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2020-07-03 天文在線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處女座合作的科學家宣布,發現了第二對在夜間撞擊的中子星。美國天文學會在檀香山召開的會議上發表了這份聲明。研究結果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天體物理雜誌》上。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LIGO探測器在進行第三輪探測活動時首次發現合併事件(第二次探測活動是與位於義大利的處女座(Virgo)探測器共同協作完成的)。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從2019年4月1日開始此次觀測活動起(現在仍然在繼續),43個不可伸縮的引力波提示器相繼被送往太空,與前兩次觀測活動目錄中宣布的10例合併事件相形見絀。此次觀測活動將持續到2020年4月30日。完整的觀測結果將有望於在今年上半年的四月份左右計算得出。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中子星相撞

新發現的代號為GW19042的事件,賦予天文學家們充足的精神食糧。但是,儘管嘗試了100多次捕捉與引力波相對應的發光物體——波長範圍從無線電到可見光到X射線和伽瑪射線——天文學家們都終無所獲。此次事件不像第一次探測中子星合併的GW170817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一系列的觀測都可以捕捉到中子星爆炸時周圍產生的物質,這些物質就是著名的千新星。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2019年4月25日新發現的大量的引力波驗證了首次基於單一探測器能發現引力波的這一事實。但不湊巧的是LIGO的漢福德(Hanford)探測器當時正處於離線狀態,義大利的Virgo天文臺的探測器雖處於在線狀態,但它所能探測的範圍要很小,「僅僅」能到達1.3億光年外。所以,LIGO的利文斯通(Livingston)探測器是唯一一個記錄這次發生在2.9億光年到7.44億光年外的探測器——這個距離比發生在1.5億光年以外的首次中子星合併事件要遠得多。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一個兩個或三個探測器都不能對來源作三角測量。無論是需要覆蓋浩瀚的宇宙還是追蹤遙遠的來源,探測器的追蹤活動無疑都是困難的。但是,天文學家們還是能僅憑藉引力波就能獲取信息。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一對中子星相撞還是中子星和黑洞相撞?天文學家們和LIGO的工作人員利用引力波信號來給這兩顆中子星「稱重」。一顆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1到1.7倍,另一個的質量更大,約為太陽1.6到1.9倍。LIGO團隊的數學模型表明,如果LIGO的團隊沒有預先假設第二顆中子星的旋轉,那麼它的質量就會達到太陽的2.5倍。如果這樣,它就會被列入黑洞的質量範圍內,那麼,首次中子星的合併就會變為黑洞的合併。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但是,LIGO團隊認為將黑洞考慮在內的想法是一種更脫離現實的想法——由於已估計的質量範圍,中子星相撞的設想更貼近現實。黑洞的質量要比兩個太陽還重一點,從未有過質量如此輕的黑洞。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數值相關性模擬:迪特裡希(國家亞原子物理研究所),沃爾夫岡·蒂希(弗羅裡達大西洋大學),核心合作組織;

科學計算可視化:迪特裡希(國家亞原子物理研究所),奧索科,布諾南諾(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即使此次事件標誌著兩顆中子星的相撞,這樣的組合也很奇怪——與LIGO和Virgo觀測到的第一次中子星相撞事件大相逕庭。這是因為,所有中子星合併之前組成系統的質量的總和比銀河系中發現的任何中子星對要重得多。

卡捷琳娜( 熨鬥研究所)表示,「無論該信號的來源是什麼,都顛覆了我們對這些系統形成和合併的認知。」

僅僅是開始而已

儘管第三期探測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離我們調查中子星相撞工作的結束還有很長一段路。LIGO的第三次探測始於2019年4月1日,將持續到2020年4月30日結束,位於路易斯安那的利文斯通(Livingston)和 位於華盛頓的漢福德(Hanford)探測器能夠分別探測到來自4.2億光年和3.6億光年以外的來源。Virgo可以探測到1.8億光年以外。儘管這些探測器的靈敏度將升級,但是數據收集將於4月份停止。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同時,日本的KAGRA探測器正在準備上線,其他兩個分別位於印度和德國的探測器也將有望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捕捉到信號。十年後,引力波探測器的網絡系統將能夠觀測到十億光年以外的天文現象。

