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已經捕捉到一顆恆星拖拽著它身邊的時空

2020-09-03 天文在線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參考系拖拽」的存在:任何旋轉的物體都會在其周圍拖拽時空,而物體旋轉得越快,質量越大,其拖拽強度越大。雖然在平常這個現象小到難以探測,但通過白矮星和脈衝星的組合,快速旋轉的白矮星在脈衝星周圍拖拽時空,使脈衝星的軌道平面隨著被拖拽而傾斜,我們觀察到多種愛因斯坦引力效應。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參考系拖拽」的存在,即任何旋轉的物體都會拖拽其周圍的時空結構。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因為「參考系拖拽」帶來的影響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所以它是無法檢測和無關緊要的。

探測整個地球旋轉產生的「參考系拖拽」需要一些衛星,比如7.5億美元的重力探測器B(Gravity Probe B),而且在陀螺儀上檢測到的角度變化相當於每一萬年左右改變一度。

幸運的是,宇宙中有許多自然產生的引力實驗室,可以讓物理學家在那裡非常細緻的觀測愛因斯坦的預言。

我們團隊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通過使用射電望遠鏡和一對獨特的緻密星以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繞彼此旋轉,揭示了在更明顯的規模上存在參考系拖拽的證據。

這些恆星的運動可能會使牛頓時代的天文學家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顯然在一個扭曲的時空中運動,而且需要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解釋他們的軌跡。

參考系拖拽的說明 (Mark Myers/OzGrav ARC卓越中心)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引力理論的基礎。它解釋了恆星、行星和衛星的精確運動,甚至解釋了時間的流動。其中一個不為人知的預測是旋轉的物體會拖拽它附近的時空。一個物體旋轉的越快,質量越大,這種拖拽的力量也就越強。

與此相關的一種天體叫做白矮星。這些是死亡恆星的殘留核心,它們的質量曾是太陽的幾倍,但現在已經耗盡了它們的氫燃料。

白矮星(bing)

剩下的部分在大小上與地球相似,但質量是地球的數十萬倍。白矮星還可以非常快速的旋轉,每一到兩分鐘就自轉一周,並不像地球那樣每24小時自轉一周。

由這樣一顆白矮星所引起的參考系拖拽大約是地球引力的1億倍。

這一切很好,但是我們不能飛到白矮星上並在它周圍發射衛星。幸運的是,大自然對天文學家是善良的,它有一種方法讓我們通過脈衝星這種軌道恆星來觀測它們。

20年前,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帕克斯天文臺(CSIRO's Parkes)用無線電望遠鏡發現了由一顆白矮星(大小和地球相仿,但質量是地球的30萬倍)組成的獨特的恆星對和一顆射電脈衝星(只有一座城市那麼大,但重40萬倍)

與白矮星相比,脈衝星完全屬於另一個類型。它們並不是由傳統的原子組成的,而是由擠在一起的中子組成的,這使得它們的密度非常大。另外,在我們的研究中,脈衝星每分鐘自轉150次。

脈衝星(bing)

這意味著,這顆脈衝星釋放出的無線電波「燈塔光束」在一分鐘內有150次掃過地球上的優勢位置。我們可以用它來繪製脈衝星繞白矮星運行的路徑,並且我們可以通過脈衝到達望遠鏡的時間來確定光速。這種方法揭示,兩顆恆星圍繞對方運行的時間小於5個小時。

這一對恆星,被正式名稱為PSR J1141-6545,是一個理想的引力實驗室。從2001年開始,我們每年都要跋涉幾次到帕克斯天文臺去繪製這個系統的軌道,這展示了大量和愛因斯坦引力效應相關的知識。

繪製軌道的演變並不是為了訓練耐心,而是因為我們的測量儀器是非常精確的。雖然PSR J1141-6545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知道脈衝星每秒旋轉2.5387230404次,而且它的軌道在太空中翻滾。

