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了恆星爆炸後遺留的中子星

2020-08-17 GET資訊

自從天文學家目睹一顆星星在夜空爆炸中,創造了Supernova 1987A(SN,1987A),他們便一直在搜尋一個物體,這個物體本來應該是在爆炸殘留物中形成的。

由於在爆炸當天(1987年2月23日)地球上檢測到稱為中微子的粒子,天文學家預期在星體崩潰的中央形成了一顆中子星。

但當科學家找不到該恆星的證據時,他們開始懷疑它是否隨後墜入一個黑洞。


幾十年來,科學界一直熱切地等待著這個物體發出的信號,該信號一直隱藏在濃密的塵埃背後。

最近,來自ALMA無線電望遠鏡的觀察首次顯示了爆炸後遺失的中子星。

極高解析度圖象揭示,在1987A號SN核的塵埃中,有一個熱的「腫塊」,比周圍更明亮,與中子星的可疑位置吻合。

卡迪夫大學的Mikako Matsuura說:「我們很驚訝看到它是由超新星遺蹟中厚厚的灰塵組成的。雲中有某些東西使塵埃升溫,使其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猜測在塵埃雲中隱藏著一顆中子星。」

「儘管超新星爆炸有著高度複雜性以及中子星內部的極端狀況,但探測到溫暖的塵埃是幾種預測的證實。」

這些預測是中子星的位置和溫度。

根據超新星計算機模型,爆炸以每秒數百公裡的速度「踢出」中子星(比最快火箭快數十倍)。

這個腫塊正好是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會存在的地方。

預計中子星的溫度在500萬攝氏度左右,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來解釋這個腫塊的亮度。

與通常的期望相反,這個中子星可能不是脈衝星


研究人員說:「脈衝星的力量取決於它旋轉的快速和磁場強度,這兩者都需要非常細微的調整值來匹配觀測結果。」

&34;這一發現是基於多年ALMA的觀察,由於望遠鏡和數據處理的不斷改進,才能顯示超新星的核心。」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觀察站和維吉尼亞大學的Remy Indeptou說。

