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密度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2020-12-05 易途

白矮星是質量較小的恆星演化而成的,象我們的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眾所周知,太陽內部當前正在進行著氫核聚變為氦核的熱核反應。氫核反應完了,還會進行氦核聚變為碳核的熱核反應,一直進行到鐵核以後的重元素的原子核。

由於重元素的原子核內部質子較多,靜電斥力很大,沒有巨大的壓力再也無法把核聚變反應繼續進行下去,因而彤塌收縮,最終變成白矮星乃至黑矮星。像我們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就會演化成白矮星。

由此可見,白矮星內部都是重元素的原子和原子核。它們都是輕元素的原子核進行核聚變反應後的產物,因而密度很大,體積較小。

白矮星在演化過程中,會吞噬周圍的各種天體,或者被大質量的天體吞併,質量不斷增大,因而引力(壓力)也不斷增大,當質量增大到十倍太陽質量時,組成白矮星的重元素在巨大的壓力下,還會進行重核聚變反應而演化成中子星。

當質量增大到三十倍太陽質量時,巨大的壓力會把中子也壓碎,演化成黑洞。黑洞內已經沒有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了,甚至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也被壓碎,由此可見,黑洞內部就是一團夸克態物質,再也不會對外發光了。

白矮星的密度其實比中子星還是小很多。它其實還是由原子構成的,只是它與我們平常的各種原子不同,它是被壓縮而十分緻密的原子態。由於原子都被緻密壓縮,使得每個原子和相鄰的原子都靠得很近,各個原子外圍的電子之間由於電性相同,產生了強大的互斥力,叫做簡併壓力,來暫時抗衡了強大引力的坍縮。

白矮星密度極大,組成他的物質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儘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於」電子中。 一般把物質的這種狀態叫做「簡併態」。簡併電子氣體壓力與白矮星強大的重力平衡,維持著白矮星的穩定。成分主要是氫!

根據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所謂的中子,質子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是一種特殊的狀態。

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恆星的結構組成已經不那麼簡單了: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核反應過程變得更加複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碳轉變為其他元素。

