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棉花和一斤鐵的重量是相等的,但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鐵,它們的重量則相差巨大。為什麼呢?因為棉花和鐵的密度不同。
相同的空間之內,物質總量越多,那麼密度就越大,鐵的密度比棉花高,所以相同體積的情況下,鐵就會比棉花重。任何一個物體,我們只要得知它的體積和質量,然後用質量除以體積,就得出了密度。那麼密度有沒有極限呢?以常識來看,似乎應該是有,因為空間是有限的,用物質將一個空間完全填滿不留空隙,此時這個空間的密度也就達到了最大。不過,怎麼才能夠將一個空間完全填滿呢?即使是一個完整的鐵塊,它也並沒有將所在的空間完全填滿,因為鐵原子之間也是存在著空隙的。
密度最大的物質
事實總是與常識背道而馳,如果我們說密度存在著一個極限,那麼我們卻無法給出一個數值,說出密度的極限到底是什麼。而當我們放眼宇宙,又會被不斷刷新認知,因為在宇宙之中,密度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在宇宙之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恆星,恆星通過自身的聚變反應發光發熱。在恆星的主序星階段,恆星通過氫核聚變釋放能量,而在氫元素耗盡之後,向外的擴張壓減弱,恆星內部壓力增加,於是氦核聚變被點燃,如此,恆星上的聚變過程會一步一步向更重的元素推進。像太陽這樣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由於內部的引力有限,核聚變在推進到碳或氧元素的時候就會停止,在因核聚變而產生的向外的擴張壓徹底消失之後,恆星便會在引力作用下向內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很高,一顆恆星在坍縮為白矮星之後,體積會縮小為原來的30萬分之一。
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8倍以上,那麼它的核聚變會繼續推進,直到鐵元素為止。因為從鐵元素開始,核聚變不再釋放能量,而轉為吸收能量,而此時恆星會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之後會反彈釋放巨大的能量,這一過程被稱為超新星爆發,大量的物質在這一過程中被拋灑到宇宙之中,只留下了一個高密度的內核,這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更大,一顆質量達三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它的直逕往往只有十幾公裡。中子星的密度之所以比白矮星更大,是因為強大的引力將原子核壓碎了,電子進入到原子核之中和質子結合成為中子,中子又聚集到了一起,就形成了中子星物質。
中子要遠比原子更小,所以由中子結合形成的中子星自然也就擁有更高的密度。
不過中子並不是物質的最小形態,中子星也不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30倍以上,那麼它會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無限坍縮下去,而最終形成宇宙中最強大的天體,黑洞。由於黑洞的引力過於強大,所以在黑洞的視界內部,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物質不斷坍縮下去,因此,通常認為黑洞的實體只是一個密度無限大而體積無限小的點,稱之為奇點。
這裡最令人感到困惑的問題就是,密度為何會無限大,體積又怎麼會無限小?無限大的密度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而無限小的體積又應該去如何理解呢?即使物質以基本粒子的形態存在,那麼它也應該有一個體積,而並非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
無限大的密度
從數學角度來說,無限大的密度的確是存在的,因為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物質會不斷向中心坍縮。無論是大黑洞,還是小黑洞,用它的質量除以一個無限小的體積,都會得出一個無限大的密度。雖然我們無法理解無限大的密度是如何存在的,但它的確是存在。
根據宇宙大爆炸假說,宇宙也誕生於一個奇點,而這個奇點的物理性質與黑洞之中的奇點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把宇宙間所有的物質都變為基本粒子的形態,然後聚合在一起,那麼得到的就不是一點,而是一個球,很大很大的球。而這顯然與奇點的性質不符。我們無法理解奇點的構成,但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卻是一個事實,而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密度為什麼會無限大,很可能是因為在奇點之中,現有的物理法則都是失效的,所以超越了我們的認知。#百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