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怎麼產生的?密度無限大嗎?又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

2020-12-05 星宇飄零

黑洞並不是由任何元素組成的,另一方面黑洞的密度也不是無限大。

關於密度

大家應該都知道,黑洞是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個天體,它早在相對論提出後一年左右就被天文學家史瓦西在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一個解裡發現了。根據他得到的史瓦西半徑公式,當一定的質量壓縮到一定的半徑範圍內,就能產生黑暗的視界,就能形成黑洞。我們先來看看這條史瓦西半徑公式:

但很明顯這條公式裡,黑洞的質量跟密度並不成正比,而是跟半徑成正比,而半徑的三次方才是與密度成正比。因此,黑洞的密度並不是恆定的,也不是質量越大密度越大,而是剛好相反,黑洞的質量越大,密度反而越小。

不過這裡得到的密度並不是真正的密度,而是平均密度。黑洞並沒有一個固體或液體或氣體或等離子體……的表面,反正就是沒有任何物質表面就對了,理論上它的所有質量都集中在中心的奇點上,這中心奇點的密度才是無限大的。

那麼這個奇點會由什么元素構成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看坍縮的過程。

坍縮

在史瓦西推算出史瓦西半徑公式後,他就認為,當天體坍縮到視界半徑以內後,就不會有任何物理過程能阻擋它繼續坍縮了,它最終會坍縮成無窮小的一個奇點。

對於史瓦西解,廣義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本人是很讚賞的,因為它是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精確解。但對於他推算出來的奇點,愛因斯坦是拒絕的,他認為必然有某種機制阻止這種無限的坍縮。

泡利不相容原理

後來,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對於微觀的物理機制有了更深的認識。根據量子力學,物理學家泡利提出了一種物理機制:泡利不相容原理。他指出兩個以上的費米子(構成萬物的物質粒子,與之對應的是傳播物質粒子間相互作用的玻色子)不能擁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態。根據這一原理,原子的同一軌道最多只能擁有兩個核外電子,這樣才能通過兩個電子擁有相反的自旋來避免擁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態。這意味著當核外電子數高於2時,所有的核外電子不能佔據同一原子軌道。

錢德拉塞卡極限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一位來自印度的英國留學生,著名的相對論權威愛丁頓的學生錢德拉塞卡據此(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電子簡併壓的概念。當恆星演化到末期,核聚變終止,無法產生能量用於抵抗引力,剩餘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將會向內坍縮,當剩餘質量小於錢德拉塞卡極限,坍縮最終會在停止,剩餘物質會處於電子簡併態,達到原子物質所能達到的最大密度。但當剩餘質量超過這一極限,剩餘物質就會突破電子簡併壓,繼續向內無限坍縮下去……

奧本海默極限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科學家通過α粒子轟擊實驗又在原子核裡發現了中子,由於中子同樣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隨後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就據此提出了中子簡併壓的概念。他認為當恆星最終坍縮到電子簡併態並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極限後,帶負電荷的電子會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突破電子簡併壓力被壓入原子核,與核內帶正電荷的質子結合成為不帶電的中子,然後會在中子簡併壓的作用下停止繼續坍縮,從而形成內核由中子簡併態物質構成的中子星。

在這個階段,原子、元素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因為中子簡併態的內核裡既沒有質子,也沒有核外電子,自然就沒有所謂的原子、元素這些東西了。

但奧本海默同時指出,當剩餘質量超過了某一極限(奧本海默極限),剩餘物質就會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突破中子簡併壓,此後就沒有任何已知物理機制能讓其停止坍縮了,它最終會坍縮成一個無窮小的奇點。黑洞最終無可避免地產生了。

結論

於是又回到故事的開頭了……只要恆星足夠大,最終的結局依然是黑洞。而從上面的恆星坍縮過程可以看到,當恆星坍縮到中子簡併態,就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原子和元素了。自然中子簡併態繼續坍縮產生的黑洞也不會有什麼原子、元素了。

