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的密度每立方釐米上億噸,它是怎麼形成的?它已修煉成精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中子星是恆星發展的一個終極歸宿,但恆星是怎麼發展到中子星的,中子星的密度又為什麼那麼大,似乎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楚,接下來簡單說說這個過程。

一、恆星誕生與發展

關於恆星的誕生,18世紀的伊曼紐·斯威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提出了星雲誕生模型,這是被廣泛接受的很行誕生模型。但不管如何,恆星誕生了,我們從未來能發生超新星爆發並誕生中子星的恆星發展開始說起。

1、恆星的靜力平衡時代

這是一顆恆星最好的時光,大致可以將這個時期稱為主序星時代,在主序星內核,正在發生在質子鏈反應,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是所有恆星發展的最初起點。

質子鏈的第一步,同位素氕聚變成同位素氘,這是質子鏈反應的第一步。

1H+1H→2D+e(+)+v,ΔE=1.442MeV,Q(v)=0.265MeV;

這是兩個質子之間的聚變反應,理論上來看質子可以通過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克服庫倫勢壘實現聚變,但1920年大神愛丁頓經過計算得出,以太陽的質量並不能達到如此高的溫度,但太陽已經開始了燃燒,似乎質子鏈反應第一步就走不下去了?

微觀粒子穿過一個位勢壘。粒子能量在穿越前後維持不變,但量子幅會降低。

幸虧後期量子力學的發展給了物理學家一個正確的解釋,質子可以通過波函數隧道,穿過庫倫勢壘的斥力障礙在低於理論計算條件下達到聚變反應。但即使如此這概率仍然很低,這也是太陽壽命那麼長的重要原因,因為它自身正在積攢燃料。

再往後事情就簡單了,氘和氕聚變成氦三,然後氦三再聚變成氦四,或者有碳氮氧循環產生,當然在主序星階段這尚未發展到這個階段。在此時,恆星內核的聚變產生的熱壓力和引力勢能是平衡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靜力平衡時代。這也是一顆恆星最最穩定的階段,因為「內心比較平和」,即使有點小脾氣「日餌爆發」也不至於毀滅恆星系!

2、狂暴的紅巨星時代

恆星內核氫逐漸消耗,內核的氦元素累積,內核會逐漸坍縮,但7-10倍以上質量的恆星在內核坍縮至簡併態物質前就會開始氦元素聚變。

23He → 4He +21H (12.9 MeV)

41H → 4He + 2e+ + 2γ + 2νe (26.7 MeV)

因為大質量恆星的內核溫度更高,在氦元素聚變堆積後無需達到類日恆星的電子簡併態即可燃燒,反應過程如上,各位有沒有發現,氦元素的反應更劇烈,而且速度也更快,劇烈的內核能量釋放將會產生超高熱壓力,會導致恆星直徑極度膨脹,比如只有太陽質量7-10倍的盾牌座UY,直徑是太陽的1700,體積是太陽的45億倍。

這就是恆星的靜力平衡失控時代,熱壓力戰勝了引力勢能,恆星的未來岌岌可危。

3、超新星時代

超新星爆發前夕的恆星內核溫仍然按部就班的進行核聚變,只是生產元素的速度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短,內核的溫度也越來越高。

質量為太陽20倍的恆星,內核各種元素消耗的時間,內核元素的終點在鐵元素,當然並不是說只會有鐵,比如還有其他少量的鈷、鎳、銅、鋅元素,但絕大多數都是鐵,此時恆星的超新星爆發瞬間就會發生。

因為鐵核不再產生能量,再無熱壓力對抗引力勢能,恆星外殼將向內坍縮,速度可以達到7萬千米/秒,這個速度大約是光速的23%,核心密度與溫度迅速增加。核心剛開始坍縮時會光致蛻變和電子捕獲的β衰變,這是超新星爆發時觀測到中微子流的重要原因。

坍縮成中子星的恆星內核並未徹底簡併態化,這個坍縮會導致中心元素迅速聚變而失控,此時時空核聚變的激波會與坍縮的物質撞擊,接近光速一半的相對速度下將製造出一個宇宙中僅次於中子星相撞的極致環境,在此區域的物質會經歷失控聚變的過程。此時的超新星爆發會將恆星外殼徹底炸散,形成瀰漫星際空間的星雲,而此時在主序星以及紅巨星和超新星爆發過程製造的元素都將夾帶在這片星雲中。

二、中子星時代

質量尚不足以坍縮到黑洞的內核將坍縮為中子星,這個坍縮過程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超新星爆發我們就不說了,直接說這個原子怎麼就變成了中子呢?

我們必要來來了解下原子內部的結構,其實中心原子核之佔了一點點空間,這從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證明,其他空蕩蕩的空間都是電子云的位置,電子在相應能級上隨機出現與消失,它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測定,這就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由來,因此當恆星內核開始坍縮時,首先就會將電子從外層壓縮想中心原子核靠近,但不確定性原理不會讓電子佔據同一個量子位,此時被壓縮到極限卻仍然在原子核外部的物質叫做電子簡併態。

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內核引力勢能可以突破電子簡併態,將電子直接壓入質子中和成中子,當然只要有足夠強的壓力,也可以壓垮夸克達到夸克簡併態,不過這類可是傳說中的夸克星,尚未實際觀測到,現在通行的理論認為突破了中子星的極限就成黑洞啦!