這意味著它的軌道平面不是固定的,而是在緩慢旋轉。

這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

當一對恆星誕生的時候,那顆質量更大的先消亡,通常形成白矮星。在第二顆恆星消亡前,它會把物質轉移到它的白矮星同伴那裡。

當這些物質落向白矮星時,一個盤狀物就形成了,在數萬年的過程中,它使白矮星加速,直到每隔幾分鐘旋轉一次。

由於物質從伴星上轉移而被衝毀的白矮星。(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

在這種罕見的情況下,第二顆恆星會爆炸成超新星,留下了脈衝星。這顆快速旋轉的白矮星會拖拽它身邊的時空,導致脈衝星的軌道平面傾斜。這種傾斜就是我們通過對脈衝星軌道的耐心繪製觀察到的。

愛因斯坦認為,他對空間和時間的許多預測是無法觀測到的。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見證了量子物理學的一場變革,包括引力波的發現和用世界範圍內的望遠鏡網絡成像出的黑洞陰影。這些發現是由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設備完成的。

幸運的是,對於像帕克斯天文臺的那臺50年前的射電望遠鏡,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研究生發起的耐心的運動,仍然在探索廣義相對論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馬修·貝爾斯(Matthew Bailes),斯威本科技大學ARC獎得主研究員。以及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人員維維克·文卡特拉曼·克裡希南(Vivek Venkatraman Krishnan)。

