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壯觀!兩顆恆星先合併成藍超巨星,然後再變成超新星爆炸!

2020-11-23 騰訊網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的模擬表明:銀河系附近星系中的一些超新星,可能起源於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超巨星爆炸。這種爆炸的不對稱性質,可能會提供在哪裡尋找在這場恆星災難中誕生難以捉摸的中子星線索。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核心不能再承受自身引力時,就會發生核心塌陷超新星。核心自行塌陷,引發猛烈的爆炸,炸開恆星的外層,留下一個中子星或黑洞。

1987年天文學家看到一顆恆星在大麥哲倫星雲中爆炸,大麥哲倫星雲是我們銀河系最接近的鄰居之一。從那時起,科學家們一直在深入研究這顆被稱為SN1987A的超新星,以了解這顆恆星的性質及其命運。這類超新星的前身通常是一顆紅色超巨星,但觀測表明SN1987A是由一顆緻密的藍超巨星引起。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大爆炸實驗室的小野雅美說:

為什麼前身恆星是藍色超級巨星,這一直是個謎。同時,SN1987A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觀測顯示,噴出的物質中有放射性鎳團。這種鎳是在恆星崩塌時在核心形成,現在正以每秒超過4000公裡的速度從恆星上疾馳而去。以前對超新星的模擬,一直無法完全解釋這種鎳是如何如此迅速地逃逸出來的。研究模擬了四顆前體恆星的非對稱核心塌縮超新星爆炸,並將它們與SN1987A的觀測結果進行了比較。

最接近的匹配涉及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超巨星祖先:一顆紅色超巨星和一顆主序星。在合併期間,較大的恆星會從較小伴星中剝離物質,而較小的伴星向內盤旋,直到完全被吸收,形成一個快速旋轉的藍色超級巨星,這是第一次對這顆超新星的鎳塊進行雙星合併情景測試,模擬準確地再現了鎳塊的高速運動以及兩股噴出物。模擬還可能有助於找到超新星期間形成的中子星,儘管搜索了30年,它仍然沒有找到。

在非球面爆炸中,中子星可能被踢向與大部分拋射物相反的方向,小野雅美的研究團隊建議天文學家應該在拋射物內部區域北部尋找這顆中子星。研究對SN1987A中的物質混合現象進行了非球面核坍縮超新星三維流體動力學模擬。研究了四種超新星模型和參數化非球面爆炸的影響,這四個超新星前模型包括一個藍超巨星(BSG)模型。另外兩個是基於單星演化的BSG模型和兩個紅超巨星(RSG)模型。

在所研究的爆炸(模擬)模型中,從觀測到的[FeⅡ]譜線剖面推斷,具有雙星合併前驅模型和非對稱雙極爆炸的模型,再現了對高速56Ni質量的約束,這種爆炸引發了噴射狀的爆炸。雙星合併前身模型用於物質混合的優點是C+O核和氦層的ρr3剖面平坦且延伸較小,這可能是以小的氦核質量為特徵。從最優爆炸模型出發,研究預測了雙極爆炸軸方向(最強爆炸方向)和中子星(NS)的衝擊速度和方向。

