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2020-12-05 騰訊網

在新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OzGrav)的Jade Powell博士和Bernhard Mueller博士,使用來自澳大利亞各地的超級計算機(包括斯溫本理工大學的OzSTAR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三顆核心塌縮的超新星。這些模擬模型比太陽的質量大39倍、20倍和18倍,揭示了超新星對爆炸的大質量恆星和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的新見解。

核心塌縮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爆炸性死亡,超新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也是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從這些超新星探測到的引力波,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的天體物理。未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設計得更靈敏,可能會探測到超新星(核心坍塌的超新星)可能是第一個在電磁光、中微子和引力波中同時觀測到的物體。

為了探測引力波中的核心塌陷超新星,科學家需要預測引力波信號會是什麼樣子,所以使用超級計算機來模擬這些宇宙爆炸,以了解它們複雜的物理過程。這使得他們能夠預測當恆星爆炸時探測器會看到什麼,以及它的可觀測特性。在這項研究中,對三顆爆炸中的大質量恆星模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跟蹤超新星引擎的運行,這對於準確預測中子星質量和可觀測到的爆炸能量很重要。

奧茲格拉夫博士後研究員傑德·鮑威爾說:模型比太陽質量大39倍、20倍和18倍。39個太陽質量的模型很重要,因為它的自轉速度非常快,之前大多數長持續時間的核心塌陷超新星模擬,都不包括旋轉的影響。兩個質量最大的模型,會產生由中微子提供動力的高能爆炸,但最小的模型沒有爆炸。沒有爆炸的恆星會發出振幅較低的引力波,但它們的引力波頻率位於引力波探測器最靈敏的範圍內。

這是第一次研究表明,旋轉改變了引力波頻率和新形成中子星性質之間的關係。快速旋轉的模型,顯示了巨大的引力波振幅,這將使爆炸中的恆星,幾乎可以被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如愛因斯坦望遠鏡)探測到,這一研究對象距離我們近650萬光年。研究還用廣義相對論中微子流體力學程序COCONUT-FMT對旋轉和非旋轉的大質量恆星前體核崩塌進行了三維模擬。兩個Wolf-Rayet模型都能產生穩定的中微子驅動爆炸,而紅色超巨星模型則無法爆炸。

39倍太陽質量和20倍太陽質量模型的爆炸能量已分別達到1.1×10 ^5 1和0.6×10^5 1erg,它們產生質量相對較高的中子星,但衝擊力不大。在快速旋轉的39倍太陽質量模型中,由於雙極爆炸幾何形狀與旋轉軸的對準,自旋與踢之間存在相對較小的30°不對準。對於這個模型,研究發現與不旋轉的情況相比,旋轉顯著改變了f模的特徵引力波頻率的依賴關係,其引力波可以使用如未來的愛因斯坦望遠鏡探測到。

