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強度比典型中子星高千倍,科學家提出磁星磁場來源新理論

2020-12-04 十輪網

磁星是目前宇宙中能觀察到擁有最強磁場的一種中子星,然而它們的磁場起源仍有分歧。最近,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科學家們合作開發的新模型,磁星磁場可以在中子星的形成過程中放大。

中子星是宇宙中極度緊湊的物體,密度排名緊接在黑洞之後,典型中子星半徑僅11公裡、但包含1~2倍太陽質量。其中,磁星是擁有最強磁場的一種中子星類型,比普通的中子星磁場還要強1,000倍,特徵是X射線與伽馬射線爆發,然而它們的起源仍存在爭議。

通常,中子星為大質量恆星(超過9倍太陽質量)坍塌後遺留下的核心,因該些理論假設中子星磁場可以繼承自原本的恆星,換句話說,中子星磁場可完全由坍塌前核心的磁化強度確定。然而問題在於,恆星爆炸前的磁場若極強,可能會導致恆星減速旋轉,那麼最終中子星的轉速應該很緩慢,但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現在已知最高轉速的中子星PSR0535-69,轉速高達每秒1968轉。

因此,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MPA)團隊研究人員Thomas Janka認為,中子星可能是在自身形成過程中才產生極端磁場。

在恆星坍塌的最初幾秒鐘內,新生中子星通過發射微中子冷卻下來,這種冷卻引發強烈的內部對流,類似鍋子內沸騰的水,並可能導致原本存在的弱磁場增強,此機制即發電機理論(dynamo effect)。

為了測試這種理論正不正確,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模型,模擬結果顯示中子星的初始弱磁場確實一路放大到1016G。

這項結果也可為極超新星(superluminous supernova/hypernova,也稱黑新星)提供一點見解。極超新星爆炸所發出的光比普通超新星多100倍,有時還伴隨持續數十秒的伽馬射線爆發,可能就是借發電機效應提取大量能量。新論文發布在《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

(首圖來源:NASA)