黑洞的物理狀態跟我們已知的任何一種物質形態都不一樣,它的裡面是一個空無一物的彎曲空間和一個無限彎曲的奇點,這個奇點的物理狀態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描述,相對論只能給出一個定義:時空無限彎曲的一點。然而,我們知道,在物理裡,無限是沒有意義的……

廣義相對論表示: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相關焦點

  • 為何說黑洞的奇點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科學家:我們也很無奈啊
    黑洞不是洞,在時空中它表現為一個球體,黑洞有一個封閉的事件視界,任何進入事件視界的物質,就再也不可能逃逸出去,而平常我們所講的「黑洞的體積」就是指黑洞的事件視界。一個黑洞的事件視界的大小,可以通過它的質量來計算出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參考史瓦西半徑的相關公式)。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一直有許多人對中子星物質奇高的密度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不相信,二是認為由什麼特殊元素組成,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
  • 擁有密度無限大的黑洞奇點,那會不會擁有質量無限大的黑洞?
    因為黑洞的奇點擁有無限大的密度,於是就有網友問:黑洞的質量有沒有上限呢?會不會一個黑洞質量是無窮大的?黑洞的質量有沒有上限?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其次需要了解的是黑洞奇點的密度為什麼會無窮大,再次是必須要弄清楚的是在沒形成黑洞之前的黑洞,即是黑洞的前身,它是什麼,它的質量有多大。弄清楚了這三個問題,很自然地,會不會有一個質量無窮大的黑洞的問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 物質越多則密度越大,密度有極限嗎?黑洞密度是不是無窮大?
    在恆星的主序星階段,恆星通過氫核聚變釋放能量,而在氫元素耗盡之後,向外的擴張壓減弱,恆星內部壓力增加,於是氦核聚變被點燃,如此,恆星上的聚變過程會一步一步向更重的元素推進。像太陽這樣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由於內部的引力有限,核聚變在推進到碳或氧元素的時候就會停止,在因核聚變而產生的向外的擴張壓徹底消失之後,恆星便會在引力作用下向內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
  • 黑洞是恆星的「遺體」,是密度無限大、吸力無限強法力無邊的天體
    在外殼的重壓下,核心開始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黑洞就產生了。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本文完全是借題發揮,基於網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黑洞的密度無限大,那麼黑洞會是什么元素組成的?塌縮的鐵會形成新元素嗎?其實這個問題表述不是很準確。黑洞密度無限大只是指黑洞中心的奇點。現在人們認識黑洞一般把黑洞史瓦西半徑包括在內。
  • 黑洞的密度是不是無限大?兩位天文學家幫你解惑
    黑洞的密度是無限大嗎?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只是根據相關公式得出的一個結果?讓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那些描述黑洞解的基礎方程式都是基於「真空」狀態下的廣義相對論所產生方程式,包括史瓦西黑洞解。沒錯,就是真空狀態下。在真空狀態下,將沒有任何其他物質,任何地方的密度都是零。
  • 黑洞質量是無限大的嗎?
    史瓦西半徑公式最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是奇點,按照定義,這是一個物質能量無限坍縮的時空奇異點,在這點上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注意了,是密度無限大!不是質量無限大。事實上無論質量是多少,只要它坍縮成奇點就都會變成密度無限大,那是因為體積無限小了!(密度=質量/體積)用廣義相對論的話說就是有限的質量坍縮成到無限小以後導致其周圍時空曲率無限大。
  • 物質的密度能達到什麼程度?
    物質密度的極致是什麼?元素周期表的最後一個,「鋨」的密度是地球物質中最大的,每立方釐米22.59克。如果說鋨的密度就是物質密度最大的一個,那就大錯特錯了。白矮星的內部主要是由碳元素構成,然而它的密度卻非常大,一立方釐米能有一萬噸。這是地球上的我們很難理解的,碳的密度能有這麼誇張嗎?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宇宙中的暗物質可能是由黑洞組成的嗎?
