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說他們已經發現了最年輕的中子星,它已經隱藏了幾十年

2020-08-19 木子木子南


1987年的超新星是從地球上觀測到的一次真正壯觀的事件,然而,迄今為止,人們為一睹由此產生的中子星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天文學家終於在相機上捕捉到了一顆死恆星,它是在33年前一顆大質量恆星Sanduleak-69202在一顆令人瞠目結舌的超新星中死亡後留下的一片厚厚的塵埃雲團中發光,當時即使用肉眼也能看到。

調查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在大坍縮期間,令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的是,他們未能找到任何預期的新生中子星的蹤跡。

去年11月,由威爾斯卡迪夫大學的Phil Ciga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終於在遺蹟的核心發現了一個熱的、明亮的斑點,這要歸功於智利的Atacama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他們相信在宇宙深處的新發現與被厚厚的塵埃雲籠罩的中子星相對應。

「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這個由超新星遺蹟中厚厚的塵埃雲形成的暖球。雲層中一定有某種東西加熱了塵埃,使它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在塵埃雲中隱藏著一顆中子星」,天體物理學家松浦彌子解釋道,正如《科學警報》引用的那樣。

然而,一個問題出現了,因為在這個小水滴裡射出的東西看起來太亮了,不可能是中子星。在一篇新的論文中,佩奇和他的團隊從理論上證明了這個發光的星團可能確實是一顆中子星。它的亮度似乎與從一顆非常年輕的中子星上觀察到的熱輻射相一致——換句話說,它仍然是早期超新星爆炸後的真的非常熱。新發現的中子星被命名為ns1987a。

佩奇說:「儘管超新星爆炸極其複雜,而且中子星內部的極端條件也非常惡劣,但探測到一團溫暖的塵埃,就證實了一些預測。」

氣溫約為500萬攝氏度,是其中一個預測。另一個是恆星的位置。它並不完全位於超新星的中心,但以每秒700公裡(435英裡每秒)的速度遠離它。

這顆中子星提供了恆星演化的完美一瞥,因為它現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第二年輕的中子星位於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內部,它距離我們11000光年遠,它在17世紀發生了著名的爆炸。

根據石溪大學的天文學家詹姆斯·拉蒂默(JamesLattimer)的說法,探測到的中微子表明黑洞從未在這個地方形成,而且「黑洞很難解釋觀測到的水滴亮度」他總結道,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我們比較了恆星的所有可能性。