博科園|研究/來自:ARC卓越重力波發現中心

研究發表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那麼問題就如題所說,既然太陽系誕生於上一代恆星死亡後所形成的氣體雲,而且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核心一般都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在目前太陽系所處的位置附近發現原恆星留下的殘骸呢?
  • 存在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嗎?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天文學把我們帶到了宇宙,從地球到行星,恆星,甚至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一路上我們發現了一些奇異的天體,從星際遊客到流氓行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但中子星和黑洞不易區分,通常它們形成的機制相同:一顆巨大的恆星的坍塌,導致超新星爆炸。圖註:此模擬顯示了雙黑洞系統發射的輻射。
  • 超新星爆炸比中子星合併產生更多黃金
    膠原體是一種罕見但富含重元素的超新星爆炸形式,它是由古老的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形成的,其質量通常是太陽的30倍。」Daniel Siegel說,這一發現推翻了人們普遍的觀點,即這些元素大多來自中子星之間或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碰撞。該論文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黑洞和中子星,它們竟有這樣的黑歷史?恆星摧毀的力量有多強大?
    核聚變的過程只有在其核心含有有限數量的氫時才會發生。一旦氫消耗殆盡,核心就會變得不穩定,因為它無法繼續執行比氫重的元素的聚變過程,比如鐵。核心的不穩定導致恆星生命的終結,它將會以華麗壯觀的方式消失,而又如鳳凰涅槃般再次歸來。中子星一顆巨星的核心坍縮導致其死亡,於是就形成了中子星。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超新星爆炸,為什麼中心還能殘留中子星?不應該炸沒了?
    前言超新星爆炸,按照祖恆星可以簡單地分為白矮星吸積和大質量恆星坍縮,我們這裡只說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情況。而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子星也只是可能的殘留物之一,具體的殘留物取決於初始恆星的質量,以及拋射多少自身物質,有些情況下甚至不會有什麼殘留物。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科學家找到了恆星爆炸後遺留的中子星
    自從天文學家目睹一顆星星在夜空爆炸中,創造了Supernova 1987A(SN,1987A),他們便一直在搜尋一個物體,這個物體本來應該是在爆炸殘留物中形成的。由於在爆炸當天(1987年2月23日)地球上檢測到稱為中微子的粒子,天文學家預期在星體崩潰的中央形成了一顆中子星。但當科學家找不到該恆星的證據時,他們開始懷疑它是否隨後墜入一個黑洞。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密度卻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此次探測到的中子星,距離地球4600光年,被稱為J0740 + 6620,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是太陽質量的2.17倍。但這顆恆星直徑只有大約24公裡。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
    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密度卻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此次探測到的中子星,距離地球4600光年,被稱為J0740 + 6620,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是太陽質量的2.17倍。但這顆恆星直徑只有大約24公裡。    中子星和黑洞一樣,都是在超新星災難性爆炸中死亡恆星的殘骸。當一顆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其殘骸的核心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塌。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黑洞和中子星都是超新星災難性爆炸的恆星殘骸,超新星的爆發可使一顆恆星短暫地比星系中所有其他恆星更加明亮,當一顆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其殘骸核心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崩塌。如果這個殘骸足夠大,就可能形成一個黑洞,其引力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脫。質量較小的恆星內核會形成中子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引力非常強,可以將質子和電子一起壓碎,形成中子。
  • 超新星爆炸後恆星會呈現出的極限狀態
    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宇宙中有什麼力量或者方式能夠製造元素,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來自於大恆星的死亡,當我們披金戴銀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至少有一顆比太陽大8倍的恆星,為了它而粉身碎骨。宇宙中不管在哪兒發現了金或銀,一定能夠追溯到恆星爆炸的某一時刻,超新星雖然粉碎了整個恆星,但是這個恆星還會留下一個直徑很小的高度壓縮的物質核,這個也是恆星的屍體。
  • 當你改變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看完細思極恐
    網友:我當時在思考白矮星和中子星的體積問題。但問題卻不在於體積大小,而是當你增加它們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例如,如果一個白矮星在一個雙星系統內,其中有一個紅巨星正在失去物質,並且這些物質被加入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體積會如何隨時間變化?增加的物質會使它變大,直到它質量過大而坍塌成中子星,還是增加的質量會使它在更多的質量的支撐下加速變小?
  • 兩顆恆星先合併成藍超巨星,然後再變成超新星爆炸!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的模擬表明:銀河系附近星系中的一些超新星,可能起源於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超巨星爆炸。這種爆炸的不對稱性質,可能會提供在哪裡尋找在這場恆星災難中誕生難以捉摸的中子星線索。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核心不能再承受自身引力時,就會發生核心塌陷超新星。
  • 真的是超行星爆炸or中子星碰撞而來?
    有人曾指出,地球上的黃金有以下兩個來源,其一是在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也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發之際,此時會有大量的黃金產出,再者是超新星爆發可能會形成中子星,當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並合併時,也可形成大量的黃金,事實上,兩個來源的黃金都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拋散在宇宙中,隨後與原來就已存在的星際氣體塵埃雲混合,共同構成形成下一代恆星及其行星的原材料,要知道,太陽系和太陽系中的各星球,都是從這樣的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引力凝聚形成的
  • 理論分析:簡述中子星和黑洞
    原先的大質量恆星內核會遺留下來,根據恆星電腦模型的推測,這部分遺留的內核大約只佔到原先恆星質量的五分之一,我們已經知道Ⅰa型超新星是由白矮星的雙星系統形成的,因此除了Ⅰa型超新星演化的狀況之外,大部分超新星會遺留下一個高密度的內核。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恆星形成中子星或黑洞並不一定要一級一級轉變過來,如果恆星巨大,在演化晚期就會直接轉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大爆炸直接生成中子星或黑洞。一般認為8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超新星大爆發後,會留下一個中子星;30~4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大爆炸後會留下一個黑洞。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超新星大爆炸是把絕大部分物質都通過爆發拋散到了太空,剩下的核心很小很小。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和我們所生活的行星地球比起來,恆星的一生是極為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恆星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我們所聽過的那些天體名稱,如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等等,他們都和恆星有關係。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質量恆星曇花一現式的消亡史
    13~10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被稱為大質量恆星,其前半段演化過程與準大質量恆星類似,直至氖開始燃燒,中微子強烈的冷卻作用促進了簡併,將下一級點火推遲,並將中心燃燒階段出現對流的傾向削弱。隨著反應的進行,大質量恆星中心會發展起一個約1.4倍太陽質量的鐵核,當鐵核形成後,恆星核心不再進行新的核反應。此時恆星內部形成蔥頭結構(越重的元素越接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