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是質量較小的恆星演化而成的,象我們的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眾所周知,太陽內部當前正在進行著氫核聚變為氦核的熱核反應。氫核反應完了,還會進行氦核聚變為碳核的熱核反應,一直進行到鐵核以後的重元素的原子核。
由於重元素的原子核內部質子較多,靜電斥力很大,沒有巨大的壓力再也無法把核聚變反應繼續進行下去,因而彤塌收縮,最終變成白矮星乃至黑矮星。像我們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就會演化成白矮星。
由此可見,白矮星內部都是重元素的原子和原子核。它們都是輕元素的原子核進行核聚變反應後的產物,因而密度很大,體積較小。
白矮星在演化過程中,會吞噬周圍的各種天體,或者被大質量的天體吞併,質量不斷增大,因而引力(壓力)也不斷增大,當質量增大到十倍太陽質量時,組成白矮星的重元素在巨大的壓力下,還會進行重核聚變反應而演化成中子星。
當質量增大到三十倍太陽質量時,巨大的壓力會把中子也壓碎,演化成黑洞。黑洞內已經沒有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了,甚至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也被壓碎,由此可見,黑洞內部就是一團夸克態物質,再也不會對外發光了。
白矮星的密度其實比中子星還是小很多。它其實還是由原子構成的,只是它與我們平常的各種原子不同,它是被壓縮而十分緻密的原子態。由於原子都被緻密壓縮,使得每個原子和相鄰的原子都靠得很近,各個原子外圍的電子之間由於電性相同,產生了強大的互斥力,叫做簡併壓力,來暫時抗衡了強大引力的坍縮。
白矮星密度極大,組成他的物質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儘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於」電子中。 一般把物質的這種狀態叫做「簡併態」。簡併電子氣體壓力與白矮星強大的重力平衡,維持著白矮星的穩定。成分主要是氫!
根據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所謂的中子,質子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是一種特殊的狀態。
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恆星的結構組成已經不那麼簡單了: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核反應過程變得更加複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碳轉變為其他元素。
PS: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