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超新星是從地球上觀測到的一次真正壯觀的事件,然而,迄今為止,人們為一睹由此產生的中子星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天文學家終於在相機上捕捉到了一顆死恆星,它是在33年前一顆大質量恆星Sanduleak-69202在一顆令人瞠目結舌的超新星中死亡後留下的一片厚厚的塵埃雲團中發光,當時即使用肉眼也能看到。
調查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在大坍縮期間,令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的是,他們未能找到任何預期的新生中子星的蹤跡。
去年11月,由威爾斯卡迪夫大學的Phil Ciga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終於在遺蹟的核心發現了一個熱的、明亮的斑點,這要歸功於智利的Atacama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他們相信在宇宙深處的新發現與被厚厚的塵埃雲籠罩的中子星相對應。
「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這個由超新星遺蹟中厚厚的塵埃雲形成的暖球。雲層中一定有某種東西加熱了塵埃,使它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在塵埃雲中隱藏著一顆中子星」,天體物理學家松浦彌子解釋道,正如《科學警報》引用的那樣。
然而,一個問題出現了,因為在這個小水滴裡射出的東西看起來太亮了,不可能是中子星。在一篇新的論文中,佩奇和他的團隊從理論上證明了這個發光的星團可能確實是一顆中子星。它的亮度似乎與從一顆非常年輕的中子星上觀察到的熱輻射相一致——換句話說,它仍然是早期超新星爆炸後的真的非常熱。新發現的中子星被命名為ns1987a。
佩奇說:「儘管超新星爆炸極其複雜,而且中子星內部的極端條件也非常惡劣,但探測到一團溫暖的塵埃,就證實了一些預測。」
氣溫約為500萬攝氏度,是其中一個預測。另一個是恆星的位置。它並不完全位於超新星的中心,但以每秒700公裡(435英裡每秒)的速度遠離它。
這顆中子星提供了恆星演化的完美一瞥,因為它現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第二年輕的中子星位於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內部,它距離我們11000光年遠,它在17世紀發生了著名的爆炸。
根據石溪大學的天文學家詹姆斯·拉蒂默(JamesLattimer)的說法,探測到的中微子表明黑洞從未在這個地方形成,而且「黑洞很難解釋觀測到的水滴亮度」他總結道,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我們比較了恆星的所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