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它全部都是由中子構成的?

2020-12-07 講科學堂
中子星
圖:脈衝星PSR B1509-58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可能的結局之一。當恆星燃燒完它核心的核聚變材料後(聚變到鐵),由於沒有了熱量抵禦恆星的重力,恆星發生了極速的收縮(重力坍縮),這些恆星物質會在核心處碰撞在一起,發生鐵及以後的核聚變反應,並發出超過一個星系的亮度,這就是超新星爆發。

爆發會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在這期間會合成大量的鐵以後的元素,並被爆發的力量拋灑入太空之中,做為下一代星系形成的材料。剩下的核心如果質量不大於3.2倍太陽質量,它就會形成一個中子星。

我們從微觀上看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

圖:氦原子示意圖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從氦原子的結構圖來看,一個原子的絕大部分體積都是由核外電子佔據。

當壓力足夠大時,電子會被壓縮到最低能級層,這時,電子簡併壓就會顯得很大,如果電子簡併壓能夠抵抗得住重力坍縮,它就會形成白矮星。

當恆星殘骸的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時(錢德拉塞卡極限),電子就會被壓入原子核之中,電子就會與質子形成中子,這就是中子星。這時抵抗重力坍縮的力就是中子簡併壓。與電子簡併壓一樣的是,它們都是由泡利不相容原理提供的力。如果殘餘的恆星內核質量大於3.2個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就沒有什麼能抵擋住萬有引力了,它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中子星是一個非常緻密的天體,它的密度在8千萬噸~20億噸/立方釐米之間,幾乎就是原子核挨著原子核。巨大的引力使它表面的逃逸速度能達到光速的50%。這就意味著一個70千克的人撞上去會釋放出2億噸TNT當量的能量。相當於最大氫彈威力的4倍。

圖:氫彈爆炸

但中子星並不完全都是由中子構成的,由於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很短,它的外層中子不斷的進行著β衰變,並釋放出電子、質子和中微子;中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核心的壓力可能將原子核都壓碎了,形成夸克構成的核心,但這只是一個猜測。

中子星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但它和原子核由強相互作用力聚合在一起不同,是由引力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它依然是一個天體。

