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2020-12-0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恆星都會因其內部脈動有節奏震蕩,但HD74423因被一顆紅矮星的引力扭曲故產生不平衡震蕩TESS仍在收集宇宙中恆星數據,這樣的恆星不會是唯一。

宇宙帶來了另一個驚喜,而這一次,它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15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跳動的恆星,但只有一側脈衝。儘管早在十幾年前,人們就預測過這樣的天體,但這仍然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它。

恆星脈衝 圖源:Bing

「從理論上來講,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就認識到這樣的恆星應該是存在的,」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天文學家唐·庫爾茲表示,「我期待見到這樣的恆星近40年了,現在我們終於發現了其中一顆。」

這顆恆星被命名為HD74423,是一顆A型主序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7倍,而且更年輕(儘管很難精確地測量出它的實際年齡)。

它那奇怪的脈衝行為最早是由平民科學家發現的,他們仔細研究了NASA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TESS的數據,探尋其中的異常現象。由於無法確定自己所看到的是什麼,他們將這些帶給了更專業的天文學家尋求幫助。最終,在庫爾茲和波蘭哥白尼天文中心的天文學家傑拉德·漢德勒那裡,他們找到了答案。

恆星內部的波動並不罕見。很多恆星——也許是所有的恆星——都在有節奏地振動,這是由恆星內部的波動引起的。這些波動通常被認為是由對流和恆星磁場產生的。就像地震可以用來探測地球內部一樣,它們也可以揭示恆星內部的情況。但是在HD74423之前的所有其他恆星中,這些振蕩可以在全球範圍內——也就是在該恆星的整個表面被檢測到。為什麼唯獨HD74423這麼奇怪呢?

恆星的磁場 圖源:Bing

其實它有一個夥伴,一個十分親近的夥伴——這顆跳動恆星的雙星伴侶是一顆紅矮星。這兩顆星球被鎖定在一個只有1.6天文單位的超密軌道上。在那附近,紅矮星的引力使HD74423變形,使其更接近於雞蛋或是淚滴的形狀。不僅僅是組成HD74423的物質被扭曲了,紅矮星伴星同樣也扭曲了它的振蕩形式。這就是造成HD74423奇怪表現的原因。

HD74423恆星靠近紅色矮星繞軌道運行 圖源:NEW ATLAS

「當這雙星相互環繞運行時,我們可以看到這顆脈動恆星的不同部分,」西班牙卡納裡亞斯天體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大衛·瓊斯說,「有時我們看到指向伴星的那一面,有時我們看到的是外表面。」

然而這並不是HD74423唯一奇怪之處。當研究者進一步測試天體時,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天文學家西蒙·墨菲注意到一些不尋常的化學元素豐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奇特的恆星。通常像這樣的恆星應該富含金屬元素,但它的金屬含量很低,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墨菲表示。

低金屬豐度是真正古老恆星的決定性特徵之一,但HD74423不同,它是一種化學性質奇特的物質,被稱為「蘭姆達·博蒂斯星」。它的低金屬豐度可能是由於吸收了周邊環境中金屬耗盡的氣體。這與恆星的不平衡振蕩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是巧合。這依然是令人高興的一點,儘管在各方面顯得奇怪,但最終指向的都是一個更加具體的恆星形象。

編號 SMSSJ031300.36-670839.的古老恆星 圖源:SOHO

「作為研究TESS數據的恆星天文學家,我們達成了一個非常一致的協議,那就是在把我們的研究結果提交給《科學警報》雜誌之前,要先在工作團隊中與大家分享。」墨菲告訴《科學警報》,「那時,這兩個團隊意識到他們在為同一顆星工作,於是我們合作了。即使在學術界,這也是一種罕見的工作安排,它正在為我們帶來回報。」既然知道了該尋找什麼,天文學家們認為我們將發現更多近在眼前的單側脈衝恆星。

這顆恆星的特質在先前沒有被注意到是因為可用工具不多。現在,TESS正在盯著天空更大的區域,收集成千上萬顆恆星的數據。此外,公民科學的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畢竟,人類的眼睛比人工智慧更善於發現數據中的差異和光點。

TESS巡天望遠鏡 圖源:Bing

目前有超過16000名志願者正在梳理TESS的觀測結果,尋找行星和其他不尋常的事件(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加入這裡)。這是一個數字遊戲。