PS: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白矮星是什麼?它密度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白矮星是什麼呢?白矮星,因其顏色呈現為白色,體積又很小,故稱之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溫度、高密度的恆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形成過程:中低密度的恆星在其演化的末期,結束了氫聚變的反應後,將在其核心進行氦聚變,將氦燃燒成碳和氧的三氦聚變過程,並最終變成一顆紅巨星。
  • 白矮星的質量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恆星看似永恆,但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最終會演變成白矮星,這其中包括我們的太陽。白矮星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一個可觀測階段。它的密度高達1000000 g/cm^3,是水的一百萬倍。白矮星的這種高密度與其形成方式有關。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太陽能量耗盡會變成白矮星,那麼到時候人類會何去何從?
    宇宙能夠消亡將會在數十億年之後,宇宙的消亡就象是太陽一樣轉瞬即逝,那麼恆星消失之後,它們的屍體就是白矮星,或許它將成為了人類在於宇宙的最後一站地,那麼太陽毀滅人類的最終歸束為什麼是白矮星呢?當它消亡之後又會有怎樣的情景出現呢?
  • 密度驚人的中子星,僅有拇指那麼大,卻擁有驚人的重量
    中子星可以說一種密度非常大的星體,在黑洞被發現之前,中子星的密度一直是第一名,其實中子星的密度和黑洞相比也沒有差多少,你知道嗎,一塊拇指大的中子星碎塊就有高達60億噸的重量,是不是非常的驚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子星如此重呢,這要從它的起源說起,中子星其實是恆星末期演化的一種星體,當恆星到了生命末期後就會變形紅超巨星,一般情況下紅超巨星會發生爆炸變成超新星,也有可能變成黑洞。
  • 銀河系的中心是「銀心」,那麼這個銀心都由哪些物質構成?
    銀心是銀河系密度最大的區域,越靠中心密度越大。比如太陽附近的空間密度,大約每立方光年只有0.004顆恆星,而銀心區域最密集的地方可以達到每立方光年上萬顆恆星。銀心的組成主要是年齡在100億年以上的老年恆星,而在銀心的中心,也就是銀河最核心的區域,目前觀測顯示這裡存在一個質量在數百萬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這個巨型黑洞是銀河系最核心的天體。
  • 物質越多則密度越大,密度有極限嗎?黑洞密度是不是無窮大?
    中子星的密度更大,一顆質量達三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它的直逕往往只有十幾公裡。中子星的密度之所以比白矮星更大,是因為強大的引力將原子核壓碎了,電子進入到原子核之中和質子結合成為中子,中子又聚集到了一起,就形成了中子星物質。中子要遠比原子更小,所以由中子結合形成的中子星自然也就擁有更高的密度。
  • 物質的密度能達到什麼程度?
    物質密度的極致是什麼?元素周期表的最後一個,「鋨」的密度是地球物質中最大的,每立方釐米22.59克。如果說鋨的密度就是物質密度最大的一個,那就大錯特錯了。白矮星的內部主要是由碳元素構成,然而它的密度卻非常大,一立方釐米能有一萬噸。這是地球上的我們很難理解的,碳的密度能有這麼誇張嗎?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本文完全是借題發揮,基於網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黑洞的密度無限大,那麼黑洞會是什么元素組成的?塌縮的鐵會形成新元素嗎?其實這個問題表述不是很準確。黑洞密度無限大只是指黑洞中心的奇點。現在人們認識黑洞一般把黑洞史瓦西半徑包括在內。
  • 抬槓:從密度的視角,分析奧特曼的身體構造,奧特曼由什麼構成?
    那麼,奧特曼是光,光會有重量嗎?就算有,四十米的光,也沒有三萬五千噸重啊。本人資深奧迷,喜歡鑽牛角尖。下面,我將以我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奧特曼的組成(按照設定來計算)。要判斷奧特曼的身體構成,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計算奧特曼的身體密度,例如,人類的身體密度和水的密度比較接近,大概是1g/cm,也就是一克每立方釐米,轉換成1000kg/m。
  • 吃掉一勺白矮星會怎樣?就像吃掉一艘航空母艦
    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它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8萬倍;它的體積雖然和地球一樣大,但是其質量相當於太陽,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它的星球密度能達到1000kg/cm,是水的一百萬倍;白矮星的這些數據真的是讓人難以置信!密度居然可以大到這種程度?那麼什麼是白矮星呢?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它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產物。
  • 它全部都是由中子構成的?
    剩下的核心如果質量不大於3.2倍太陽質量,它就會形成一個中子星。我們從微觀上看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當壓力足夠大時,電子會被壓縮到最低能級層,這時,電子簡併壓就會顯得很大,如果電子簡併壓能夠抵抗得住重力坍縮,它就會形成白矮星。當恆星殘骸的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時(錢德拉塞卡極限),電子就會被壓入原子核之中,電子就會與質子形成中子,這就是中子星。這時抵抗重力坍縮的力就是中子簡併壓。
  • 1cm3中子星重10億噸,它到底用什麼造的?為何密度那麼大?
    眾所周知,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一個階段,但是令人十分驚奇的是,中子星的密度卻大得驚人,但是恆星自身的密度卻並不是很大,譬如碳的密度才會1.408乘以10的3次方千克每立方米,那麼由恆星演化來的中子星究竟是什麼原因才會有如此大的密度呢?
  • 身體密度達到白矮星的鳥,難以想像的生命體
    如果捕捉一隻重鳥,用肉眼去看,會看見什麼?它們具有白矮星的密度嗎?如果用手去摸呢?有點恐怖。。。。。。她看看前面的社區,「為什麼蓋這麼多的小型建築而不在數量上少一些,規模上大一些呢。」「因為在波萊斯,任何建築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個星期。你永遠不能預知它什麼時候會倒塌。有時還把人埋在底下。這是我們最頭疼的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把房屋建得儘可能的小而輕。除了地基,地基我們總是築得儘可能的牢固。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你是否曾想過當一個恆星,或者是太陽將他的燃料和能量全部耗盡會發生什麼?「什麼是白矮星?」這個問題就此誕生。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他們也在不斷的演化和改變。在他們生命的初期,恆星是由含有灰塵和氣體的雲通過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一顆純氧白矮星,若太陽熄滅,它或可成為人類新的希望
    太陽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50億年,而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太陽的「關照」,如果沒有太陽這顆能夠持續並且穩定地發光發熱的恆星存在,那麼地球將會陷進一片冰冷和黑暗之中,而人類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動也將戛然而止。
  • 白矮星是一顆大鑽石嗎?
    圖:白矮星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恆星演化到末期後的產物這個力也是有極限的,它只能抵抗最多1.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產生的重力坍縮壓力。處於電子簡併態的白矮星的密度達到了每立方釐米1噸。雖然它和鑽石一樣,也主要由碳構成,但其原子排列方式與鑽石完全不一樣。鑽石是碳元素排列是正八面體晶體結構,而白矮星的碳元素是原子核相互緊挨著的。所以不能說白矮星是一個大鑽石。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終結點取決於它與生俱來的質量。質量大的恆星可能以黑洞或中子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一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放在地球上會怎樣?
    緻密的天體 實際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的緻密天體,質量未必比恆星大,但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天體大得多。比如:中子星一勺子大概就是一立方立釐米,質量差不多就得有好幾億噸重。為什麼這些天體的密度會這麼大呢?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有什麼區別呢?
    白矮星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釐米, 也就是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竟為一億噸之巨!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裡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