天文學家們預測該網絡系統每月能夠觀察數百個黑洞的合併,每年能觀測一打中子星的合併事件。艾丹·布魯克斯(LIGO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十年內,探測器的數量由3變為5的同時,我們能觀測的天文現象也將從50起左右增長為10,000多起。」

這個近在咫尺的網絡系統將不僅能敏銳地觀測到引力波,它還能精確地找到引力波的位置,比以前的範圍縮小10倍,這將使下一步的觀測工作將更具操作性。將加快處理信號所延遲的時間。現在要花費幾分鐘才能將事件發生的信號送回地球,以後這個過程只需幾秒便可以完成。

LIGO的常務董事戴維·賴茨(加州理工學院)表示,「最重要的是系好你的安全帶。」

作者: Monica Young

FY:南特李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探測到由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破解「黃金白銀」的起源
    人類首次探測到了由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同時,驗證了雙中子星併合的時候會產生大部分超重元素金、銀等。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6日22:00(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10時),LIGO/Virgo聯合全球各大天文臺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其在引力波探測中的新發現和相關細節。
  •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中子星跟黑洞的大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如果中子星跟黑洞接觸到一起會產生什麼現象呢?中子星跟黑洞相比,如果按從體型上來說的話,90%的中子星都比黑洞大。如果按體積算的話,99.99%的黑洞都比中子星大,後來有天文學家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分析更精確的得出黑洞的最大質量是500億倍太陽的質量,最小質量也是太陽的4.2倍。而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2倍,最小的質量是0.4倍太陽質量,而黑洞的硬度和密度是中子星的億兆的立方倍,所以說對於黑洞來說的話中子星只是虛胖而已。
  • 天文學家或發現新型引力波
    【每日科技網】   如今,有人猜測科學家可能又發現了一種此前未觀察到過的引力波,由兩顆中子星相撞產生。若果真如此,這將標誌著物理學家首次得以在可見光下直接觀測引力波。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如果這兩顆發生碰撞的中子星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對象能夠超出臨界限制,則可能產生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限制是什麼呢?《物理學評論快報》裡的一項新研究著手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小組對中子星的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這個臨界極限,不僅與兩顆恆星總質量有關,還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對於後者我們仍未完全了解。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2017年8月科學家首次發現了由兩顆被稱為中子星的超緻密「恆星屍體」合併產生的引力波當時,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被官方正式歸類為GW170817的重大事件,可能會產生一個黑洞:而一項新的分析結果支持了這一假設。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收集的數據。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探測到引力波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首次預言了引力波在時空中的漣漪。
  • LIGO再獲雙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日前,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合作組織共同宣布,第二次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編號為GW190425。相關研究結果已提交給《天體物理學雜誌》。
  • 宇宙最堅硬奇異的物體,中子星相撞後的有趣結果
    當恆星在死亡時,會產生一系列有趣的變化。變化是這樣的,氫聚變為氦,聚變為碳……一直到聚變為鐵元素的時候,聚變所釋放的能量不足以支撐引力的作用,就會突然塌陷。中子星,顧名思義,主要結構形式是中子,實際也就是中子緊挨著緻密排列。當恆星變為中子星時,體積縮小大概100X1億X1億倍(形象表達)於是形成了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其堅硬程度形象點比喻就是一根頭髮絲粗細的中子星物質能吊起幾十個航空母艦(黑洞和暗物質等就不說了,科學理論還沒研究透徹)如果兩個中子星相撞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兩顆中子星合併時,在合併之前會噴發出大量物質,這與它們相撞後會形成什麼天體有關。」馬克斯 · 普拉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妮 ·M· 布朗(Stephanie M。Brown)指出。根據噴射出的物質釋放出的光線、引力波特徵、以及核物理計算結果,布朗和合作研究者們計算出的半徑與其它獨立測算結果均一致。由於中子星太過複雜,我們必須掌握大量數據才行。