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天文學家目睹一顆星星在夜空爆炸中,創造了Supernova 1987A(SN,1987A),他們便一直在搜尋一個物體,這個物體本來應該是在爆炸殘留物中形成的。
由於在爆炸當天(1987年2月23日)地球上檢測到稱為中微子的粒子,天文學家預期在星體崩潰的中央形成了一顆中子星。
但當科學家找不到該恆星的證據時,他們開始懷疑它是否隨後墜入一個黑洞。
幾十年來,科學界一直熱切地等待著這個物體發出的信號,該信號一直隱藏在濃密的塵埃背後。
最近,來自ALMA無線電望遠鏡的觀察首次顯示了爆炸後遺失的中子星。
極高解析度圖象揭示,在1987A號SN核的塵埃中,有一個熱的「腫塊」,比周圍更明亮,與中子星的可疑位置吻合。
卡迪夫大學的Mikako Matsuura說:「我們很驚訝看到它是由超新星遺蹟中厚厚的灰塵組成的。雲中有某些東西使塵埃升溫,使其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猜測在塵埃雲中隱藏著一顆中子星。」
「儘管超新星爆炸有著高度複雜性以及中子星內部的極端狀況,但探測到溫暖的塵埃是幾種預測的證實。」
這些預測是中子星的位置和溫度。
根據超新星計算機模型,爆炸以每秒數百公裡的速度「踢出」中子星(比最快火箭快數十倍)。
這個腫塊正好是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會存在的地方。
預計中子星的溫度在500萬攝氏度左右,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來解釋這個腫塊的亮度。
與通常的期望相反,這個中子星可能不是脈衝星。
研究人員說:「脈衝星的力量取決於它旋轉的快速和磁場強度,這兩者都需要非常細微的調整值來匹配觀測結果。」
&34;這一發現是基於多年ALMA的觀察,由於望遠鏡和數據處理的不斷改進,才能顯示超新星的核心。」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觀察站和維吉尼亞大學的Remy Indeptou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