墨菲說:「當你經歷一場像這樣的數據質量革命時,你經常會看到新的現象。」「我們可能會發現更多這種具有潮汐捕獲脈動的恆星,但它們仍然非常罕見。如果你觀察數十萬顆恆星,你偶爾才能發現超級稀有的物體。」

現在天文學家知道了這樣的恆星在數據中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在檔案中搜索更多信息。與此同時,天文學家仍在繼續對HD74423進行研究。他們仍在收集觀測數據,並致力於用數學方法描述二元系統的行為。

作者: Anonymity

FY: Pluson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僅有一側脈衝的新型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恆星都會因其內部脈動有節奏震蕩,但HD74423因被一顆紅矮星的引力扭曲故產生不平衡震蕩,TESS仍在收集宇宙中恆星數據,這樣的恆星不會是唯一。
  •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特殊的磁星,它居然也有脈衝星的表現性質
    在2020年底,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磁星,天文學家們將這個成員放在了新的分類列表中,因為它很稀有,也很特殊。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觀測結果確定它是脈衝星,這意味著它可以發出規則的光脈衝。磁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它是一個密度驚人的天體,主要由緊密堆積的中子組成,中子是在超新星爆發期間由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形成的。 使磁星與其他中子星區分開的原因是,它們在宇宙中還擁有最強大的已知磁場。做個類比,我們星球磁場的強度約為1高斯,而冰箱磁鐵約為100高斯,而磁星具有大約一億億高斯的磁場。如果一顆磁星距離我們有65000公裡,它就可以擦除地球上所有信用卡的數據。
  • 銀河系中第一顆被發現發出無線電脈衝的恆星又發了脈衝,誰在操控
    今年4月,磁星SGR 1935+2154從銀河系內部發出了已知的第一次快速射電爆發,它的爆發,給天文學家們一次很好的機會去解開一個宇宙大謎團。2020年10月8日,CHIME/FRB協作檢測到SGR 1935+2154在3秒內發出3毫秒的無線電脈衝。繼CHIME/FRB探測之後,快速射電望遠鏡發現了其他東西——與磁星自轉周期一致的脈衝射電發射。
  • 國外民間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新型脈動恆星
    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此類系統,科學家們希望隨著監聽恆星跳動心臟的技術的進步,能找到更多類似的系統。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奇特的恆星。」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博士說,「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遙遠的孤單的中子星
    Credits: X-ray (NASA/CXC/ESO/F.Vogt et al); Optical (ESO/VLT/MUSE & NASA/STScI)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
  • 極其罕見的「伽馬射線雙星」被發現,而且其中一顆還是脈衝星!
    研究發現,這個系統中的一個緻密物體最有可能是一個脈衝星,脈衝星是一個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發出電磁輻射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伽馬射線雙星由軌道上一顆巨大的OB型恆星和一顆脈衝星組成。在這些系統中,兩個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發射光譜能量分布(SED)峰值高於1.0 MeV。
  • 1500光年外,一顆恆星被嚴重扭曲變形!產生奇怪現象
    據近日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篇論文介紹,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奇特的單側脈動星。在天文學中,脈動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為了維持平衡,恆星外層通常會以一定規律膨脹與收縮,就像呼吸一般。而現在,一支國際天文小組終於找到例外,發現一顆只在單側半球出現脈動現象的恆星。這顆恆星名為HD74423,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1.7倍,是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單側脈動星。論文合著者,雪梨天文學研究所的西蒙·墨菲(Simon Murphy)博士表示:「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這顆恆星奇特的化學性質。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反物質」徹底摧毀的恆星
    Gemini Observatory/NSF/AURA/ illustration by Joy Pollard將近三年前,科學家通過蓋亞探測器在距離地球幾十億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超新星,亦即一顆爆炸的恆星。三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顆超新星不簡單。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以光速8%飛行的神秘恆星
    超大質量黑洞身旁發現了一顆神秘的恆星。在這顆恆星身上,時間的流逝速度要比在地球上慢得多,它的1小時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100分鐘。這顆名為S62的恆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銀心黑洞最近的恆星。當其通過距黑洞最近點時,飛行速度可以高達光速的8%。
  • 天文學家已經捕捉到一顆恆星拖拽著它身邊的時空
