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2020-11-20 科普直難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一項《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新研究試圖回答這個問題。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夸克核心的例證在中子星的。圖片來源:CSC的Jyrki Hokkanen – IT科學技術中心

中子星的內部取決於核物質的狀態方程,該方程描述了諸如物質的堅硬程度以及其傳導熱量的能力等事物。有幾個提議的狀態方程,每個狀態方程的屬性略有不同,因此該團隊使用一系列狀態方程模擬了合併。

他們發現,如果中子星的內部相對彈性或「柔軟」,那麼即使小中子星的合併也將產生黑洞。但是,如果內部較硬,則它們不會塌陷成黑洞。取而代之的是,它們將產生一個巨大的,快速旋轉的中子星,該中子星可以抵抗重力崩潰。確定結果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核子在碰撞過程中是否分裂成夸克。

LIGO-Virgo發現了中子星合併。圖片來源:LIGO-Virgo / Frank Elavsky /西北大學

這項研究可能證明對我們了解中子星和黑洞至關重要。2017年,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處女座發現了兩個中子星的合併,儘管他們無法分辨結果是黑洞還是大中子星。隨著時間的流逝,應該會看到更多的合併,而且我們應該能夠確定創建黑洞的關鍵限制。結合這項新工作,我們應該能夠確定哪個狀態方程可以最好地描述中子星內部。

(參考:Andreas Bauswein, et al. 「Equation of State Constraints from the Threshold Binary Mass for Prompt Collapse of Neutron Star Merg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14 (2020): 141103.)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由兩顆中子星撞擊而成的黑洞GW170817概念圖。圖片:NASA/CXC/M.Weiss博科園-科學科普:LIGO的數據顯示,由中子星合併而成的天體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7倍。因此,研究人員說:它要麼是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低的黑洞,要麼是質量最大的中子星。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來源:新浪科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大質量恆星在聚變壽命結束時會爆炸成超新星,然後留下一個緻密的中子星。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中子星碰撞後黑洞的誕生:驚人現象的新解釋
    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獨特的研究,研究中子星合併時黑洞的形成。計算機模型的創建表明,中子星合併時,緻密核物質的性質與黑洞的形成有關。黑洞形成的條件是什麼?該計算機模型有助於將注意力集中在黑洞形成的特定過程上,即兩個中子星的合併。 如您所知,中子星是由高度壓縮的緻密物質組成的。該密度高於原子內核中的密度。在合併恆星的過程中,密度增加,這成為形成黑洞的基礎。 它們被認為是宇宙中最緊湊的物體,但是不幸的是,它們不能直接被觀察到。關鍵參數之一是中子星質量閾值的超出。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由於黑洞難以直接被觀測到,所以人類是在2019年才親眼目睹了首張「黑洞照片」,而這個黑洞的實際位置就處於M87星系的中心區域,質量更是高達太陽的65億倍左右。很多時候,科學家們都是通過黑洞的「吸積」過程會有輻射產生,從而將黑洞的位置和質量等信息估算出來。
  • 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
    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如果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千新星」這個詞,不要覺得難過,因為這似乎並不常見。上面的插圖顯示的是中子星碰撞之前,從中子星上剝離出來的熱的、密集的、膨脹的碎片雲。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如果這兩顆發生碰撞的中子星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對象能夠超出臨界限制,則可能產生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限制是什麼呢?《物理學評論快報》裡的一項新研究著手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小組對中子星的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這個臨界極限,不僅與兩顆恆星總質量有關,還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對於後者我們仍未完全了解。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據外媒CNET報導,當兩顆中子星相撞時,可能會產生「千新星」這種暫現天文事件,它可以發出明亮、快速的伽馬射線。它還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漣漪。一項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並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
  •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中子星跟黑洞的大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如果中子星跟黑洞接觸到一起會產生什麼現象呢?中子星跟黑洞相比,如果按從體型上來說的話,90%的中子星都比黑洞大。如果按體積算的話,99.99%的黑洞都比中子星大,後來有天文學家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分析更精確的得出黑洞的最大質量是500億倍太陽的質量,最小質量也是太陽的4.2倍。而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2倍,最小的質量是0.4倍太陽質量,而黑洞的硬度和密度是中子星的億兆的立方倍,所以說對於黑洞來說的話中子星只是虛胖而已。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LIGO再獲雙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日前,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合作組織共同宣布,第二次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編號為GW190425。相關研究結果已提交給《天體物理學雜誌》。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科學家們將對中子星碰撞時產生引力波的觀測與核理論聯繫起來,以闡明中子星的大小和本質。當談到中子星物理學時,大小很重要。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核心,它把物質緊密擠壓,使原子分裂,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中子。
  •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揭秘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通訊·物理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併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徵,以及緻密環境中的併合所具備的、孤立併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徵。
  • 兩顆恆星碰撞後會產生什麼?
    科學家們此前首次發現了兩顆濃密的恆星互相碰撞,現在,他們認為,他們知道巨大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一個黑洞,而不僅僅是一個黑洞,而是一個科學家曾經研究的最小的洞。這次被科學家稱為GW170817的事件,自被宣布以來,已成為許多研究的主題。
  • 中子星碰撞為科學家研究短伽馬射線暴提供了新的啟示
    科學家們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碰撞產生的短伽馬射線暴,它在半秒內釋放出的能量比太陽在其100億年的壽命中釋放出的能量還要多。這場伽馬射線暴被命名為200522A,它起源於距離地球54.7億光年的地方,在它導致一顆新的、高磁性的中子星形成後,發出了比新星大10倍的亮度。
  • 超新星爆炸比中子星合併產生更多黃金
    Daniel Siegel說,這一發現推翻了人們普遍的觀點,即這些元素大多來自中子星之間或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碰撞。該論文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Daniel Siegel的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膠原體的動力學,高齡星球的引力使它們內爆並形成黑洞。
  • 真的是超行星爆炸or中子星碰撞而來?
    有人曾指出,地球上的黃金有以下兩個來源,其一是在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也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發之際,此時會有大量的黃金產出,再者是超新星爆發可能會形成中子星,當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並合併時,也可形成大量的黃金,事實上,兩個來源的黃金都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拋散在宇宙中,隨後與原來就已存在的星際氣體塵埃雲混合,共同構成形成下一代恆星及其行星的原材料,要知道,太陽系和太陽系中的各星球,都是從這樣的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引力凝聚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