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

2017年8月科學家首次發現了由兩顆被稱為中子星的超緻密「恆星屍體」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天文學家強調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是理解宇宙的重要一步。當時,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被官方正式歸類為GW170817的重大事件,可能會產生一個黑洞:而一項新的分析結果支持了這一假設。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收集的數據。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探測到引力波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首次預言了引力波在時空中的漣漪。

由兩顆中子星撞擊而成的黑洞GW170817概念圖。圖片:NASA/CXC/M.Weiss

博科園-科學科普:LIGO的數據顯示,由中子星合併而成的天體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7倍。因此,研究人員說:它要麼是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低的黑洞,要麼是質量最大的中子星。但研究團隊將其資金投入到黑洞研究解釋中,研究人員說:如果這兩顆中子星相撞,形成一顆更重的中子星,那麼產生的物體很可能有一個強大的磁場,產生明亮的x射線輻射,然而錢德拉的觀測顯示x射線水平較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帕萬·庫馬爾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可能已經回答了這個令人眼花繚亂事件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它是什麼東西?

圖是GW170817概念圖,這是2017年8月探測到引力波的雙中子星碰撞。圖片: (above) Illustration: NASA/CXC/M. Weiss; (below) NASA/CXC/Trinity University/D. Pooley et al.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中子星的合併會形成一個黑洞並產生輻射爆發,但迄今為止還缺乏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一點。如果這一假設得到證實,它可能會揭示宇宙中最黑暗的物體——黑洞(已知最輕黑洞的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4到5倍)。研究小組成員說,並非所有的黑洞都以同樣的方式形成,但這顆超低質量的黑洞在兩次超新星爆炸後形成,使兩顆中子星處於足夠近的軌道上,受到重力波輻射有助於它們碰撞——這是一段奇怪而複雜的旅程。如果天文學家確定GW170817產生了一顆巨大的中子星,那將是非常有趣的。研究人員說,這樣的結果將挑戰關於這些奇異物體的結構和形成理論。

數值模擬描述了兩個螺旋合併的中子星,高密度(中子星的內部)以藍色表示,而較低的密度(中子星的外殼)以紅色表示。圖片:T .Dietrich/S. Ossokine/H. Pfeiffer/A. Buonanno/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ational Physics/BAM collaboration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德克薩斯大學的j·克雷格·惠勒(J. Craig Wheeler)在聲明中說:GW170817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天文現象,我們從這一事件中學到了很多關於密度最大的已知天體的天體物理學知識。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布魯斯·格勞桑(Bruce Grossan)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我職業生涯的開始,天文學家只能觀測到我們星系中的中子星和黑洞,而現在我們正在觀察這些來自宇宙的奇異恆星,活著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刻啊,看到像LIGO和Chandra這樣的「樂器」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所提供許多令人激動的東西!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Chelsea Gohd/Space