相關焦點

  • ESA和NASA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枚僅240歲的年輕磁星
    來自歐洲(ESA)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天文學家,剛剛通過操縱一套天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年輕的「磁星」(Magnetar)。磁星磁場想像圖(來自:ESA)美國宇航局 Neil Gehrel 斯威夫特天文臺在 3 月 12 日首次發現了它的身影,可知其爆發了強大的 X 射線。作為具有極強磁場的稀有中子星(巨大恆星的坍塌核),其在坍塌時將大量物質擠壓到了一個極小的空間中,從而引發了許多奇怪的物理現象。
  • 在最大中子星和最小黑洞之間存在質量間隙,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物體
    當質量最巨大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並最終形成黑洞;當質量稍小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留下一顆緻密的恆星殘餘物,它就是中子星。最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最大的中子星的質量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而已知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是5倍太陽質量。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 發現已知宇宙,最年輕的中子星,只有240歲,密度僅次於黑洞!
    天文學家的時間觀念往往與我們普通人略有不同,天文學家研究數百萬年或數十億年前發生的事件,以及同樣長時間存在的物體。這就是新發現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中子星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估計,它只有240年歲的歷史,按照宇宙尺度的標準,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生兒,美國宇航局尼爾·蓋瑞斯·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這個年輕的天體。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子星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密度更高將進入黑洞,天文學家目前已非常了解其如何誕生,但其超緻密內核的結構及其間上演何種劇情,仍是未解之謎。而且,觀測到脈衝星與黑洞的史詩級「共舞」,也讓不少科學家心生嚮往。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這顆新探測到的中子星名為J0740+6620,距離地球約4600光年。它將2.14倍於太陽質量的物質包裹在一個直徑只有15英裡(25公裡)的球體中。這個體積和質量已經接近單個天體在不被自身引力坍縮成黑洞的前提下,能夠變得最大和最緊湊的理論極限。
  • 美國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中子星:幫人類尋找黑洞的臨界點
    據澳大利亞媒體9月17日報導,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它幾乎不應該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星體之一,其直徑相當於芝加哥或亞特蘭大等城市的大小。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它們的密度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質量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大---「所以,想想太陽被壓縮成一個城市大小」。
  • 科學家找到了恆星爆炸後遺留的中子星
    自從天文學家目睹一顆星星在夜空爆炸中,創造了Supernova 1987A(SN,1987A),他們便一直在搜尋一個物體,這個物體本來應該是在爆炸殘留物中形成的。由於在爆炸當天(1987年2月23日)地球上檢測到稱為中微子的粒子,天文學家預期在星體崩潰的中央形成了一顆中子星。但當科學家找不到該恆星的證據時,他們開始懷疑它是否隨後墜入一個黑洞。
  •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特殊的磁星,它居然也有脈衝星的表現性質
    在2020年底,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磁星,天文學家們將這個成員放在了新的分類列表中,因為它很稀有,也很特殊。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觀測結果確定它是脈衝星,這意味著它可以發出規則的光脈衝。磁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它是一個密度驚人的天體,主要由緊密堆積的中子組成,中子是在超新星爆發期間由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形成的。 使磁星與其他中子星區分開的原因是,它們在宇宙中還擁有最強大的已知磁場。做個類比,我們星球磁場的強度約為1高斯,而冰箱磁鐵約為100高斯,而磁星具有大約一億億高斯的磁場。如果一顆磁星距離我們有65000公裡,它就可以擦除地球上所有信用卡的數據。
  • 科學家可能剛剛發現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
    它被稱為SN 1987A,是自1604年以來直接觀測到的最接近的超新星。我們首先從中發現中微子,然後數小時後,發現爆炸光。它起源於大麥哲倫星雲,人眼短暫可見。這些爆炸總是產生中子星或黑洞,但尚未發現。許多人預料到中央脈衝星的出現:類似於蟹狀星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在脈衝。有些只是發出高溫輻射。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 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們也變得越來越興奮。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的中子星還要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要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 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改寫對宇宙...
    北京時間 6 月 28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該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改寫對宇宙的認知。2015 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雖然對科學家而言,該發現過於複雜,無法精確查明該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但這一信號帶來更多天文觀測的希望,該發現甚至預示著未來人們將對超新星爆炸有更新的認識。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的最大合併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之間最大的碰撞,這是大約這場災難性事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宇宙最難以捉摸的物體之一誕生的前排座位。 遙遠的表演包括兩個主要參與者: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66倍,另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85倍。兩者靠得很近,每秒迅速互相旋轉數次,然後最終以劇烈的能量碰撞而崩潰,這能量向整個宇宙發出衝擊波。他們合併的結果?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42倍。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的最大合併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之間最大的碰撞,這是大約7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混亂的合併,其跡象才剛剛出現。這場災難性事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宇宙最難以捉摸的物體之一誕生的前排座位。他們合併的結果?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42倍。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樣的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發現。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能夠檢測和間接觀察兩個不同大小範圍的黑洞。較小的種類是我們太陽質量的5到100倍。在光譜的另一端,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即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是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億倍。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遙遠的孤單的中子星
    Credits: X-ray (NASA/CXC/ESO/F.Vogt et al); Optical (ESO/VLT/MUSE & NASA/STScI)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距離地球11000光年中子星,你知道它多可怕麼
    黑洞是宇宙中威力強大的殺手,它可以將周圍的一切吞噬乾淨,甚至連光線都難以倖免,如果說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那麼中子星應該是造物主引導人類去探索黑洞的橋梁。黑洞和中子星在多方面較為相似,這也對科學家研究中子星有很大幫助。
  • 天文學家對中子星進行掃描以尋找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信號
    中子星進行掃描以尋找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信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雖然暗物質的數量被認為是普通物質的五倍,但令人沮喪的是它們很難捉摸。但如果你知道去哪裡看的話也許會找到發現它們的辦法,現在天文學家已經對中子星進行了掃描以尋找一種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的信號。幾十年的天文觀測讓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宇宙充滿了巨大的、看不見的粒子。
  • 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鏡像宇宙的跡象,它正在觸及我們自己的世界
    發現這樣一個鏡像宇宙不僅會改變我們對現實的看法,而且還能回答有關我們自己的宇宙的問題,這些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幾十年。布魯薩德說:「其影響將是驚人的。物理學家以前也發現過新的世界。1928年,保羅·狄拉克意識到,量子力學方程允許存在一些粒子,其性質超出了任何人以前所見。他預測宇宙中潛伏著一個全新的粒子家族,由與我們已知的粒子相同但電荷相反的粒子組成。
  • 中子星爆炸碰撞仍在發射x射線,這讓天文學家們感到困惑
    當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地方相撞時,都將會整個亮起來。2017年8月17日,宇宙中一些密度最大的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了引力波和飛濺的煙花。地球上的幾十個望遠鏡捕捉到電磁波譜中不同波長的罕見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