相關焦點

  • 磁星的磁場是中子星的100倍,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磁星是具有宇宙中最強磁場,但它們的起源仍有爭議。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史無前例的詳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坍縮的大質量恆星中誕生時,這些巨大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通過放大先前存在的弱場而產生。這項工作為了解這些恆星最強大、最明亮的爆炸開闢了新的途徑。
  • 宇宙最強磁場天體磁星,變種的中子星,宇宙間恐怖存在
    磁星宇宙間具有最強磁場天體,它的危險程度不亞於黑洞,它的強大磁場使得你還沒接近時就已化為無有,知道萬磁王吧,他的操控磁場已是神般存在,而磁星可說是宇宙中的萬磁王,它的恐怖地球也曾感受過。,距地球約5萬光年,由於星震發出伽碼射線高能量電磁波,就在這麼遠的距離5萬光年(光每秒走30萬公裡,光走了5萬年的距離,腦補下多長吧)瞪了眼地球,使的地球大氣層發生電離,形成極光,地球軌道外千餘顆衛星受到影響,這也是有史以來遭遇最強咖碼射線暴,也多虧地球大氣層以及自身磁場削弱了這種高能電磁波,使的我們不受影響,若磁星位置距地球稍進的話足以致命,可見其恐怖。
  • 美科學家揭秘宇宙怪客:擁有極端磁場的磁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中有一種神秘的天體,科學家稱之為磁星,這種天體屬於中子星家族,擁有令人驚訝的磁場,因此科學家稱之為磁星。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家保羅-薩特近日解讀了關於磁星的最新觀測成果,由於保羅-薩特也是一檔太空科普欄目的主持人,因此磁星的奧秘也被更多的人知曉。保羅-薩特認為磁星來自死亡的恆星,當恆星演化至中子星時,那些就有極端磁場的中子星就可以稱之為磁星。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子星溫度經過一個「烏卡」過程,10000年後,中心溫度會降到1億K,表面溫度會降到100萬K。中子星壓強達到10^28個地球海平面大氣壓,也就是比地球海平面高出1萬億億億倍,比地球中心壓力約300萬海平面大氣壓高出30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3000億大氣壓高出3億億倍。
  • 磁星,宇宙中磁場最強的天體,當它爆發時威力有多大?
    比如恆星的磁場要強於行星,而中子星的磁場要比恆星更強。中子星是大質量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中通過強烈的超新星爆發坍縮而成的高密度宇宙天體。中子星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子星,就是因為中子星完全是由中子物質所構成的。在大質量恆星的坍縮過程之中,強大的引力使物質的原子核被壓碎了。
  • 宇宙中最強大的「磁鐵」——磁星,磁場強度是地球的2千萬億倍!
    但是,中子星的孿生星體——磁星,可能比任何其他星體更奇怪,更可怕,更有趣。中子星和磁星是同一個物體,有一個主要區別。它們以同樣的方式從一顆大恆星的死亡中誕生,這個恆星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0-29倍。
  • 發生在銀河系內奇怪的閃爍「磁星」
    「磁星」(Magnetar)是中子星的一種,它們均擁有極強的磁場,透過其產生的衰減,使之能源源不絕地釋出高能量電磁輻射,以X射線及伽瑪射線為主。磁星的理論於1992年由科學家羅伯特·鄧肯(Robert Duncan)及克裡斯託佛·湯普森(Christopher Thompson)首先提出,在其後幾年間,這個假設得到廣泛接納,去解釋軟伽瑪射線復發源(soft gamma repeater)及不規則X射線脈衝星(anomalous X-ray pulsar)等可觀測天體。
  • 磁星的強大磁場可以在2公裡的距離內把人類撕碎成原子
    磁星具有強大的磁場。如果在地球10萬公裡內有磁星的存在,那麼它可能會擦除地球上所有電子設備的數據。如果人類靠近磁星2公裡的距離,那麼人類所處的磁場足夠強大,會把人撕裂成一個個原子。按照目前的理論和觀測數據,中子星的質量在1.4-2.3倍太陽質量之間,而它的直徑一般不會超過20公裡。它是如此緻密,以致於自身引力勞勞束縛住自己,把原子中的質子和電子壓在一起形成了中子。密集的中子產生的簡併壓力防止進一步坍縮。中子星密度非常大,一勺約十億噸,引力比地球強20億倍。
  • 死亡天體訴說著鮮活的秘密:磁星和脈衝星到底有何關係
    1992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羅伯特·鄧肯及克裡斯託佛·湯普森首次提出了一個神奇的理論,預言宇宙中存在著一種非常神奇的天體——磁星。據推測,在一顆能夠變成中子星的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有10%的概率會變成磁星。這種天體的磁場非常強,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000億特斯拉。相比之下,地球的磁場在兩極也只有7×10^-5特斯拉。即使是普通的中子星,磁場強度也僅有磁星的幾千分之一。如果一顆磁星位於地球20萬公裡外(即地月距離的一半),它甚至可以把你手中銀行卡的磁條抽出來。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一項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並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科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短爆發生在兩顆中子星碰撞時,所以當望遠鏡看到其中一顆時,就會瘋狂地爭奪電磁波譜上其他波長的觀測數據。有關的碰撞發生在大約55億年前,但我們的望遠鏡現在才接收到這些信號。
  • 磁星強大的磁場能將2公裡的距離內把人類撕裂成原子
    磁星體的磁場很強。假如磁星存在於地球100,000公裡之內,那麼它可能會抹除來自地球上所有電子設備的數據。假如人類離磁星有2公裡的距離,那麼人類所處的磁場足以將人類分裂成一個原子。為更直觀起見,我們使用了一組數據來說明地球磁場大約是1高斯,而磁星的磁場大約是幾十萬高斯,最強的可以達到1萬億高斯。
  • 什麼是磁星?
    呵呵,現在它只有中子。剛形成的中子星首先會是一顆脈衝星。當原恆星的質量都被壓縮進一個極小的空間,角動量守恆使得其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有時每秒可轉動上百次。接下來,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中子星在形成後會變得十分奇怪,它們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恐怖的物體之一。而這就是磁星。 可能你已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它們究竟是什麼?
  • 科學家找到磁星和普通中子星之間的缺失環節
    10月7日,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測到了一顆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新磁星,它的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磁星是脈衝星的一種亞型,是一種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極端緻密天體。
  • 新發現,一顆全新磁星,僅240年歷史
    強烈的向內的力將核壓縮至難以想像的高密度。壓縮密度及釋放能量過程產生的高溫,使質子和電子被強行壓縮到一起,從而使行星核變為一個巨大的中子球。由此,以氫為能源的恆星的死亡伴隨著中子星的誕生。一個體積僅限於你的鄰裡即可塞滿的球體,質量卻比太陽重幾倍。這些「怪物」幾乎全部由中子組成(也正由此得名),但同時也包含足夠的可產生「兇猛」磁場的剩餘質子和電子。
  • 比人造最強磁場強1千億倍,宇宙最強磁場是如何產生的
    右:對於較慢的旋轉,磁場強度降低了十倍。圖片:CEA Sacley磁星是宇宙中觀察到的具有最強磁場的中子星,但它們的起源仍存在爭議。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CEA,薩克雷,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學研究所(MPA)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史無前例的詳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坍縮的大質量恆星中誕生時,這些巨大的磁場通過放大先前存在的弱磁場而產生。這項工作為了解此類最強大、最亮的恆星爆炸打開了新途徑。磁星:它們是什麼?
  • 北師大:這顆29300光年外的瞬變磁星,磁場強度高達220萬億高斯!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利用美國宇航局費米衛星和斯威夫特宇宙飛船,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家研究了迄今為止最快的瞬變磁星SGR J1935+2154,這項新研究更多地揭示了該天體的爆發特性,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
  • 北師大:這顆29300光年外的瞬變磁星,磁場強度高達220萬億高斯!
    利用美國宇航局費米衛星和斯威夫特宇宙飛船,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家研究了迄今為止最快的瞬變磁星SGR J1935+2154,這項新研究更多地揭示了該天體的爆發特性,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
  • 什麼是磁星?(視頻)
    呵呵,現在它只有中子。剛形成的中子星首先會是一顆脈衝星。當原恆星的質量都被壓縮進一個極小的空間,角動量守恆使得其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有時每秒可轉動上百次。接下來,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中子星在形成後會變得十分奇怪,它們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恐怖的物體之一。而這就是磁星。 可能你已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它們究竟是什麼?
  • 磁星,比人類產生的最強磁場還強1億倍,宇宙最強磁體
    一些中子星如何成為宇宙中最強的磁鐵?一個德英天體物理學家小組已經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來回答磁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使用大型計算機模擬來演示兩顆恆星的合併,是如何產生強磁場的。如果這樣的恆星在超新星中爆炸,就會產生磁星。
  • 宇宙最強磁場——磁星的死神之力
    迄今為止我們在宇宙中觀察到的最強磁場之一,是磁場強度高達10到11特斯拉的磁星。在宇宙中有些恆星的壽命十分短暫,並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消亡,通常僅留下幾千米大小的原子核,即所謂的中子星。它實際上佔據了該恆星的所有剩餘空間,包括磁場。因為這種結構的角動量,恆星是守恆的,這樣一個星體的殘骸便以極快的速度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