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嗎?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2020-11-25 科技領航人

天文學把我們帶到了宇宙,從地球到行星,恆星,甚至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一路上我們發現了一些奇異的天體,從星際遊客到流氓行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但中子星和黑洞不易區分,通常它們形成的機制相同:一顆巨大的恆星的坍塌,導致超新星爆炸。

圖註:此模擬顯示了雙黑洞系統發射的輻射。原則上,我們應該有中子星雙系統、黑洞雙系統和中子星黑洞系統,覆蓋整個允許的質量範圍。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在大約2到5個太陽質量之間存在"間隙"。對於現代天文學來說,找到這個缺失的天體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儘管恆星有各種不同的質量,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只有大約2個太陽質量,截至2017年,人類發現的質量最小的黑洞是5個太陽質量,在2-5個太陽質量間出現「質量間隙」,這是是怎麼回事,中間有黑洞或中子星嗎?如果在這個低質量區存在中子星或黑洞,我們如何判斷它是中子星還是黑洞?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天文學家所說的「質量間隙」,並找出答案。

圖註:眾所周知,LIGO對探測天體碰撞和合併的各種事件都很靈敏。我們知道,5個太陽質量以上的黑洞很常見,低於2個太陽質量的中子星也是常見的。中間範圍被稱為質量間隙,這是天文學家需要解決的難題。在引力波出現之前,我們只知道兩種探測黑洞的方法。

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發光物體,像一顆恆星,它繞著一個不發射任何類型光的大塊質量運行。根據發光物體的光曲線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我們可以引力推斷黑洞的存在。從伴星、墜落的質量或向內流動的氣體雲中聚集物質,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黑洞,。當物質接近黑洞的事件視界時,它會升溫、加速並釋放出我們探測到的X射線輻射。發現的第一個黑洞Cygnus X-1是用後一種方法發現的。

圖註:黑洞不是太空中孤立的物體,而是存在於宇宙、星系和恆星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之中。它們通過吸收和吞噬物質和能量而生長,當它們吸收和吞噬時,它們會發出X射線。探測雙黑洞系統發出的X射線,是我們發現大多數非超大質量黑洞的方式。自從55年前首次發現黑洞以來,已知的黑洞數量已經非常多了。我們現在知道,超大質量的黑洞位於大多數星系的中心,並定期吞噬附近的氣體雲。有的黑洞起源於超新星爆炸,我們通過探測它們發射的X射線來確定黑洞數量,在已探測到的黑洞中,雙系統黑洞數量規模相當大。

我們還知道,在任何給定時間裡,只有一小部分黑洞是活躍的,它們中的大多數相當安靜。即使在LIGO開啟後,發現黑洞與其他黑洞合併後,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依然存在:我們曾經發現的最低質量黑洞的質量都至少是太陽質量的五倍。沒有三到四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由於某種原因,所有已知的黑洞都高於一些任意的質量閾值。

圖註:一顆巨大的恆星在其整個生命中,最終形成了一個II型超新星。在其壽命結束時,如果核心足夠大,黑洞的形成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從理論上講,對於黑洞質量應該存在什麼,存在著分歧。根據一些理論模型,最終產生黑洞的超新星過程與最終產生中子星的超新星過程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雖然兩者都產生於II型超新星,但當祖恆星的核心爆裂時,無論是否越過臨界閾值(或不),都可能會導致差異的存在。

如果正確的話,那麼跨越該閾值並形成事件視界可能會迫使更多的物質在坍塌的內核中結束,從而最終形成黑洞。最終狀態黑洞的最小質量可能比最重的中子星質量高出許多太陽質量,它永遠不會形成事件視界,也不會跨越臨界閾值。

圖註:超新星類型作為初始恆星質量和比氦(金屬豐度)重的元素的初始含量的函數。請注意,第一個星位於圖表的底行,不含金屬,黑色區域對應於直接摺疊的黑洞。對於現代恆星,我們不確定產生中子星的超新星與產生黑洞的超新星基本相同還是不同,以及它們之間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質量間隙"。另一方面,其他理論模型無法預測超新星過程之間的根本差異,這些超新星過程確實或沒有產生事件視界。完全有可能,許多理論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超新星最終產生質量的連續分布,中子星將一路被找到,直到一定的極限,緊隨其後的是黑洞,不會留下「質量間隙」。

