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

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黑洞和中子星都是超新星災難性爆炸的恆星殘骸,超新星的爆發可使一顆恆星短暫地比星系中所有其他恆星更加明亮,當一顆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其殘骸核心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崩塌。如果這個殘骸足夠大,就可能形成一個黑洞,其引力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脫。質量較小的恆星內核會形成中子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引力非常強,可以將質子和電子一起壓碎,形成中子。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的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

研究人員有兩種方式見證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一是他們可以尋找碰撞發出的光或者電磁輻射類型,例如: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二是他們可以勘測時空漣漪,即所謂的引力波。

目前,科學家已有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用於解釋雙星系統相對獨立狀態下形成的中子星和黑洞,它們發生碰撞合併會是怎樣的情況。之前研究表明,黑洞和中子星合併事件可能在一年時間裡10億秒差距範圍內發生100次,10億秒差距相當於347億光年的空間範圍。

然而,當這些死亡恆星被密集的數百萬顆恆星包圍時,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該情況可以證明與孤立合併事件有很大的差異。

通過24萬次計算機模擬試驗,模擬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星團中的合併事件,重點研究了由中子星和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與黑洞發生碰撞,以及黑洞和伴星與一顆中子星發生碰撞的情景,改變了所有這些天體的質量和軌道,以及星團中其他恆星的基本屬性,例如:它們的元素構成和速度。

一項不同尋常的發現是,在稠密的星團中,黑洞和中子星可以合併而不產生任何可探測到的光,儘管合併仍會產生大量引力波。當中子星墜入黑洞,而沒有變成熾熱明亮的碎片時也會發生該情況,當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10倍以上——大到足以吞噬中子星的時候,也會發生以上情況。

緻密星團中黑洞與中子星發生合併事件與孤立合併事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通常存在質量更大的黑洞,其平均質量是太陽的20倍以上。相比之下,依據2018年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在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孤立合併中,黑洞質量通常是太陽的7倍左右,一般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20倍。

該研究表明,如果黑洞和中子星碰撞事件是在緻密星團中發生將具有獨特的性質,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性質將此類合併事件與孤立合併事件相區分。歐洲航天局雷射幹涉儀空間天線(LISA)等引力波天文臺任務,可能探測到緻密星團中的此類碰撞合併事件,但有一個前提是該事件發生的最遠宇宙距離是仙女座星系,這是銀河系最近的星系鄰居。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未來更先進的引力波天文臺可以探測到更遙遠的黑洞和中子星合併事件。(葉傾城)

相關焦點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僅僅30分鐘就探測到了引力波,黑洞合併,超新星和中子星!
    自從能夠探測到宇宙中巨大天體碰撞所引發時空漣漪的技術出現以來,世界各地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可能伴隨這種碰撞而爆發的光,這種碰撞被認為是稀有重元素的來源。目前正在進行的行動始於4月,僅在那個月,研究小組就被告知發生了三起大規模碰撞。由於很難說出引力波產生的精確位置,光學對應物的定位也很困難。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當時,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被官方正式歸類為GW170817的重大事件,可能會產生一個黑洞:而一項新的分析結果支持了這一假設。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收集的數據。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探測到引力波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首次預言了引力波在時空中的漣漪。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 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的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
  • 超新星爆炸比中子星合併產生更多黃金
    Daniel Siegel說,這一發現推翻了人們普遍的觀點,即這些元素大多來自中子星之間或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碰撞。該論文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Daniel Siegel的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膠原體的動力學,高齡星球的引力使它們內爆並形成黑洞。
  •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的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39次新的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引力波是由黑洞和其他極端宇宙現象之間的碰撞引起的時空漣漪。當巨大的宇宙體合併時,它們會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最終,這種引力波會被美國(LIGO)和義大利(Virgo)的探測器探測到。
  • 科學家探測到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閃光信號
    北京時間 6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常人們認為黑洞不會產生閃光,正如它們名字:黑洞,此外,即使黑洞互相撞擊,天文學家的傳統儀器也無法進行觀測,但是 2019 年科學家探測到一次黑洞碰撞事件,發現黑洞碰撞時產生奇怪的閃光。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當中子星兩兩碰撞時這是藝術家對兩顆中子星合併的描繪,產生了短暫的伽馬射線爆發。NSF / LIGO / Sonoma州立大學/ A.Simonnet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員在2017年8月8日觀測到來自兩顆中子星碰撞而產生的空間漣漪。這一稱為GW170817的事件標誌著天文學家們第一次同時看到來自同一來源的光波和引力波。
  • 科學:引力波探測到最大和最遙遠的已知黑洞碰撞
    導語: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由愛因斯坦預測的時空扭曲造成的,這是由於未檢測到的更大和更遠的黑洞碰撞造成的。殘酷的衝擊形成比太陽大的新的約80倍大約9000萬光年遠孔。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 其他三個黑洞合併的信號。到目前為止,因為 第一個引力波被發現於2015年9月 , 迎來的一個 天文學的新時代這種方法已經允許以揭示存在的恆星質量和黑洞十個兼併 中子星,茂密的球形遺蹟和恆星的崩潰。
  • 中子星合併,是形成中子星還是坍塌成黑洞,我們能識別出來嗎?
    圖註:2019年4月25日,兩顆中子星合併產生伽馬射線爆發和大量重元素,然後產生中子星產物,然後坍塌成黑洞。2017年8月17日,發生了一個事件,永遠改變了我們看待宇宙的方式:被捕獲到一個距離僅1.3億光年的星系中兩顆中子合併。
  • GW190521:天文學家探測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
    GW190521:天文學家探測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天文學家可能已經探測到了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兩個黑洞碰撞事件,這發生在大約70億年前,但是其跡象才剛剛到達我們面前。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有一些中子星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磁星。磁星的磁場非常強大,可能比地球的磁層強大一萬億倍。磁場需要帶電粒子,中子星都是由中性的中子組成,如何產生這麼強大的磁場?
  • 最小的黑洞?最大的中子星?引力波探測到8億光年外的神秘天體
    時空的漣漪揭示了黑洞與一個神秘天體的遙遠碰撞。這個由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和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於2019年8月14日監測到的事件,看起來像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碰撞。這個值比中子星的2.5個太陽質量的最高值高,但比黑洞的5個太陽質量的最低值要低。「要麼是已知最重的中子星,要麼是我們已知的最輕的黑洞。」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科爾·米勒如此描述這個結果蘊含的意義。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這一事件發生在一處遙遠的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3億光年。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
  • 科學家探測到最大規模黑洞合併事件,或將改變黑洞形成理論
    不過,就在當晚,她已經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次十分特別的探測。「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巨大的質量,」瑪卡說道。她記得當時的想法是:「這太棒了,意義非常重大。這確實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大規模事件之一,令人難以置信,但還不清楚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大質量黑洞。」  黑洞的大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