作者: Matthew Bailes

FY: 考拉小巫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死亡恆星旁首次觀測到時空拖拽現象!
    NEXTMIND 在兩顆死亡恆星旁,科學家史上首次觀測到時空拖拽現象,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
  • 死星自旋拖拽著的時空結構
    在觀察了一個由兩顆死星組成的雙星系統20年之後,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廣義相對論另一個結果:框架拖動。在廣義相對論中,一個快速旋轉的大質量物體確實拖動了它周圍的時空結構,就像一根線纏繞著一個紡錘。這個發現的背後的每一個科學原理都是有趣、驚人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在一顆類日恆星(左上,經過技術遮擋)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
  • 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了一顆恆星的自我爆炸!
    就像星系間的狗仔隊一樣,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了一顆超新星快速消退的名人身份,一顆恆星的自我爆炸。哈勃望遠鏡拍攝的這些照片被合成成一部生動的電影,講述了這場巨大的恆星爆炸消失在7000萬光年之外的螺旋星系NGC 2525中。
  •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類太陽恆星周圍多行星系統圖像
    外媒稱,當地時間周二發表於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一篇論文說,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的多行星系統的圖像。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2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拍攝到了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的照片。科學家通過對這顆距地球300光年的類太陽恆星的觀測,發現了兩顆巨型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捕捉黑洞吞噬恆星情景,猶如巨獸吞咽義大利麵
    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狀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換言之,可以用「暴食症」來形容黑洞,而且它的暴食症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對食物毫不挑剔,從星體到光子,全都可以列入日常菜單。就算是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不出黑洞的嘴。不過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
  • 外媒:天文學家捕捉到恆星被撕成條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近日有天文學家透露,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天文學家將這種「暴力」場面稱為「潮汐破壞事件」,當恆星離黑洞太近並被切碎時會發生這種現象。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Edo Berger解釋說:「在這種情況下,這顆恆星被撕裂了,大約一半的質量或被吞噬進入了是太陽質量一百萬倍的黑洞中,而另一半則被向外彈出。
  • 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正確性,天體物理學家觀測到恆星拖曳時空
    根據一篇新的論文,科學家們觀察到一顆旋轉的恆星拖著時空。天體物理學家說,該事件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是正確行。圖註:該插圖是位於澳大利亞的帕克電波望遠鏡(Parkes radio telescope)觀測到的脈衝星白矮星雙星系統。
  • 天文學家直接拍攝到兩顆系外行星,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太陽系含有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還有從太陽系的形成方式上來看,天文學家很清楚宇宙中的行星數量必然是要遠多於恆星的。1995年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又稱柏勒洛豐),這顆行星位於飛馬座,距離地球50光年。
  • 哈勃望遠鏡捕捉到一顆超新星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宇宙中達到了頂峰,捕捉到一顆超新星它觀察了這顆正在爆炸的恆星,歷時一年,看著它以50億個太陽的光芒燃燒,然後逐漸消失。該事件提供了罕見的超新星時差,將幫助天文學家更準確地測量到遙遠星系的距離。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會吃行星的恆星 已經60億歲
    為了要協助這項研究,天文學家一直在研究類太陽恆星(solar twins),看起來像太陽的恆星。在這些研究當中,一個國際團隊的科學家發現一個可怕的例子:一顆吞噬行星的恆星。這顆名為HIP 68468的天體,有兩顆行星圍繞,而且已經60億歲,比太陽系年齡大20%。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迷住了」
    一個2.15億光年遠的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遮蓋,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恆星意粉觀測。義大利麵條化聽起來不是很科學,但是它是對實際發生情況的相當準確的描述。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軌道上的註定恆星最終會撞到某種引力的最佳位置,從而使所有東西變成狗屎。
  • 一顆微小恆星猛烈爆發多年後,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注意
    近幾年,越來越多微小恆星的巨烈爆發引起了天文學家的關注。一顆僅有太陽質量8%的微小恆星,就可以放出超強X射線的「超級耀斑」。這種現象對於天文學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這麼小的恆星不可能產生如此強的波長的光。
  • 天文學家又一次捕捉到恆星死亡的瞬間!壯闊!
    在宇宙中存在許多不可思議的景象,而恆星爆炸應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之一                                                            一些垂死的老年恆星最終會爆炸消亡,這種爆炸被認為是整個宇宙中最亮的事件之一。美國宇航局(NASA)研究人員最近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用高功率天文望遠鏡捕獲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釋放過程。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以光速8%飛行的神秘恆星
    超大質量黑洞身旁發現了一顆神秘的恆星。高速飛行的S62其行為已經無法用傳統引力論和天體動力學加以解釋。天文學家正拭目以待,希望在它身上看到一系列奇怪的相對論現象。我們之所以知道它的質量,就是因為它周圍存在著許多圍繞它飛行的恆星。這些恆星的軌道大多距離黑洞比較遠。基於恆星的軌道參數,我們能夠通過計算獲得黑洞的質量。但是近年來由於觀測精度的提高,一些距離黑洞非常近的恆星被發現。這些恆星的運行方式只能用相對論加以解釋。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恆星被黑洞「拉伸成義大利麵條」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天文學家目睹了一場罕見的天體光影秀--一顆恆星被黑洞「拉伸成義大利麵條」。這一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2億多光年的地方,歷時6個月,垂死的恆星被巨大的引力撕成碎片。這樣一來,天體就會像義大利麵條一樣被拉長--因此被稱為 "義大利麵條化",儘管它在科學上被稱為潮汐破壞事件(TDE)。恆星是一種可以遭遇這種命運的天體,這些事件會被定期檢測到,作為明亮的閃光,然後在幾個月左右的時間裡消失。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反物質」徹底摧毀的恆星
    Gemini Observatory/NSF/AURA/ illustration by Joy Pollard將近三年前,科學家通過蓋亞探測器在距離地球幾十億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超新星,亦即一顆爆炸的恆星。三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顆超新星不簡單。
  •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宇宙帶來了另一個驚喜,而這一次,它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15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跳動的恆星,但只有一側脈衝。儘管早在十幾年前,人們就預測過這樣的天體,但這仍然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它。
  • 天文學家說他們已經發現了最年輕的中子星,它已經隱藏了幾十年
    天文學家終於在相機上捕捉到了一顆死恆星,它是在33年前一顆大質量恆星Sanduleak-69202在一顆令人瞠目結舌的超新星中死亡後留下的一片厚厚的塵埃雲團中發光,當時即使用肉眼也能看到。調查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在大坍縮期間,令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的是,他們未能找到任何預期的新生中子星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