三、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從構成原理來說,它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當然中子的質量會比質子要那麼一點點,所以它也會比原子核密度高那麼一丟丟,不過也是個可以忽略的差異,但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網上資料中的中子星的密度差異那麼大?

中子星的密度:8×10^13克至2×10^15克,差距比較大

外殼中的離子和電子是啥意思?電子我們就不管了,關鍵是離子,因為離子就是游離電子的原子核,在這個位置還有離子狀態的物質存在,它們的密度遠比不上中子簡併態物質密度,而內核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則要比中子密度要更高一些(事實上組成中子的輕夸克的質量很輕,膠子的存在才讓中子有那麼高質量),所以不同大小的中子星密度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不過無論哪種恆星,到達了中子星層次,算是完美極致了,因為再往前走就是宇宙的黑暗力量黑洞了!

假如一顆中子星從太陽系內行星軌道經過的話,地球就完蛋啦,因為中子星至少也是太陽1-2倍左右的質量,太陽系內出現兩個太陽的質量,這還得了!有一部《撤離地球》的偽紀錄片挺不錯的,說的就是中子星闖入太陽系,人類緊急撤離的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十億噸,為何存在這麼高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高達10億噸,中子星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屬於恆星演化的產物之一。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核聚變反應減弱導致自身引力佔據主導作用,使得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塌縮,從而形成超新星,並留下一個核心部分,如果核心部分的質量在1.44~3倍太陽質量之間,就有可能形成中子星。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在所有已知的天體中,中子星的密度是僅次於黑洞的,假如把地球壓縮成中子星的平均密度,地球的半徑就會從現有的6371公裡縮短為大約11米。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中子星密度每立方釐米1~20億噸是怎麼來的通俗演繹
    中子星的密度是很多人糾結的一個問題,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乃至20億噸重?不可思議。於是引來許多的質疑者。其實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個重量的來源就不那麼驚訝了。我們按照50萬倍地球質量計算,中子星物質的平均密度達到地球物質密度約130萬億倍。地球密度平均為5.5克/立方釐米,5.5x130萬億=715萬億克=7.15億噸。這是一個10公裡半徑的中子星密度,而且是按照剛過臨界點較小質量中子星計算的。有些中子星半徑還更小,質量更大,密度達到20億噸就完全可能了。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當壓力足夠大,物質被擠壓的非常厲害,密度也會變得超級的高,遠超你的想像。  在宇宙中有一類密度極大的星體——中子星,它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而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又被稱作脈衝星。中子星的質量一般介於1.5~3倍太陽質量之間,半徑則在10~20千米之間,表面溫度大約為1000萬℃。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它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
  • 網友問:脈衝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0億噸,這是真的嗎?
    一湯勺(脈衝星)中子星物質,就比整個珠穆朗瑪峰還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典型的中子星物質,那麼地球直徑也就50米左右。脈衝星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因為中子星一般自轉都很快,且磁場方向和自轉軸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中子星每自轉一圈,磁場就會畫一個圓;當中子星的磁場脈衝掃過地球時,就被稱為脈衝星。
  • 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的中子星物質,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或者是人工合成了119號元素,至於還有沒有未知的元素沒被發現,這是有很大可能的,而對於像中子星上的物質,它的密度為何如此之大,這要詳說一下中子星的誕生過程。先拿我們的太陽來舉例,像咱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在經歷了紅巨星階段時會損失30%-40%的自身質量,所以它的歸宿只能是白矮星,一般來講,對於一些低質量恆星(通常為7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它們的演化末期產物都是白矮星。白矮星上的物質是緻密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0.1噸~10噸。白矮星上的物質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由碳、氧組成。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大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釐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 1cm3中子星重10億噸,它到底用什麼造的?為何密度那麼大?
    眾所周知,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一個階段,但是令人十分驚奇的是,中子星的密度卻大得驚人,但是恆星自身的密度卻並不是很大,譬如碳的密度才會1.408乘以10的3次方千克每立方米,那麼由恆星演化來的中子星究竟是什麼原因才會有如此大的密度呢?
  •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呢?當大質量恆星,一般是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在演化末期經由超新星爆發,大量的物質會被拋出去,然後會剩下一個內核,當內核的質量介於1.44-3倍太陽質量之間,那麼就可以形成中子星。
  • 如果有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認為你是要假設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吧,這裡試著解答一下。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那麼這顆緻密的白矮星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雖然在地球上找不到如白矮星一般緻密的物質,但是在宇宙之中,比白矮星更加緻密的物質卻廣泛存在著,而其中密度最高的就要數中子星了。
  • 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存在極限嗎?中子星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現有理論之下,密度是沒有極限的。密度公式為ρ=m/v,表示單位體積內包含的物質質量;比如在標況下,空氣密度為0.001293克/立方釐米,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釐米,鐵的密度為7.9克/立方釐米。金屬鋨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金屬鋨 ,密度高達22.6克/立方釐米。
  • 神奇的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十億噸!釋放能量輻射是太陽幾百萬倍
    同樣也是在這個時代,愛因斯坦與普朗克等科學家建立了現代物理學量子力學的基礎,對後世的科學家們在研究物理學以及天文學上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產生了天文學歷史上的「四大發現」,在這其中就有中子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