:ESO 455-10.
  • 打破之前的極限,5.5倍太陽質量恆星,美麗的行星狀星雲誕生!
    然而,絕大多數恆星,包括我們太陽,質量要小得多,在經歷短暫而輝煌的行星狀星雲階段之前,壽命可能長達數十億年。當只有一小部分未燃燒的氫留在恆星核心時,行星狀星雲就形成了。輻射壓力會將大部分這種物質驅逐出去,熾熱的恆星核心會發出亮光。
  • 太陽死後的行星狀星雲會是什麼樣的?
    行星狀星雲包括貓眼星雲、球狀星雲、環形星雲、蝴蝶星雲、南蟹星雲等等,形態顏色各異,形成的機制也不同,但從形狀來說它們只分為球形對稱和雙極星雲。那麼太陽死後的行星狀星雲會是什麼樣的?我們先了解下行星狀星雲的特點以及形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