直到2017年,觀測結果似乎有利於出現大規模間隙。已知最大的中子星大約在2個太陽質量附近,而所見過的最小質量的黑洞(通過雙星系統的X射線發射)正好是5個太陽質量。但是在2017年8月,發生了一個事件,開啟了我們對這個難以捉摸的質量範圍的思考方式的巨大變化。

圖註:在合併的最後時刻,兩顆中子星不僅發射引力波,而且會發出在電磁波中迴響的災難性爆炸。同時,它生成大量重元素,朝向周期表的高端。在這次合併之後,他們一定已經定居下來,形成了一個黑洞,後來產生了一個準直論的噴氣式飛機,突破了周圍的物質。第一次探測這樣的事件,不僅探測到引力波,而且探測到來自事件源的發射光。從1億多光年之外,科學家們觀察到了來自事件源全光譜信號:伽馬射線到可見光,一直到無線電波。科學家指明了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兩顆中子星合併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叫做千新星的事件。我們現在相信,這些千新星是整個宇宙中發現的大多數重元素的罪魁禍首。

但也許最引人注目的是,從引力波的到來,我們能夠提取了大量有關合併過程的信息。兩顆中子星合併成一個天體,它最初形成中子星,一秒之後,坍塌形成黑洞。我們第一次在「質量間隙」範圍內發現了一個物體,它確實是一個黑洞。

圖註:LIGO和Virgo已經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冰山的一角:一個新的黑洞群的質量,從來沒有見過,只有X射線研究(紫色)。此圖顯示了 LIGO/Virgo(藍色)在 Run II 結束時檢測到的所有 10 個自信雙星黑洞合併的的質量,以及所看到的一個中子星-中子星合併(橙色),它創造了我們曾經發現的最低質量黑洞。然而,這絕對並不意味著沒有「質量間隙」。如果它們的總質量超過一定閾值(在2.5到2.75太陽質量之間,取決於它的旋轉速度),那麼很有可能中子星-中子星合併通常形成黑洞,

但即使如此,超新星產生的中子星仍有可能達到一定臨界值,而超新星產生的黑洞在閾值明顯高前不會出現。確定這種「質量間隙」是否真實的唯一方法就是:

對超新星和超新星殘餘物進行大規模普查,並測量產生的中子星/黑洞的質量分布,或收集實際測量對象分布在所謂的「質量間隙」範圍內的數據,並確定是否存在間隙或連續分布。在兩個月前剛剛發布的一項研究中,「質量間隙」縮小了一點。

圖註:2019年,科學家們正在測量來自中子星的脈衝,並能夠測量一個圍繞它運行的白矮星如何延遲脈衝。根據觀測結果,科學家們確定它的質量約為2.2個太陽質量:迄今為止所見到的最重的中子星。通過找到一顆進入「質量間隙」範圍的中子星,使用脈衝星計時和引力物理技術,我們能夠確認,中子星仍然低於預期的2.5太陽質量閾值。黑洞的軌道技術也適用於中子星和任何大質量物體。只要能測量到某種形式的光波或引力波信號,就可以推斷出質量的引力效應。

但是,就在這個中子星故事發表大約六周後,另一個更令人興奮的故事就成為了新聞。在大約一萬光年之外,就在我們自己的星系裡,科學家們對一顆被認為是我們太陽質量幾倍的巨大的恆星進行了精確觀測,令人著迷的是,它的軌道顯示,它繞著一個沒有任何種類的輻射天體運行,它從它的引力來看,該天體大約3.3太陽質量:穩定在「質量間隙」範圍。

