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星風研究重塑星系演化模型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
孤獨的流浪恆星,從星系中間飛速向外「逃逸」
恆星一般都存在於星系內,很多星系可包含數千億顆恆星,但是有的星系中少數恆星卻以很快的速度逃離星系,在宇宙中「流浪」。恆星因為質量大的關係,只有星系這樣整體質量很大的天體系統可以將它們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但是在宇宙中,星系也時常因為引力的關係相互作用,最終融合為一個新的星系。
-
吸血鬼恆星吸食伴侶恆星增壽 亮度超太陽百萬倍
O型星溫度極高,表面溫度可超過3萬攝氏度,放射出耀眼的藍白色光芒。天文學家共對6個附近年輕星團內的71顆O型星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成對出現的O型星,也就是所說的雙星系統。絕大多數觀測數據藉助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望遠鏡獲取,例如甚大望遠鏡。通過在較以往相比更大細節上分析O型星放射出的光線,研究小組發現75%的O型星存在於雙星系統,超出此前預計。據悉,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得出如此精確的數字。
-
一顆流浪行星被二元恆星踢回原星系內部
實際上,銀河系內流浪著無數顆類似奧陌陌的星際來客,它們可能是小行星,碎片和行星,也可能是巨大恆星。然而,奇怪事情發生了,一顆在星際空間流浪行星被一顆二元恆星踢回原來星系內部,引力彈弓效應再次給力。在太陽系內部,8大行星都圍繞著一個近似圓形固定軌道,不過冥王星和許多其他矮行星公轉軌道細長和傾斜。
-
水母星系「尾巴」也可孕育恆星
NASA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計算機模擬的基礎上,通過研究JO206星系磁場發現,水母星系氣體尾部的主要物理條件可以為恆星的形成提供足夠材料。該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6日《自然·天文學》雜誌上。據介紹,水母星系是落入星系團中心的星系,因此其運動中會將星際氣體推向相反方向,導致了拖尾,這些星系便形成水母般的外觀,從而得名。研究人員在早期的研究中發現,恆星可以在水母星系的氣體尾部形成。科學家普遍認為,星系中的磁場可以促進恆星形成。
-
二元系統的分類和進化,其恆星的命運取決於哪些因素?
作者:文/虞子期在宇宙的數十億個星系中,都包含著許多巨大而發光的等離子球體,它們被稱作恆星。而它們中大約80%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成員,即兩顆、或多顆恆星所組成的系統,其中最常見的多星系統,便是由兩顆恆星組成的二元星系。
-
黑洞是如何塑造一個星系的?黑洞風橫掃一切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XMM-牛頓衛星對活躍星系PG 1114+445核心黑洞長達8年的觀測,展示了超快的黑洞風(從離黑洞非常近的吸積盤釋放出的氣體)如何與星系中心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這些噴流以前也被發現過,但新研究首次明確指出了它們與宿主星系相互作用的三個階段。
-
具有特殊亮度變化的恆星,與其他一般脈動恆星有何不同?
而這類新發現的變星卻有所不同,這些恆星的亮度改變頻率是6至8分鐘,其亮度的變化值甚至超過10%。在科學家們曾經探索過的類似變星中,不管是它的亮度變化範圍,還是亮度變化率,這樣的結果無疑是令人感到震驚的。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小矮星都是具有質量和發光度較低的恆星類型,如果將它們的大小大和太陽相比,其質量佔比大約為太陽的十分之一。
-
仙女座星系的一顆恆星瘋了!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也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徑約20萬光年。
-
十大最佳星系圖片(全文)
此波狀形氣體被來自年輕的特大恆星的紫外線強烈輻射所塑造和照亮。這些奇異的暗色柱子似的結構其實是涼爽的星際氫氣和塵埃縱隊,充當新恆星的孵化器。,從它誕生新恆星的彎曲臂到老恆星定居的微黃色中心核。有趣的是,其伴星星系位於其旋轉臂的一端。
-
恆星汙染,星系回收
天文學家稱之為環星系介質,簡稱CGM。CGM就像一個巨大的回收工廠,吸收星系噴出的物質,之後再將它們送回去。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遠紫外羅蘭圓成像和光譜望遠鏡(FORTIS)將研究這種循環過程,以幫助解決幾個未解之謎。FORTIS將乘坐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飛彈場發射的探空火箭進入太空,然後觀察附近的一個星系,測量其恆星和超新星泵入周圍的CGM的氣體。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星系的演化十分複雜 20世紀20年代,埃德溫·哈勃研究了數百個星系,發現它們往往可以分為幾種寬泛的類型。一些星系具有優雅的螺旋,上面充滿了明亮的恆星;另一些星系則呈現球形或橢圓形,內部結構很少或幾乎沒有。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比黑洞更龐大的星系被發現,研究發現,其內有100兆顆恆星
雖然人類一直對宇宙充滿了幻想和期待,但是從未到過宇宙中去,直到近代,終於讓人類的夢想得以實現,也燃起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期待。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黑洞已經是宇宙最神奇的存在了,如今還有比黑洞牛逼的星系出現了,人們對這個星系充滿了好奇。宇宙中最大的星系IC 1101終於被發現了,銀河系在它面前只能是滄海一粟,它直徑400萬光年,上千個銀河系都能被它吞掉,其中心擁有質量超過1000億顆太陽的黑洞。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但這一系列的混亂過後可能會導致新的恆星的誕生。而在南邊星系的中心卻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並且在噴射出大量的宇宙物質。在智利帕拉納爾天文臺,科學家通過使用VLT上的多元光譜探測儀(MUSE)和多波長中解析度譜射儀(X-shooter)發現由黑洞產生的星際風的流動量足以攪動充分的宇宙氣體和塵埃用來形成恆星。這個前所未見的發現已經被詳細記錄在《自然》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同時這個發現促進大量有關超大質量黑洞理論的產生,也淘汰了一些舊理論。
-
發現一顆只有0.1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伴星,距離我們才640光年!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被稱為RZ雙魚座年輕變星低質量恆星伴星的存在。新探測到的天體質量大約只有太陽的八分之一,它圍繞主星運行的距離約為23AU(天文單位),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哈勃望遠鏡發現遙遠的螺旋星系中散布著大量「嬰兒」恆星
它的最新目標之一是一個被稱為NGC 2906的大型螺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45億光年,但即使在這個不可思議的距離上,哈勃也能看到該星系的一些耀眼細節。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某種東西,天文學家只需從遠處看到它所顯示的顏色,就能很好地了解一個星系是由什麼組成的。星系的誕生、生存和死亡,就像填充它們的恆星一樣,令人難以置信的老星系充滿了橙色和紅色的色調,暗示著大量的老舊、冷酷的恆星。相比之下,像NGC 2906這樣顏色鮮豔的星系仍有足夠的生命力。
-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這顆恆星被命名為HD74423,是一顆A型主序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7倍,而且更年輕(儘管很難精確地測量出它的實際年齡)。它那奇怪的脈衝行為最早是由平民科學家發現的,他們仔細研究了NASA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TESS的數據,探尋其中的異常現象。
-
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發現,其兩顆恆星甚至肉眼可見
研究小組利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的MPG/ESO 2.2米望遠鏡跟蹤了其兩顆伴星,找到了這一隱形物體存在的證據。當天文學家們意識到這是第一個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黑洞恆星系統時,他們感到非常驚訝。該系統位於望遠鏡星座,離我們非常近,在沒有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在一個漆黑、晴朗的夜晚從南半球看到它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