博科園|研究/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超大質量」白矮星的發現表明由兩顆恆星合併成一顆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白矮星,它曾是兩顆恆星,這兩顆恆星約在13億年前合併成了一顆,最終形成的恆星名叫WDJ0551+4135,距地球約150光年距離。 白矮星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演化末期的狀態。一旦它們消耗自身的核燃料,便開始拋出外層物質。
  • 它可能是在幾十萬年前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
    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參宿四是在幾十萬年前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觀點。 這項研究的題目是「參宿四是過去合併的結果嗎?」主要作者是馬諾斯·查佐普洛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這項研究可在網上公開檔案館arXiv.org查閱。
  • 它可能是在幾十萬年前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
    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參宿四是在幾十萬年前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觀點。 這項研究的題目是「參宿四是過去合併的結果嗎?」主要作者是馬諾斯·查佐普洛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這項研究可在網上公開檔案館arXiv.org查閱。
  • 科學家將1987年著名超新星的起源追溯到不可思議的藍色超巨星
    目前研究人員認為,這顆名為1987A的著名超新星是由一顆藍色緻密的超巨星創造的。在一顆核心坍縮超新星內部,這顆質量巨大的恆星的核心部分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會發生彎曲,向內坍縮。這一現象可以觸發連鎖反應,引起劇烈的爆炸並撕裂恆星的外層。所剩下的部分不是中子星,便是黑洞。藍色緻密超巨星是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色的超級巨星是熱的、發光的恆星。
  • 超新星:一種超出人類理解力的逆天存在-宇宙,超新星,恆星,黑洞...
    讓我們先從II型超新星說起。藝術家描繪的II型超新星1993J氫在恆星內部通過聚變轉化成氦。這樣的反應會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能量,光壓會抵消掉朝向恆星內部的引力作用,恆星因此保持穩定。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由於質量的限制,無法通過聚變生成比碳(氦聚變的產物)更重的元素,因此一旦氦耗盡,核聚變就會停止。
  • 白矮星與巨核或超巨核合併是所有超亮超新星產生的方式嗎?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對恆星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所有的輻射都是為了防止恆星受到引力坍縮所必需的。基於恆星的質量收縮有多快,以及熱量通過外層的速度有多慢,收縮會使核心升溫,如果超過一個特定的閾值,新的元素就可以開始融合。紅矮星從來沒有熱到足以融合氫以外的任何物質,但類太陽恆星會加熱,在其核心融合氦,而外層被向外推,將恆星變成一個紅巨星。
  • 如何將一顆恆星變成超強磁體
    首先需要的是兩顆巨型恆星做近距離互相環繞運動,以便一顆恆星從另一顆恆星那裡「偷來」氣體,引起「行竊恆星」的自轉速度加快,致使所產生的磁場比地球磁場要強出100萬億倍。對於這種星系中最小但最為奇特的恆星是如何形成的,該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認識。資料圖片  磁星是一類奇特的脈衝星,而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則是巨型恆星作為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
  •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什麼是超新星,簡單來說,一顆爆炸中的恆星,就被稱為超新星。
  • 獵戶座可變恆星「參宿四」,一顆註定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的紅超巨星
    註定會超新星爆炸的參宿四在這其中,絕大多數的「星星」都是屬於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恆星,恆星通過自身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這些電磁波能夠穿過遙遠的宇宙空間,到達我們地球,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也就能夠看到這些恆星了
  • 獵戶座肩膀上的紅色恆星,體積是太陽的7億倍,隨時可能爆炸
    獵戶座最上方左邊肩膀的那顆紅色恆星叫做參宿四。它是此文的主角,稍後我們會詳細地介紹它。獵戶座右肩膀上的那顆藍白色恆星叫做參宿五。參宿五是一顆藍超巨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8.4倍,距離地球大約243光年。獵戶座右下方的那顆明亮的藍白色恆星參宿七。它是也是一顆藍超巨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8倍,距離地球大約863光年。和參宿七相對的左下方的恆星是參宿六。這是一顆藍巨星,距離地球大約有650光年。
  • 參宿四突然短暫變亮,是否已經爆炸成超新星了?
    恆星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就拿太陽來說,它現在是正值「青壯年」的主序星時期,然而大約再過50億年,太陽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在這個過程中,太陽會經歷一個「中老年」的紅巨星時期,最後爆炸死去,但是太陽是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的,因為它的質量不夠。
  • 宇宙中最壯觀的爆炸,超新星爆發,其亮度可以照亮整個星系
    當一顆質量比太陽大幾倍的恆星能量耗盡的時候,它會進行一次十分壯觀的爆發——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是部分恆星演化末期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是十分明亮的,爆炸過程中產生的能量足以照亮整個星系。,有的甚至會持續幾個月,然後慢慢地衰減。
  • 即將有超新星現象發生?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這顆紅超巨星正在接近其生命的盡頭,而當一顆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恆星死亡時,它會以一種非常壯觀的方式逝去,也就是變成超新星。近年來,參宿四的亮度已經降到一百年來的最低點,許多太空愛好者對此都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參宿四可能很快就會變成超新星,變成在白天也能看到的耀眼爆炸景象。
  • 史上最亮超新星被發現 或由兩顆大恆星合成
    天文學家確認了有記錄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其輻射量是一般超新星爆炸的5倍,爆炸前質量可能重達太陽的100倍。2016年爆炸之初,其耀眼的光芒甚至讓科學家們無法觀察它所在的星系,花了兩年的時間,它才漸漸黯淡下來。
  • 恆星演化史!為什麼恆星會悄無聲息地消失?
    中等質量恆星逐漸發展成了紅巨星,然後紅巨星經過幾百萬年的燃燒後,外殼以氫為主,下面還有一層氦層,最后里面還有一個碳球。核反應過程導致碳變成了其它的元素,內部的反應越來越不穩定,密度被大幅度增加,這時候紅巨星內部產生了一顆白矮星。
  • 宇宙搖滾明星:NASA太空望遠鏡揭示藍超巨星的秘密!
    藍超巨星就像是宇宙中的搖滾明星。它們是質量巨大的恆星,生長速度極快,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導致它們極為罕見並且很難進行研究。即使藉助現代望遠鏡,科學家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在還沒有太空望遠鏡的時代,科學家只觀測到幾顆藍超巨星,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
  • 一文看懂恆星演化史!為什麼恆星會悄無聲息地消失呢?
    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比如太陽就是從核心開始慢慢將氫融合成氦,然後達到紅巨星的狀態。恆星的歸宿所有的恆星都是從星雲產生,並發展成主序星的。然後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在它們死亡之後可能會形成不同天體,但是最後必將成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種狀態之一。
  • 大質量行星演化歷程,所有的恆星都有機會成為超巨星嗎?
    紅超巨星是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星體之一。其實在形成的初期它們並沒有多麼巨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歷經一系列變化之後,它們將變的又大又紅。一顆高質量恆星通常在氫聚變過程之後會在不同種類的超巨星之間互相切換。比如一個恆星在變為藍超巨星之前會先經歷黃超巨星,然後又變回黃超巨星,如此往復。圖解:一個藍超巨星與太陽系的體積對比,右下角圖中最外層圈即是木星的公轉軌道。
  • 一口氣搞懂超新星爆炸的原理
    同樣是超新星爆炸,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恆星的質量之上。要了解這些之前,我們先搞清楚恆星以及它們的燃燒機制。恆星的燃燒機制恆星的燃燒機制和我們平時燒個東西是兩碼事。恆星內部的燃燒機制是核聚變反應。這是由於恆星的質量都比較巨大,比如太陽,太陽佔據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
  • NASA觀測到一顆恆星爆炸,殘骸詭異
    其原理是通過高動能快速擊穿恆星光球層、對流層和色球層,迅速降低內部輻射壓,恆星內核物質會在核心壓力的擠壓下噴出,並隨著恆星自轉形成環繞恆星的火焰巨樹。 本以為這只是小說中才能出現的情景,然而近日一枚原本已經爆炸的恆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在此之前,其一直被當做超新星爆發對待,但是這麼多年過去,其殘骸樣貌愈加詭異與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