也不要想把中子星物質單獨拿出來:簡併壓會迅速的將原子核撐開,自由中子也會迅速衰變,在大爆炸中,這些中子星物質就會恢復成正常的原子。

相關焦點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太空生物學·黃媂有一種特殊的緻密天體叫做「中子星」,起源於大質量恆星核坍縮的過程,從恆星內部的核反應逐漸生成不同元素構成的核,直到鐵核的形成,再到鐵核的坍縮形成元初的「中子星」以及伴隨著的「超新星爆發」。因此「中子星」實際上是由超新星爆發直接導致的,在爆發的過程裡面,恆星的包層被炸碎了,瀰漫到星際空間裡面,而由鐵核坍縮變成元初的「中子星」形成了一個非常緻密的天體。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構成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我們在判斷一種元素區別於另外一種元素的最根本特徵,就是原子核中質子數量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代表兩種元素屬於同類,質子數增加以後原子序數就會發生相應改變,形成新的元素。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共同組成,除了氫的同位素氕沒有中子以外,其它元素都含有中子,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相同時,不同數量的中子是區分該種元素不同同位素的根本特徵。
  • 中子星為什麼會叫做「中子」星呢?
    中子星的構成    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如果質量超過此極限,它就會進一步坍縮成中子星。此時,原子中的核外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並釋放出中微子。此時能抵抗中子星引力的就只有中子的簡併壓力。1936年,奧本海默通過計算中子簡併壓力與引力的平衡,得到中子星的臨界質量為0.75倍的太陽,超過這個質量它就會變成黑洞,或者成為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緻密星體,這也就是「奧本海默極限」。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有人問:既然中子星是由不帶電的中子組成,為啥還有極強的磁場?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麼來的?有資格形成這種天體的恆星質量必須大於太陽的8倍,小於太陽質量的30~40倍。中子星壓強達到10^28個地球海平面大氣壓,也就是比地球海平面高出1萬億億億倍,比地球中心壓力約300萬海平面大氣壓高出30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3000億大氣壓高出3億億倍。由於中子星這種極端特點,它除了害怕黑洞,任何天體靠近它都會被它吃掉,就更別說人造天體了,因此人類想要近距離觀測中子星是不可能的。
  • 中子星合併,是形成中子星還是坍塌成黑洞,我們能識別出來嗎?
    自那時以來,探測器已全部升級,截至1月初,僅僅250天的觀測時間中,就又發生了大約43次其他事件,這表明了LIGO和Virgo探測器變得越來越靈敏:對更寬泛的質量範圍和更遠的距離事件。第一次中子星與中子星合併具有許多令人著迷的特性,但有一點最為突出,那就是它離我們非常近:只有1.3億光年,接近LIGO探測器在升級前所能看到的極限。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夠通過超新星爆發而成為一顆中子星,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最終會形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由於質量不足,所以核聚變不會推進到鐵元素,通常到達氧就會終止,所以它最終只能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質量太大的恆星,比如原始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異常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為一個黑洞。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夠通過超新星爆發而成為一顆中子星,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最終會形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由於質量不足,所以核聚變不會推進到鐵元素,通常到達氧就會終止,所以它最終只能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質量太大的恆星,比如原始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異常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為一個黑洞。
  • 中子星的密度每立方釐米上億噸,它是怎麼形成的?它已修煉成精
    中子星是恆星發展的一個終極歸宿,但恆星是怎麼發展到中子星的,中子星的密度又為什麼那麼大,似乎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楚,接下來簡單說說這個過程。此時的超新星爆發會將恆星外殼徹底炸散,形成瀰漫星際空間的星雲,而此時在主序星以及紅巨星和超新星爆發過程製造的元素都將夾帶在這片星雲中。二、中子星時代質量尚不足以坍縮到黑洞的內核將坍縮為中子星,這個坍縮過程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超新星爆發我們就不說了,直接說這個原子怎麼就變成了中子呢?
  • 物理科學:中子星可以解決地球上的中子謎題?
    自由中子在大約900秒內衰變但是在核中束縛,它們是穩定的,並且構成了可見宇宙質量的一半以上「。在原子核中,強力提供了克服自由中子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結合,形成了具有102個中子級的原子核。中子星,包含大約1057中子,形式,當超新星的引力坍縮被強相互作用停止。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黑洞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很恐怖的天體,雖然黑洞的體積很小,它的直徑只有幾千米,但是引力非常大,它可以吸走靠近它的一切天體。甚至連光都不能逃脫,它漆黑無比,就連周圍的光芒也被掩蓋。我們完全不能去看清黑洞,更不了解黑洞上的任何情況。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而氫原子的內部結構則是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構成,質子和電子由電磁力維繫在一起,但又有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電子簡併壓阻止電子落入質子之上,使得氫原子能夠長期穩定存在。氫原子變為中子這個變化過程對應著的就是中子星形成的過程,這需要高溫高壓,中子星是1.44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未期的產物,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推它將是無敵的
    如果一個物體具有傳染性,能將解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轉化為自己的同類,它將是可怕且無敵的。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就有這樣的物質,它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被稱為奇異物質。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
  • 一塊中子星方糖等於一座珠穆朗瑪峰!中子星到底多重?
    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中子星的直徑在19-27公裡之間。考慮到中子恆星的距離和特性,這樣的數據實際上是相當精確的,但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將其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幸運的是,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 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比地球自轉快1億倍,早已修煉「成精」
    1932年,當「中子」被科學家首次發現之後,有天文學家大膽假設,認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種全部由「中子」組成的星體,這也是「中子星」第一次被人們所知曉,但是卻並沒有與人類正式見面。此後,很多天文學家都致力於研究和尋找中子星,一直到1934年,一位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是由恆星演變而成的,它認為在超新星爆炸之後,一些恆星會變為中子星,同時會產生宇宙線。通過以太陽作為數據參照,終於在1939年的時候,可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質量被確定了出來,當一顆進入是生命末期的恆星質量是太陽10倍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
  • 中子星是完美球體嗎?是什麼影響它的形狀?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引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的少數天體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中子星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
  • 中子星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這種極端密度物質怎麼來的?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簡單點說,壓縮,使勁壓,壓縮到極致,就是中子星物質了。
  • 中子星1立方釐米密度達10億噸,這種極端超重物質怎麼來的?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有研究認為,太陽死亡形成的白矮星密度可能達到1.41×1011 kg/m3。當白矮星質量超過現在太陽質量的1.44倍時,電子簡併壓就無法支撐更巨大的萬有引力壓力了,就會繼續坍縮,物質再也沒有了原有的任何性質,再也不是我們認知的任何元素了。但幾乎整個星球都成為中子後,激發了比電子簡併壓更強大的中子簡併壓,就阻止了星球體積的進一步縮小,這就是中子星。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
    由兩顆中子星撞擊而成的黑洞GW170817概念圖。圖片:NASA/CXC/M.Weiss博科園-科學科普:LIGO的數據顯示,由中子星合併而成的天體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7倍。因此,研究人員說:它要麼是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低的黑洞,要麼是質量最大的中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