    這些恆星的運動可能會使牛頓時代的天文學家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顯然在一個扭曲的時空中運動,而且需要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解釋他們的軌跡。由這樣一顆白矮星所引起的參考系拖拽大約是地球引力的1億倍。這一切很好,但是我們不能飛到白矮星上並在它周圍發射衛星。幸運的是,大自然對天文學家是善良的,它有一種方法讓我們通過脈衝星這種軌道恆星來觀測它們。
  • 中國天眼 的新發現——6顆脈衝星
    說完FAST超牛本事,再說說此次發現的「脈衝星」。中子星上一顆方糖大小的物質,質量足足有10億噸!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把整個珠穆朗瑪峰壓縮成一塊方糖那麼小!>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最終將會變成黑洞。可以說,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宇宙密度最大的天體,跟黑洞一起被天文學家譽為——人類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
  • 呈水滴狀,美17歲高中生發現一特殊恆星,天文學家曾搜尋40年未果
    事實上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最近,一位17歲高中生發現一顆形狀怪異天體,形狀看起來像水滴一樣,在這裡,我們姑且將這形狀稱之為「水滴狀」,這也驗證了一句話:宇宙之大,無奇不有。據了解,自2019年學校暑期以來,一名17歲美國實習生協助NASA天文團隊工作,通過整理NASA衛星探測器(TESS)收集數據,在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遠銀河系中發現一個特殊天體,一顆呈水滴狀的恆星。這再次更新了我們的認知,因為天文學家曾搜尋這類恆星40年都沒有結果。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在銀河系飄蕩的「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在銀河系飄蕩的「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來源:新華社 • 2020-11-03 09:46:28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超熱海王星」
    新華社聖地牙哥9月23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報告說,在距地球約260光年的一個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超熱海王星」,這是此前僅在理論上存在的一類特殊行星。這個團隊利用位於智利的拉錫亞天文臺和美國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等設施觀測到這顆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型恆星曾釋放「超級耀斑」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型恆星曾釋放「超級耀斑」   神奇!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型恆星曾釋放「超級耀斑」  中新網2月25日電據外媒報導,一個小恆星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注意,近日發布的研究顯示,它發射的X射線「超級耀斑」的強度是太陽產生耀斑的10倍,儘管其質量
  • 如何將一顆恆星變成超強磁體
    原標題:如何將一顆恆星變成超強磁體   【新發現】  天文學家們搞清了宇宙中最強的磁體是如何造就的。首先需要的是兩顆巨型恆星做近距離互相環繞運動,以便一顆恆星從另一顆恆星那裡「偷來」氣體,引起「行竊恆星」的自轉速度加快,致使所產生的磁場比地球磁場要強出100萬億倍。對於這種星系中最小但最為奇特的恆星是如何形成的,該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認識。資料圖片  磁星是一類奇特的脈衝星,而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則是巨型恆星作為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超級地球」
    據「ScienceAlert」網站14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極其罕見的「超級地球」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質量恆星
    (圖片提供:ESO) 本報訊 利用全世界最強大的地基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7顆迄今為止最「沉」的恆星。這些龐然大物中的一顆竟然如此之大,迫使天文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大質量恆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提到恆星,質量便是定數。我們的太陽是被稱為黃矮星的一類平凡的恆星。
  • 利用「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有新發現!
    中國天文學家有新發現!中國天文學家研究揭示: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巨分子雲中第一個深埋星團是被另一個巨分子雲撞擊後肢解形成。國家天文臺 供圖徐金龍介紹說,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以成團的模式形成,而星團則是在巨分子雲中形成,母分子雲散去後,留下的就是光學波段可見的星團。處於演化早期的星團中恆星年齡十分相近,它們幾乎是同時形成,這就要求大量氣體在星團形成位置快速堆積。
  • 解讀恆星世界,白矮星由恆星核能耗盡演變而來,以及脈衝星的由來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恆星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最早發現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耳根據天狼星波浪式的運動軌跡推斷,天狼星旁邊還有一顆肉眼不易看見的伴星;由於這顆伴星的攝動,天狼星和它的伴星一邊前進,一邊繞著它們公共的質量中心轉動,結果產生了波浪式的運動軌跡。1862年美國光學家克拉克在檢驗新磨製的望遠鏡物鏡時,果真發現了天狼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