圖註:巨型恆星的顏色曲線和徑向速度被測量為以83天周期繞軌道運行。同伴不發射任何類型的輻射,甚至X射線,暗示著黑洞的性質。我們不能絕對確定這個天體是不是中子星,但即使是安靜的中子星的超強磁場,也會導致X射線的輻射遠低於觀測到的閾值。即使考慮到不確定性,可以接受質量低至約2.6太陽質量(或高達約5太陽質量),觀測的數據顯示,這個天體最有可能為黑洞。

這支持了在2.75太陽質量以上,就不再有中子星的觀點:天體都是黑洞。這表明,我們有能力發現質量較小的黑洞,只是因為它對任何軌道同伴的引力作用。

我們非常確信,這個恆星的殘餘物是一個黑洞,而不是一個中子星。但是這個大問題呢?「質量間隙」呢?

圖註:雖然夜空中幾乎所有的恆星看起來都是光點,但其中許多是多星系統,我們見過的大約50%的恆星被束縛在多星系統中。Castor 是 25 個星體中最多恆星的系統:它是一個六元組系統。這個新的黑洞很有趣,而且它很可能就是一個黑洞,它不能告訴我們是否存在質量間隙、或者是超新星事件產生的質量分布。在人類發現的所有恆星中,約有50%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其中約15%的恆星包含在3至6顆恆星的束縛系統中存在。由於我們看到的多星系統通常有彼此相似的恆星質量,因此不排除這個新發現的黑洞,不是起源於很久以前的千新星事件。

圖註:除非我們找到足夠多的黑洞,以準確確定其質量連續分布,我們將無法真正判斷是否發存在「質量間隙」。雙系統中的黑洞可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那麼對象本身呢?它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個黑洞,很可能它的質量,就在所謂的「質量間隙」範圍內。但是,「質量間隙」真的存在嗎?還是我們數據不足的範圍?在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有意義的答案之前,我們需要研究更多的數據,更多的系統,和更多的黑洞(和中子星)質量。

