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

2020-12-04 旅行指南者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

中子星跟黑洞的大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如果中子星跟黑洞接觸到一起會產生什麼現象呢?中子星跟黑洞相比,如果按從體型上來說的話,90%的中子星都比黑洞大。

如果按體積算的話,99.99%的黑洞都比中子星大,後來有天文學家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分析更精確的得出黑洞的最大質量是500億倍太陽的質量,最小質量也是太陽的4.2倍。

而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2倍,最小的質量是0.4倍太陽質量,而黑洞的硬度和密度是中子星的億兆的立方倍,所以說對於黑洞來說的話中子星只是虛胖而已。

如果中子星碰到黑洞的話,就會與黑洞相互繞轉,然後發出頻率越來越高的引力波,最後中子星就會被黑洞巨大的引力給徹底撕裂。

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就是被分裂成許多小塊兒,然後掉入黑洞之中,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吃一口中子星VS黑洞,會怎麼樣?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結果,那吃一口中子星有多恐怖呢?可以這麼說,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宇宙間密度最大的星體,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一千億克以上,舉個慄子,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中子星,質量可能相當於喜馬拉雅山的重量。別看它體量小,但架不住它質量大呀。如果你吞下一勺子中子星,首先中子星會在你的身體裡保持原樣,但不保證你的身體還是原樣,你將中子星吞下之後,會在一瞬間被巨大的引力撕碎。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實際上,從恆星演化末期滅亡的最終走向之一來說,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過程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因為,兩者都會按部就班的經歷收縮、塌陷和爆炸這三個主要階段。至於恆星死亡後形成的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則主要取決於恆星自身的質量。
  • 當黑洞遇上中子星,強者遭遇強者,這場戰爭將如何演繹?
    一顆完全由中子所構成的天體自然擁有強大的力量,極高的密度與極大的質量,任何靠近中子星的物質都會被其強大的引力撕碎併吞噬。但中子星並不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天體,已知的最強大天體是黑洞。理解了中子星,黑洞也就不難理解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黑洞就是升級版的中子星。
  • 當中子星與黑洞相撞,誰才是活到最後的勝利者?
    縱觀宇宙星空,堪稱王者級別的天體實在太過稀少,黑洞最為世人耳熟能詳,中子星也可位列其一。有人便提出了一個問題:若是中子星與黑洞相撞,到底孰強孰弱?今日本仙便帶各位來探討一二!首先,我們應當知曉,什麼是中子星,什麼又是黑洞?
  • 存在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嗎?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儘管恆星有各種不同的質量,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只有大約2個太陽質量,截至2017年,人類發現的質量最小的黑洞是5個太陽質量,在2-5個太陽質量間出現「質量間隙」,這是是怎麼回事,中間有黑洞或中子星嗎?如果在這個低質量區存在中子星或黑洞,我們如何判斷它是中子星還是黑洞?
  • 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
  •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中子星相撞新發現的代號為GW19042的事件,賦予天文學家們充足的精神食糧。但是,儘管嘗試了100多次捕捉與引力波相對應的發光物體——波長範圍從無線電到可見光到X射線和伽瑪射線——天文學家們都終無所獲。
  • 中子星比黑洞更加極端的天體
    你我的質量全部加起來,也只相當於它的一立方釐米,就好像一顆十億噸重的方糖,或者說把珠穆朗瑪峰壓縮後放進一杯咖啡中,從外部觀察中子星極端得超乎想像,它的引力大小僅次於黑洞,而且只要再緊密一些,它確實也能變成黑洞,光在它的附近被扭曲,意味著你可以同時看見它的正面與一部分背面,它的表面達到百萬攝氏度的高溫,而我們的太陽也不過區區六千度,而我們的太陽也不過區區六千度,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當引力波信號顯示中子星做著向內螺旋運動並合併成一個單一的物體時,電磁波譜上的光顯示出了餘波——從1.3億光年遠的地方就能看到的一次千分之一秒的爆炸。在爆炸的中心,觀測結果表明,一個短命的「超大質量」中子星形成了,然後坍縮成一個黑洞。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由兩顆中子星撞擊而成的黑洞GW170817概念圖。圖片:NASA/CXC/M.Weiss博科園-科學科普:LIGO的數據顯示,由中子星合併而成的天體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7倍。因此,研究人員說:它要麼是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低的黑洞,要麼是質量最大的中子星。
  • 宇宙最堅硬奇異的物體,中子星相撞後的有趣結果
    當恆星在死亡時,會產生一系列有趣的變化。變化是這樣的,氫聚變為氦,聚變為碳……一直到聚變為鐵元素的時候,聚變所釋放的能量不足以支撐引力的作用,就會突然塌陷。中子星,顧名思義,主要結構形式是中子,實際也就是中子緊挨著緻密排列。當恆星變為中子星時,體積縮小大概100X1億X1億倍(形象表達)於是形成了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其堅硬程度形象點比喻就是一根頭髮絲粗細的中子星物質能吊起幾十個航空母艦(黑洞和暗物質等就不說了,科學理論還沒研究透徹)如果兩個中子星相撞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
  • 密度驚人的中子星,僅有拇指那麼大,卻擁有驚人的重量
    中子星可以說一種密度非常大的星體,在黑洞被發現之前,中子星的密度一直是第一名,其實中子星的密度和黑洞相比也沒有差多少,你知道嗎,一塊拇指大的中子星碎塊就有高達60億噸的重量,是不是非常的驚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子星如此重呢,這要從它的起源說起,中子星其實是恆星末期演化的一種星體,當恆星到了生命末期後就會變形紅超巨星,一般情況下紅超巨星會發生爆炸變成超新星,也有可能變成黑洞。
  • 理論分析:簡述中子星和黑洞
    恆星內核的萬有引力與高密度物質狀態相互作用,在內核逐漸冷卻的情況下,引力使得物質密度更大,相應地高密度也會使引力更強,使得內核中的原子解體,核子與電子呈現相同的能態,隨著內核的坍塌,內核中所有的質子與高速運動的電子發生反應,全部轉化為中子和中微子,在質量一定時,就會形成一顆高密度中子簡併物態的中子星天體。如果質量更大,遺留下的內核將會演化成為一顆黑洞。
  •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揭秘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通訊·物理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併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徵,以及緻密環境中的併合所具備的、孤立併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徵。
  • 若黑洞和中子星進行大戰,哪個更勝一籌?最新的天文發現揭曉答案
    說是戰爭也是玩笑的說法,事實上是有一顆中子星在不經意間進入了黑洞,被吞噬了,融為了一體,這種現象相對來說是很罕見的,因為發生吞噬最後融為一體的情況,基本只在同一類型的行星之中出現,比如說黑洞吞噬了另一個黑洞,中子星吞噬了另一個中子星,而不存在所謂的「異性相吸」的過程,所以才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它們兩者之間的戰爭。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來源:新浪科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如果你能把一大塊物質擠壓得足夠小,它最終會達到坍縮點。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當你擠壓物質時,物質會往回推。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