相關焦點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圖中是通過引力波觀測到的天體碰撞事件。圖像底部顯示了與中子星大小相近的天體,圖像頂部顯示了黑洞大小的天體,該碰撞事件涉及一個黑洞和較大中子星或者較小黑洞。質量差距之謎科學家將這兩個碰撞天體的大小差距稱為「質量差異」:該神秘天體比迄今研究的任何黑洞都小,但比任何已知的中子星更大,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5-5倍之間。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
  • 引力波發現未知天體,可能是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夸克星
    引力波是天體運動扭曲時空產生的向外傳播的時空漣漪,但是它是如此的微弱,以至於我們只能探測到宇宙中大質量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2015年,LIGO天文臺首次探測到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這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進入一個黃金時代。最近,天體物理學家探測到了迄今為止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
  • 最小的黑洞?最大的中子星?引力波探測到8億光年外的神秘天體
    時空的漣漪揭示了黑洞與一個神秘天體的遙遠碰撞。這個由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和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於2019年8月14日監測到的事件,看起來像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碰撞。但是,對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進行的分析,卻得出了一個讓科學家迷惑的答案。讓科學家迷惑的是,這個神秘天體的質量超過中子星的理論質量值,但低於黑洞的理論質量值。科學家在6月23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中報告說,對引力波的計算表明,神秘天體的質量大約是2.6個太陽質量。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中子星和黑洞之別:眾所周知,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體是黑洞,任何進入到黑洞視界的物體都將難以逃脫,而中子星的密度次之,地球上任何物體的密度都遠不及中子星的密度之大。由於黑洞難以直接被觀測到,所以人類是在2019年才親眼目睹了首張「黑洞照片」,而這個黑洞的實際位置就處於M87星系的中心區域,質量更是高達太陽的65億倍左右。很多時候,科學家們都是通過黑洞的「吸積」過程會有輻射產生,從而將黑洞的位置和質量等信息估算出來。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神秘質量之差 這個尺寸就是科學家們所說的質量差距:這個物體比迄今為止研究的任何黑洞都要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5倍),但也可能比任何已知的中子星大(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5倍)。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但不是一個等級,別搞混了
    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是黑洞,黑洞可以吞噬接近它、闖入它勢力範圍的一切物質,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比黑洞更大威力的物體出現。中子星密度雖然很大,但與黑洞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這種極端密度當然會導致極端的重力,中子星表面重力達到地球的萬億倍,逃逸速度達到光速的一半,也就是15萬千米/秒以上,這樣任何靠近中子星的恆星都難逃厄運,只要在它引力的勢力範圍,都將被它撕碎吞噬,並在吞噬中不斷地壯大自己。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但是,如果內部較硬,則不能塌陷並形成黑洞。反之,這種合併將會產生一個相對較大,而且能夠快速旋轉的中子星,該中子星可以抵抗引力坍塌。確定結果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兩個核在碰撞過程中是否分裂成了夸克。圖片來源:西北大學LIGO-Virgo / FrankElavsky 這項研究對我們理解中子星和黑洞至關重要。2017年,引力波觀測站LIGO和Virgo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的合併,儘管他們無法分辨合併的結果是產生了黑洞還是一顆更大的中子星。物換星移,人們勢必會觀測到更多類似的合併,並最終確定創造黑洞的臨界極限。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黑洞是一種特殊的天體,"黑"意味著它不會向外界發射或反射任何光,"洞"意味著它可以吞噬任何物質,包括光,一旦墜落進去,就會成為它的一部分。黑洞吞噬天體,被認為是目前宇宙中最神秘和最令人震驚的場景。最近,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黑洞還吞下了些什麼?
  • 中子星VS黑洞:人類觀測到宇宙中,一場來自9億年前的天體廝殺
    雖然說宇宙中所有的天體本質上都起源於同一個奇點,但當它們擁有了自己的質量和運動軌跡之後,便如同分家的孩子一樣,需要各自完成自己的星際旅程了。在看似空曠的宇宙中飛行的時間長了,星體之間總會發生點碰撞摩擦。
  •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揭秘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通訊·物理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併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徵,以及緻密環境中的併合所具備的、孤立併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徵。
  •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黑洞可以吞滅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而因此它也被稱為最殘暴的一顆天體,黑洞在開始形成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吸積,同時也在不斷的蒸發,但是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卻是比黑洞都要恐怖的兩種天體,誰都惹不起,黑洞在它面前就是個弟弟。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大質量恆星在聚變壽命結束時會爆炸成超新星,然後留下一個緻密的中子星。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 引力波探測器或許檢測到了中子星和黑洞的碰撞
    在啟動第三次觀測後,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和兩個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已經探測到了5個潛在的引力波信號。包括3種可能的碰撞,黑洞之間的的碰撞,一對中子星的碰撞,中子星與黑洞的碰撞。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科學聯合會正在幾近實時地公開發布他們的探測結果,這樣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就可以立即跟進自己的觀測結果。
  • 科學家剛剛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或最小的黑洞)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從那時起,引力波信號的探測變得更加神秘,科學家們也變得更興奮。現在,相關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中子星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雖然探測過程極其複雜,科學家們無法準確地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個信號卻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更多奇怪的觀測產生了希望。
  • 在最大中子星和最小黑洞之間存在質量間隙,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物體
    當質量最巨大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並最終形成黑洞;當質量稍小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留下一顆緻密的恆星殘餘物,它就是中子星。最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最大的中子星的質量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而已知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是5倍太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