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黑洞是一種神奇的天體,它無時無刻不在吞噬各種物質,但卻沒有人知道這些物質去了哪裡!它強大的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掙脫,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的存在,只能通過黑洞與周圍物質的作用來推測它的存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神奇之處: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我們知道,一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被稱為密度,可以說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根據這個概念,黑洞擁有恐怖的質量,其密度應該非常大才對,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一般而言,小型黑洞是由恆星在燃燒完能量之後坍縮形成的;大型黑洞則很可能在宇宙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以太陽為例,來簡單了解一下恆星的晚年。
小於0.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需要較少的能量來對抗恆星本身的引力,耗盡核心的氫之後,並不會產生變化,只會變成紅矮星,然後慢慢地暗淡下去。
質量在0.4-3.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核心的氫耗盡之後,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抵抗本身的引力,內核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內坍縮。然後變成白矮星。
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就有可能在坍縮過程中形成高密度的白矮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就會繼續坍縮,這時候的恆星就形成了中子星。
當中子星的質量超過3.2倍的太陽質量時,就會引起進一步的坍縮,這時的引力甚至就連中子都能壓碎,而這個進一步坍縮的結果便形成了黑洞!
通過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知道,中子星密度大於白矮星密度,白矮星密度大於紅矮星密度,而黑洞的密度則是一個特例。
黑洞的密度
我們可以通過數值來簡單了解一下紅矮星、白矮星以及中子星的密度。
紅矮星密度:58.93g每立方釐米;白矮星密度:10^6克每立方釐米;中子星密度:8^14~10^15克每立方釐米。由此可見中子星的密度是何等恐怖!而根據上文我們知道,黑洞實際上是由中子星坍縮而成的,那黑洞的密度應該比中子星更大才對!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與其它天體不同,根據廣義相對論的描述,黑洞奇點處的引力無窮大,物質最為基礎的微粒——原子也無法在黑洞奇點處維持其存在,甚至許多科學家推測,現有物理定律在黑洞奇點處是失效的。
而且,黑洞的引力幾乎全部來源於奇點,也就意味著黑洞的質量幾乎都集中在奇點之上!
根據密度的定義,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即為密度,按照這個說法,由於奇點的存在,黑洞的密度理應無限大才對!但實際上,黑洞的密度不僅不是無限大,反而非常小,這是為什麼呢?
史瓦西半徑和黑洞的密度
要計算密度,自然少不了體積這一個重要的參數,但黑洞的質量可以通過與周圍物質的相互作用計算出來,但黑洞的體積如何計算呢?黑洞的體積是如何界定的呢?這裡就用到了史瓦西半徑!
史瓦西半徑是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都存在的一個臨界半徑特徵值。當物體的實際半徑小於其史瓦西半徑時,這個物體便被稱為黑洞。這裡忽略推導過程直接給出史瓦西半徑的公式。
通過公式可以簡單測算,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約為3千米,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只有約9毫米。也就是說,按照太陽的質量,它至少要被壓縮到半徑3千米以內才能形成黑洞,而地球形成黑洞的話只是一個直徑1.8公分的球體!
如果對史瓦西半徑公式進行移項,會發現黑洞的質量和黑洞的半徑成正比,但是黑洞的體積和它的半徑卻是成三次方比(黑洞是一個黑球,球體的體積=4/3×πr^3),而密度=質量/體積。這樣算下來,黑洞質量越大,密度成平方下降,黑洞質量越小,密度成平方增大!
也就是說,當黑洞的質量趨向於無窮小時,黑洞的密度無窮大;當黑洞的質量趨向於無窮大時,黑洞的密度趨向於零!
我們以質量大約為太陽65億倍的巨型黑洞M87黑洞為例,根據史瓦西半徑公式來計算它的體積,最後在計算其密度,會發現這個密度值甚至跟空氣的密度差不多,可以說是小得可憐!
事實上,黑洞的密度與我們的宇宙很像,單看宇宙的諸多天體,似乎宇宙的密度很大,但實際上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很小的,平均每平方米只有幾個原子而已!所以,一些科學家甚至懷疑黑洞的內部可能是另一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