相關焦點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核心塌縮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爆炸性死亡,超新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也是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從這些超新星探測到的引力波,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的天體物理。未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設計得更靈敏,可能會探測到超新星(核心坍塌的超新星)可能是第一個在電磁光、中微子和引力波中同時觀測到的物體。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圖片:Jyrki Hokkanen, CSC - IT Center for Science在過去的40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存在夸克星或者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終於,芬蘭科學家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最大的中子星核心中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宇宙中的死亡之星,恆星超新星爆炸後的產物
    宇宙中含有有很多的不同組成部分,像是,恆星、行星以及衛星,星雲等等,那麼這個脈衝星是一種什麼星,這種脈衝星是怎樣形成的,估計很多人都會比較好奇吧。隨後科學家又陸續的發現了很多的脈衝星,不過這其中存在一個疑問,為什麼科學家對於宇宙的研究和探測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而在過去為什麼沒有被發現呢,這主要是因為脈衝星雖然在脈衝發生的過程中會輻射出大量的能量,可是這種過程是非常短暫的,因此射電波的平均強度非常低,這樣科學家就不容易發現它們了。
  • 中子星物質離開中子星後會怎樣?經歷兩次爆炸才能形成常態物質
    如果從中子星上取下一塊物質,並把它放到太空,它會變成什麼呢?可能有的朋友會想到變成黃金,其實有多種可能,主要是形成氫和氦以及重金屬元素等,黃金只是其中的一種罷了。當然,如果我們想從中子星上取下一塊物質,恐怕一萬年中都是做不到的。
  • 超新星爆炸比中子星合併產生更多黃金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一位物理學家的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大多數重元素是從遙遠時空的一種被忽視的恆星爆炸中噴射出來的。該校物理學教授Daniel Siegel說:「宇宙中大約80%的重元素可能是以膠原體的形式形成的。
  • 中子星合併產生的磁星發出光是經典千新星的10000倍
    由西北大學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小組研究了用光、X射線、近紅外和無線電波所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爆炸之後,認為它有可能發現了磁星的誕生。研究人員認為,磁星是由兩個前所未有的中子星合併而成的。科學家迅速徵募了其他望遠鏡,包括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超大型陣列、W.M.凱克天文臺和Las Cumbres天文臺全球望遠鏡網絡——研究爆炸的後果及其宿主星系。
  • 真的是超行星爆炸or中子星碰撞而來?
    有人曾指出,地球上的黃金有以下兩個來源,其一是在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也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發之際,此時會有大量的黃金產出,再者是超新星爆發可能會形成中子星,當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並合併時,也可形成大量的黃金,事實上,兩個來源的黃金都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拋散在宇宙中,隨後與原來就已存在的星際氣體塵埃雲混合,共同構成形成下一代恆星及其行星的原材料,要知道,太陽系和太陽系中的各星球,都是從這樣的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引力凝聚形成的
  • 地球上的黃金全部為中子星碰撞爆炸產物
    美國研究人員說,地球上所有金子可能都是中子星碰撞爆炸的產物。金子不僅在地球上罕見,在宇宙中同樣罕見。科學家此前已知道,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可產生碳與氧等輕元素,卻無法產生金這樣的重元素。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天文觀測則揭開了金子這一重元素的身世。中子星是巨大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密度超大核心,兩顆中子星的碰撞會產生伽馬射線暴。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那麼問題就如題所說,既然太陽系誕生於上一代恆星死亡後所形成的氣體雲,而且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核心一般都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在目前太陽系所處的位置附近發現原恆星留下的殘骸呢?
  • 每秒轉動401次的中子星,距離地球11000光年,它在瘋狂吞噬恆星
    據環球網6月4日的消息,美國天文學會在本周的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子星爆發的報告。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據了解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之後的天文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大質量恆星在聚變壽命結束時會爆炸成超新星,然後留下一個緻密的中子星。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 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原則上,我們應該有中子星雙系統、黑洞雙系統和中子星黑洞系統,覆蓋整個允許的質量範圍。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在大約2到5個太陽質量之間存在"間隙"。對於現代天文學來說,找到這個缺失的天體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有的黑洞起源於超新星爆炸,我們通過探測它們發射的X射線來確定黑洞數量,在已探測到的黑洞中,雙系統黑洞數量規模相當大。我們還知道,在任何給定時間裡,只有一小部分黑洞是活躍的,它們中的大多數相當安靜。即使在LIGO開啟後,發現黑洞與其他黑洞合併後,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依然存在:我們曾經發現的最低質量黑洞的質量都至少是太陽質量的五倍。沒有三到四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推它將是無敵的
    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就有這樣的物質,它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被稱為奇異物質。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 |什麼是中子星?一顆巨大質量的恆星通過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一顆中子星。當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停止時,由於沒有力量來抵抗恆星的引力,它開始發生重力坍縮,內部的粒子會在強大的壓力下緊緊壓縮在一起,最終電子被壓進質子裡,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內部全部都是緊挨著的中子,為了阻止進步的坍縮,中子間的斥力開始和它們自身的引力做博弈。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中子星剛形成時,溫度可達10^12K,就是萬億開爾文,而太陽表面溫度才6000K,中心溫度才1500萬K。中子星溫度比太陽溫度高出上億倍。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子星溫度經過一個「烏卡」過程,10000年後,中心溫度會降到1億K,表面溫度會降到100萬K。
  • 科學家在爆炸恆星中發現超流體的存在證據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日前,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顆爆炸恆星的超密集內核包含著叫做「超流體(superfluid)」的奇特超導體物質。兩支研究小組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探測發現仙后座A(Cassiopeia A)出現溫度驟降,仙后座A是一顆超大質量恆星以超新星爆炸結束生命的殘留物形成的中子星。
  • 超新星爆炸後恆星會呈現出的極限狀態
    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宇宙中有什麼力量或者方式能夠製造元素,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來自於大恆星的死亡,當我們披金戴銀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至少有一顆比太陽大8倍的恆星,為了它而粉身碎骨。宇宙中不管在哪兒發現了金或銀,一定能夠追溯到恆星爆炸的某一時刻,超新星雖然粉碎了整個恆星,但是這個恆星還會留下一個直徑很小的高度壓縮的物質核,這個也是恆星的屍體。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小黑洞
    (3)中子星(neutron star):中子星,是恆星爆炸後所遺留的骸骨。當恆星質量≥1.44個⊙太陽質量時,壽命縮短而發生超新星爆炸。其外殼蒸發剝離,核心遺骸變成中子星。中子星質量約為0.7~0.75個太陽質量。超新星爆炸氣浪產生碳氮氧(CNO),是地球碳基生命的源泉,事件發生在46億年前。而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銀河系裡中子星的總數至少應該在20萬顆↑。中子星引力坍縮已經強大到:不僅壓垮了原子結構,甚至壓垮了原子核結構。並且把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簡併壓縮成不帶電的中子。
  • 孕育太陽系的那次中子星碰撞到底發生在多久以前
    當中子星合併時,它們會向周圍噴出大量的物質,這些物質會演變成為恆星的一部分。現在,科學家們正試圖通過追蹤那些被拋出的原始放射性物質產生的元素,來找到孕育我們太陽系的那次中子星碰撞。通過這種追蹤,他們認為那次中子星碰撞發生在我們太陽系誕生前一億年,距離其誕生地一千光年遠。 「這已經很近了。」
  • 磁場強度比典型中子星高千倍,科學家提出磁星磁場來源新理論
    磁星是目前宇宙中能觀察到擁有最強磁場的一種中子星,然而它們的磁場起源仍有分歧。最近,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科學家們合作開發的新模型,磁星磁場可以在中子星的形成過程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