相關焦點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在最大中子星和最小黑洞之間存在質量間隙,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物體
    當質量最巨大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並最終形成黑洞;當質量稍小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留下一顆緻密的恆星殘餘物,它就是中子星。最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最大的中子星的質量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而已知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是5倍太陽質量。
  •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中子星跟黑洞的大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如果中子星跟黑洞接觸到一起會產生什麼現象呢?中子星跟黑洞相比,如果按從體型上來說的話,90%的中子星都比黑洞大。如果按體積算的話,99.99%的黑洞都比中子星大,後來有天文學家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分析更精確的得出黑洞的最大質量是500億倍太陽的質量,最小質量也是太陽的4.2倍。而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2倍,最小的質量是0.4倍太陽質量,而黑洞的硬度和密度是中子星的億兆的立方倍,所以說對於黑洞來說的話中子星只是虛胖而已。
  • 理論分析:簡述中子星和黑洞
    奧本海默認為,假如太陽的中心有「中子核」,並且這個核的質量佔太陽大部分的質量,那麼「中子核」強大的引力將緊吸太陽的外層物質,太陽的直徑就會遠小於實際的尺度。那麼說如果朗道推測「中子核」存在,按照現代物理學原理來看,「中子核」的質量應該遠遠低於恆星的質量才能夠成立。 一般學者會注意物理學中的一個終極問題,那就是宇宙中最奇異的天體——黑洞需要多少物質才會形成?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由於黑洞難以直接被觀測到,所以人類是在2019年才親眼目睹了首張「黑洞照片」,而這個黑洞的實際位置就處於M87星系的中心區域,質量更是高達太陽的65億倍左右。很多時候,科學家們都是通過黑洞的「吸積」過程會有輻射產生,從而將黑洞的位置和質量等信息估算出來。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我們的太陽死後會變成什麼?
    比如說,冥王星是行星嗎?又或者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間過的動物,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還是亞種?是雌性還是雄性?是綠色,藍色還是青色?等等等等……然而,有時候神奇的大自然會給我們幫大忙,在兩種事物中劃出準確的分割線,就比如區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它們可能都是已經逝去恆星的殘骸,區分它們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它們如何抵抗那勢不可擋的重力。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只有25公裡直徑卻有太陽質量的2倍接近形成黑洞的臨界值的中子星
    J0740+6620是一種不斷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具體而言,是一種毫秒脈衝星,因為它每秒能快速旋轉數百圈。該中子星是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引力時間延遲效應」(Shapiro Delay)的現象測量了這顆脈衝星的質量的結果。且是目前為止,有天文觀測以來發現的最重的中子星。
  • 深度解析:黑洞質量的下限和上限是多少?
    去年人類首次拍到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它來自M87星系的中心,其質量達到了65億倍的太陽質量,而處在我們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黑洞,質量相比之下就要小很多了,大概只有430萬倍的太陽質量,那麼黑洞的質量存在上限和下限嗎?接下來我們就來探尋一下這個問題。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30千克丨圖源:NASA很顯然在上圖中,從幾百到幾十萬倍太陽質量之間有一個很大的中等黑洞質量區間,難道這一質量範圍內的黑洞不存在嗎?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直接關係到星系形成和宇宙演化,而它們的誕生和演化則是個開放性的重要前沿問題。黑洞周邊物質吸積盤的存在,及其與黑洞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類高能活動有助於黑洞探測和估算黑洞參數。
  • 為什麼太陽沒有資格成為質量最小的黑洞?
    現在科學家給出了兩個可能:質量最小的黑洞,或者是一顆大質量中子星!我們知道黑洞是引力坍縮的極限,如果把足夠大的質量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裡,那麼它自身的重量就會把質量擠到一個極限。外圍剩下的只是一個扭曲的空間,它可以捕獲任何離它太近的東西,甚至是光。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小於0.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需要較少的能量來對抗恆星本身的引力,耗盡核心的氫之後,並不會產生變化,只會變成紅矮星,然後慢慢地暗淡下去。質量在0.4-3.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核心的氫耗盡之後,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抵抗本身的引力,內核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內坍縮。然後變成白矮星。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就有可能在坍縮過程中形成高密度的白矮星。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近日,LIGO-Virgo引力波探測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至今最強的黑洞碰撞,由85倍太陽質量和66倍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環繞併合成為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其中質量差約8倍的太陽質量轉化為能量巨大的引力波在時空中傳播。論文一經上線,迅速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和熱議,因其涉及所謂「不可能質量」黑洞的問題。但這一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這又一定是雙黑洞併合嗎?中等質量黑洞都存在於哪裡?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恆星核心物質的核聚變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阻止較大的恆星坍縮,但當聚變停止時,一場物質和引力之間的流體靜力戰就打響了。任何小於1.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都會坍縮成白矮星,任何大一些的恆星都會坍縮成中子星,其上界是中子星的託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TOV)極限。如果超過這個值,恆星就會坍縮成黑洞。最精確的TOV極限計算表明,中子星的最大質量約為2.16倍太陽質量。
  • 黑洞和中子星如何發光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推測從擁有黑洞和中子星(即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的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的起源。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種高能輻射(使中子星和黑洞發光)是由以幾乎光速運動的電子產生的,但是加速這些粒子的過程仍然是個謎。
  • 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
  • 當黑洞遇上中子星,強者遭遇強者,這場戰爭將如何演繹?
    宇宙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天體,有強有弱。在太陽系中,有如太陽一般的恆星,如地球和火星一般的巖質行星,還有如木星和土星一般的氣態行星,當然還存在著各種行星的衛星以及小行星。太陽本身只是一顆黃矮星,在恆星家族中只是位數中等,即使是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也只能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而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有機會變為子星,甚至黑洞。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已知的兩種最強大的天體。什麼是中子星?中子星顧名思義,就是一顆完全由中子所構成的宇宙天體。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虎嗅網
    ,難道這一質量範圍內的黑洞不存在嗎?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直接關係到星系形成和宇宙演化,而它們的誕生和演化則是個開放性的重要前沿問題。黑洞周邊物質吸積盤的存在,及其與黑洞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類高能活動有助於黑洞探測和估算黑洞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