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和中子星如何發光的?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推測從擁有黑洞和中子星(即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的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的起源。

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種高能輻射(使中子星和黑洞發光)是由以幾乎光速運動的電子產生的,但是加速這些粒子的過程仍然是個謎。

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些高能粒子加速的物理基礎提出了新的解釋。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2月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天體物理學家Luca Comisso和Lorenzo Sironi利用大型超級計算機模擬來計算加速這些粒子的機制。他們得出結論,粒子的通電是混沌運動與超強磁場重新連接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科學家,也是該論文的第一位作者Luca Comisso補充說:「 擁有黑洞和中子星的區域充滿了帶電粒子的極熱氣體,並且由於氣體的混沌運動而拖曳的磁力線推動了強烈的磁重聯。由重新連接和湍流引起的電場,粒子被加速到最極端的能量,遠高於地球上最強大的加速器,例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在研究湍流氣體時,科學家無法精確預測混沌運動。湍流的數學處理是困難的,它構成了七個「千年獎」數學問題之一。為了從天體物理學的角度解決這一挑戰,Comisso和Sironi設計了廣泛的超級計算機模擬(其中是該研究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模擬),以解決描述帶電粒子氣體中湍流的方程。

「我們使用最精確的技術-粒子在細胞內的方法-計算了數千億個帶電粒子的軌跡,這些軌跡自洽地決定了電磁場。正是這種電磁場告訴了他們如何運動,」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助理教授,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Sironi說。

Sironi說,這項研究的關鍵點是確定磁重聯在動蕩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仿真表明,重新連接是選擇粒子的關鍵機制,這些粒子隨後將被湍流磁場加速到最高能量。

模擬還顯示,粒子通過以極高的速度從湍流波動中彈跳而獲得了大部分能量。當磁場強時,這種加速機制非常迅速。但是強場也迫使粒子沿彎曲的路徑傳播,這樣,它們就會發射電磁輻射。

Sironi說:「這的確是黑洞和中子星周圍發出的輻射,使它們發光,這是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觀察到的現象。」

研究人員說,最終目的是要了解圍繞黑洞和中子星的極端環境中的真實情況,這可能為基礎物理學提供更多的啟示,並增進我們對宇宙工作原理的理解。

他們計劃將其預測結果與蟹狀星雲發出的電磁頻譜進行比較,從而將其工作與觀測結果更加牢固地聯繫起來。蟹狀星雲是研究最深入的超新星殘骸(一顆恆星在1054年猛烈爆炸)。對於他們的理論解釋,這將是一個嚴格的考驗。

Comisso說:「我們發現湍流和磁力重新連接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繫,以加速粒子運動,但是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在這一研究領域中的進步很少是某個科學家的貢獻,而是大量合作努力的結果。」