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兩顆中子星合併時,在合併之前會噴發出大量物質,這與它們相撞後會形成什麼天體有關。」馬克斯·普拉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妮·M·布朗(Stephanie M。 Brown)指出。根據噴射出的物質釋放出的光線、引力波特徵、以及核物理計算結果,布朗和合作研究者們計算出的半徑與其它獨立測算結果均一致。由於中子星太過複雜,我們必須掌握大量數據才行。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的中子星還要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要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 儘管對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太過複雜,無法準確地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一信號帶來了更多奇怪觀測的希望。這一發現甚至預示著人們對所謂超新星的大規模恆星爆炸是如何發生的有了新認識。
  • 2017年引力波的中子星合併584天後,可見光也最終消失了!
    2017年兩顆中子星強大合併的歷史性探測最後一章正式完成,在極明亮的爆發最終褪色之後,由西北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煞費苦心地構建了餘輝,這是這一著名事件生命周期的最後一點。產生的圖像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子星碰撞餘輝的最深照片,還揭示了有關合併的起源,創造的噴流和更短伽馬射線爆發本質的秘密。這是我們在可見光下對這一事件進行的最深入曝光,圖像越深,可以獲得的信息就越多。
  • 金子的起源很有可能是極少見的中子星相撞
    一項基於太空觀察的研究提出地球上的金子來自罕見的中子星相撞金的原子序數為79,元素符號是Au,是貴金屬中最受歡迎的元素——它的起源可能是外層空間極其罕見的劇烈爆炸,它的閃閃發光顯然從砰地一聲開始。但新的證據提出金子和其他重金屬並不來自超新星,而是來自中子星相撞。我們都是星星做的,而我們的寶石則是隕星做的。金子的誕生地中子星是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坍塌後剩下的核。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科學家藉助新引力波模型,有望進一步了解神秘的中子星
    伯明罕大學的引力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模型,有望對中子星的結構和組成產生新的見解。該模型顯示,恆星內部的振動,或稱震蕩,可以僅通過引力波信號直接測量出來。這是因為中子星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變形,導致它們以特徵頻率振蕩,這些特徵頻率編碼了引力波信號中關於恆星的獨特信息。
  • 雙中子星合併產生引力波和黃金,只恨黃金飛向地球速度沒引力波快
    它的成分,推測可能是緊密排列的中子,或者是夸克狀態。中子星的鐵質外殼可能會分成兩層,在鐵質外殼的上面,可能由氫和氦組成的薄大氣層。但是目前這一層還未被直接觀測到。》中子星高速旋轉時產生的磁場,就與它的分層結構有關,這一點與地球產生的磁場類似。
  • 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 仍繼續產生X射線
    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 仍繼續產生X射線(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天文學家曾發現,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2017年8月17日,宇宙中最密集的一些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了引力波和X射線 。地球上的數十臺望遠鏡在電磁波譜的不同波長上捕捉到了這次罕見的合併。首先,是一陣高能伽馬射線,隨後是一陣光和紫外線、無線電和紅外信號。碰撞發生後大約9天,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天文臺接收到了X射線信號。根據天文學家對中子星的理解,它現在應該已經消失了。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據外媒CNET報導,當兩顆中子星相撞時,可能會產生「千新星」這種暫現天文事件,它可以發出明亮、快速的伽馬射線。它還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漣漪。一項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並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
  • 揭秘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可為觀測引力波指路
    揭秘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可為觀測引力波指路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3-06 08:09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引力波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撞開宇宙起源新大門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昨晚(10月16日),「時空漣漪」震撼了整個天文界,而對於「從小懷有科學家夢想」的普通網友來講,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除了開啟「宇宙起源」的新窗口外,還解開了宇宙中「巨型黃金製造廠」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