    關於暗物質是什麼有很多爭議,但是一些缺失的物質不能包含在黑洞中嗎?一旦物質進入黑洞,它就不能被看見或測量,所以它是不可解釋的。物質一旦進入黑洞,就變的不可見,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測量它的影響。黑洞仍因其質量而產生重力影響,就像宇宙中所有其他的大質量物體一樣。由此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並測量黑洞的質量,通過觀察周圍物質對它的影響。例如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黑洞有強引力使得離他軌道很近的恆星高速運行。依據這個事實以及描述恆星軌道的等式,我們可以估算出黑洞的質量。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在星系中因為遠離宇宙中心的旋轉曲線是平的。
  • 黑洞由什麼物質組成的
    黑洞中沒有我們能理解的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物質,但有能量。黑洞有巨大的引力,即使光被它們吸引,它也無法逃脫。黑洞隱藏著巨大的引力場。引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光,都無法從黑洞的手掌中逃脫。黑洞不允許外界看到其邊界內的任何東西,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物體被稱為「黑洞」。
  • 白矮星密度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氫核反應完了,還會進行氦核聚變為碳核的熱核反應,一直進行到鐵核以後的重元素的原子核。由於重元素的原子核內部質子較多,靜電斥力很大,沒有巨大的壓力再也無法把核聚變反應繼續進行下去,因而彤塌收縮,最終變成白矮星乃至黑矮星。像我們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就會演化成白矮星。由此可見,白矮星內部都是重元素的原子和原子核。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
  • 宇宙大爆炸前奇點與黑洞奇點都是由物質組成的嗎?
    愛因斯坦預言的黑洞被證明真實存在,對宇宙大爆炸奇點理論是一個重要支撐。現在已經證實了黑洞的存在,黑洞中心就是一個奇點,除了質量不同,其他性質幾乎與宇宙的老母親那個奇點一樣。因此黑洞的存在是宇宙奇點理論最有力的證據。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演化晚期超新星大爆炸後,中心殘留物質在極高引力壓力下坍縮的結果。
  • 宇宙中神秘的天體——黑洞
    黑洞就是一個洞嗎?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 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是什麼組成了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其實,從物質構成上來講,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和地球上其它千千萬萬種物質一樣都是由各種元素所構成的。是的,就是我們在元素周期表上 所見到的那些元素。目前人類在宇宙中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種,其中既有天然元素,也有人造元素,而組成人體的元素數量則達到了60多種。在這些元素中有些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定量元素,其中包括了鈣、鈉、鉀、鎂、碳、氫、氧等11種,其餘的則是微量元素,而在微量元素之中,又有十多種是必不可少的。既然人體的一切都是由元素所構成的,那麼這些元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 黑洞力量到底有多大,能夠撕碎原子嗎?裡面物質是什麼形態?
    很多人對黑洞的力量完全一無所知,總幻想著黑洞中還有物質存在,那麼這種物質是什麼形態呢?甚至有人問:黑洞裡的原子被撕碎了嗎?答案是肯定的,黑洞不但撕碎了原子,還撕碎一切最小的粒子。宇宙中存在著三種緻密天體,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三種天體都是以破壞原子結構為存在依據的。
  • 接近光速運動的棉花相對論質量無限大,可以形成黑洞嗎?
    棉花雖然輕,但是根據相對論質量公式,棉花如果以光速運動,其相對論質量(動質量)會變得無限大,那麼這種情況下,棉花會因為動質量無限大而形成黑洞嗎?估計很多人都覺得可以。不過,真正的答案是棉花即便能夠接近光速,相對論質量變得無限大,它也形成不了黑洞。
  • 研究人員認為暗物質可能由原始黑洞組成
    來自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對可能形成於早期宇宙的黑洞進行研究,這些所謂的原始黑洞被認為是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形成的。原始黑洞可能是全部或部分暗物質形成的原因,也是我們銀河系中心和其他地方發現的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