Comisso說,其他研究人員,例如科羅拉多博爾德大學的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小組,正在朝這個方向做出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存在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嗎?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一路上我們發現了一些奇異的天體,從星際遊客到流氓行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但中子星和黑洞不易區分,通常它們形成的機制相同:一顆巨大的恆星的坍塌,導致超新星爆炸。圖註:此模擬顯示了雙黑洞系統發射的輻射。原則上,我們應該有中子星雙系統、黑洞雙系統和中子星黑洞系統,覆蓋整個允許的質量範圍。
  •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
    當黑洞與中子星相撞,中子星會被黑洞吞噬嗎?中子星跟黑洞的大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如果中子星跟黑洞接觸到一起會產生什麼現象呢?中子星跟黑洞相比,如果按從體型上來說的話,90%的中子星都比黑洞大。如果按體積算的話,99.99%的黑洞都比中子星大,後來有天文學家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分析更精確的得出黑洞的最大質量是500億倍太陽的質量,最小質量也是太陽的4.2倍。而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2倍,最小的質量是0.4倍太陽質量,而黑洞的硬度和密度是中子星的億兆的立方倍,所以說對於黑洞來說的話中子星只是虛胖而已。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為了了解中子星碰撞的性質,卡帕諾和他的同事使用數學來描述中子星物質的性質,這被稱為狀態方程。在加入引力波和電磁波譜觀測結果後,這個方程解出了一顆典型中子星的大小:直徑在20.8到23.8公裡之間。這個估計比之前的結果精確了兩倍。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理論分析:簡述中子星和黑洞
    恆星內核的萬有引力與高密度物質狀態相互作用,在內核逐漸冷卻的情況下,引力使得物質密度更大,相應地高密度也會使引力更強,使得內核中的原子解體,核子與電子呈現相同的能態,隨著內核的坍塌,內核中所有的質子與高速運動的電子發生反應,全部轉化為中子和中微子,在質量一定時,就會形成一顆高密度中子簡併物態的中子星天體。如果質量更大,遺留下的內核將會演化成為一顆黑洞。
  • 當黑洞遇上中子星,強者遭遇強者,這場戰爭將如何演繹?
    太陽本身只是一顆黃矮星,在恆星家族中只是位數中等,即使是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也只能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而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有機會變為子星,甚至黑洞。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已知的兩種最強大的天體。什麼是中子星?中子星顧名思義,就是一顆完全由中子所構成的宇宙天體。
  •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揭秘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通訊·物理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併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徵,以及緻密環境中的併合所具備的、孤立併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徵。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中子星在不斷輻射能量,是在消耗什麼?
    這一問題很有意思,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知道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具有怎麼樣的特點。 中子星的特點中子星的發現被稱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它也是現在能夠發現的恆星演化的終點之一!
  • 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原則上,創建恆星質量的黑洞很容易。只需等待一顆大恆星到達壽命盡頭,然後觀察其核心在自重作用下坍塌。如果核心的質量大於2-3個太陽,則它將成為黑洞。小於約2.2太陽質量,它將成為中子星。小於1.4太陽質量,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來源:新浪科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黑洞和中子星都是超新星災難性爆炸的恆星殘骸,超新星的爆發可使一顆恆星短暫地比星系中所有其他恆星更加明亮,當一顆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其殘骸核心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崩塌。如果這個殘骸足夠大,就可能形成一個黑洞,其引力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脫。質量較小的恆星內核會形成中子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引力非常強,可以將質子和電子一起壓碎,形成中子。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明年可能會發現黑洞-中子星並和
    12月19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Rainer Weiss先生和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 Thorne在北京參加未來論壇、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聯合主辦的第36期理解未來講座。Thorne教授樂觀表示,明年LIGO可能會發現黑洞-中子星並和。
  • 明確區分黑洞和中子星,宇宙X射線或透露出黑洞視界的顯著特徵
    它們源自對大約20個黑洞和中子星的多次X射線觀測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黑洞(紅色符號)和中子星(藍色符號)幾乎完全分離,從而確定了黑洞的存在。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是一種沒有堅硬表面的奇異宇宙天體。
  • 吃一口中子星VS黑洞,會怎麼樣?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結果,那吃一口中子星有多恐怖呢?可以這麼說,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宇宙間密度最大的星體,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一千億克以上,舉個慄子,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中子星,質量可能相當於喜馬拉雅山的重量。別看它體量小,但架不住它質量大呀。如果你吞下一勺子中子星,首先中子星會在你的身體裡保持原樣,但不保證你的身體還是原樣,你將中子星吞下之後,會在一瞬間被巨大的引力撕碎。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宇宙燈塔模型」或顛覆「黑洞發光說」
    [導讀] 日本國立天文臺川島朋尚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針對被稱為超高亮度X射線源的天體,提出新型「宇宙燈塔模型」,並通過超級計算機計算,顯示中子星也可發出與黑洞同等程度的強光,這一結論可能推翻現有的理論。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碰撞的藝術概念圖Credit:Robin Dienel/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然而,流體靜力平衡也有它的極限。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物質再也抵抗不住重力,這個極限值大約比2倍太陽質量還要大一點。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有一些中子星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磁星。磁星的磁場非常強大,可能比地球的磁層強大一萬億倍。磁場需要帶電粒子,中子星都是由中性的中子組成,如何產生這麼強大的磁場?
  • 中子星比黑洞更加極端的天體
    ,然而毋塌的恆星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把電子和質子擠壓結合成中子。你我的質量全部加起來,也只相當於它的一立方釐米,就好像一顆十億噸重的方糖,或者說把珠穆朗瑪峰壓縮後放進一杯咖啡中,從外部觀察中子星極端得超乎想像,它的引力大小僅次於黑洞,而且只要再緊密一些,它確實也能變成黑洞,光在它的附近被扭曲,意味著你可以同時看見它的正面與一部分背面,它的表面達到百萬攝氏度的高溫,而我們的太陽也不過區區六千度,而我們的太陽也不過區區六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