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2020-12-05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什麼是元素?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通過持續的研究,對組成世界物質最基本單元原子種類進行分類的集合,人們根據原子序數的多少以及它們之間的化學性質的差異,將質子數不同的原子進行排列。而不同的元素,在原子序數增加的同時,其化學性質會呈現周期性的變化規律,於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出現了橫行和豎行的區分,其中橫行代表元素的周期,在相同的周期中,元素的金屬性從左到右是呈現逐漸遞減趨勢的,而非金屬性從左到右則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豎行代表的是元素的族類,在相同的族類中,元素的金屬性從上到下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而非金屬性從上到下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

我們在判斷一種元素區別於另外一種元素的最根本特徵,就是原子核中質子數量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代表兩種元素屬於同類,質子數增加以後原子序數就會發生相應改變,形成新的元素。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共同組成,除了氫的同位素氕沒有中子以外,其它元素都含有中子,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相同時,不同數量的中子是區分該種元素不同同位素的根本特徵。

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恆星在主序期內,能夠確保內部核聚變穩定運行以及外表形態保持穩定的因素,主要取決於因內部核聚變產生向外的輻射壓與恆星組成物質向內的引力作用相平衡。當核心區溫度升高,核聚變程度加劇,輻射壓就會增加大,推動恆星組成物質向外膨脹,而在膨脹過程中,核心區溫度就會相應降低,核聚變程度減弱,輻射壓逐漸變低,最後兩種力也趨於平衡。如果向內的重力作用大於輻射壓,則恆星外殼物質就會發生向內坍縮,體積縮小,在此過程中,會推動核心區溫度和壓力的升高,從而又逐漸恢復甚至提升核心區的核聚變水平,推動輻射壓的提升,最後兩種力也趨於平衡。恆星就是在這兩種力的反覆較量之下,完成其主序期的核聚變反應,向外源源不斷地釋放能量。

在恆星完成主序期的使命之後,由於參與核聚變的物質急劇減少直至消失,那麼向內的重力就會始終處於上峰,即使坍縮作用也無法使核心區的溫度達到之前核聚變形成物質再發生新的聚變條件,這個時候坍縮就會持續進行下去。如果這個時期殘餘的恆星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4倍,那麼坍縮之後其重力對原子核外的電子壓縮作用,只能使其壓縮到靠近原子核的地步,電子簡併壓的存在使得其密度只能增加到一定程度,最終形成白矮星。白矮星的核心,依靠電子之間的斥力來對抗重力的作用,其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左右。

而如果恆星殘餘質量大於1.4倍(小於3.2倍),那麼壓縮作用將會突破電子簡併壓的束縛,使原子核外的電子被壓進原子核之內,與原子核中的質子結合為中子。在此過程中,會在劇烈的坍縮作用下,外殼物質猛烈地與核心發生碰撞,形成超強的反彈激波,從而帶動恆星大部分組成物質向外崩散,形成壯觀的超新星爆發現象,之後剩餘的核心區物質形成密度非常大的中子星,其密度要比白矮星大得多,達到每立方釐米上億噸。

中子星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觀測分析,中子星的典型半徑值為10-20公裡,其結構可能分為三層,即外殼層、中間層和內核。其中外殼層的密度最低,但其密度也在每立方釐米1億噸左右,這裡主要是由各種原子核組成的點陣結構以及以簡併形式存在的自由電子氣體。而其中間層主要由中子構成,呈現超流狀態。而內核區到底由什麼所組成,科學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主要有三種猜測,一是由重子和費米子等超子所構成的超子流體;二是在高壓之下以固態形式展現的中子核心區;三是以強核力結合在一起的π介子凝聚態。

通過剛才對物質組成元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判斷物質構成的元素類別,是依據其原子中的質子數量進行類比得出的,而在中子星內部,由於巨大的壓力作用,其原子核外電子都被巨大的壓力壓進原子核內部,並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因為組成中子星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中子,質子在內部已經不能單獨存在,因此就失去了判斷元素存在的依據,所以中子星內部根本不是由任何元素所構成,而只是由中子所組成。

相關焦點

  • 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億噸,是否意味著還存在未知的元素?
    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釐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創造這種物質。
  • 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億噸,是否意味著還存在未知的元素?
    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釐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創造這種物質。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上一立方釐米的物質,質量高達1億噸以上,甚至10億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在宇宙中,密度比中子星更次一點的天體叫做白矮星。在常溫常壓下,水的密度為1克每立方釐米,而中子星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0萬億倍。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裡,如果將地球壓成中子星,那麼地球的半徑將變為22米。像太陽這麼大的天體,壓縮到這種密度,半徑也只有10公裡左右。
  • 中子星密度每立方釐米1~20億噸是怎麼來的通俗演繹
    中子星的密度是很多人糾結的一個問題,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乃至20億噸重?不可思議。於是引來許多的質疑者。其實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個重量的來源就不那麼驚訝了。是1.9891x10^30千克。地球質量為5.965x10^24千克,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多倍。這樣我們稍有點數學基礎的簡單一算,不就知道了中子星的密度了嗎。中子星的質量達到1.44~3.00x1.9891x10^30千克,如按半徑10公裡計算,只是地球半徑的1/637,體積約地球的2.6億分之一,質量卻是地球的48~99萬倍。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一直有許多人對中子星物質奇高的密度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不相信,二是認為由什麼特殊元素組成,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
  • 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的中子星物質,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或者是人工合成了119號元素,至於還有沒有未知的元素沒被發現,這是有很大可能的,而對於像中子星上的物質,它的密度為何如此之大,這要詳說一下中子星的誕生過程。白矮星上的物質是緻密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0.1噸~10噸。白矮星上的物質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由碳、氧組成。白矮星之所以如此緻密是因為引力坍縮的緣故,導致了原子與原子之間排列得極為緊密不留空隙,甚至原子都被「擠破」了,之所以沒有繼續擠壓下去,是因為有泡利不相容原理提供的電子簡併壓力在殊死抵抗引力坍縮。
  • 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存在極限嗎?中子星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現有理論之下,密度是沒有極限的。密度公式為ρ=m/v,表示單位體積內包含的物質質量;比如在標況下,空氣密度為0.001293克/立方釐米,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釐米,鐵的密度為7.9克/立方釐米。一立方釐米大約就是一個骰子大小,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下面幾個:地球核心密度高達15克/立方釐米,是水密度的15倍,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由於巨大的壓力,使得鐵鎳原子之間的間隙縮小。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中子星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這種極端密度物質怎麼來的?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簡單點說,壓縮,使勁壓,壓縮到極致,就是中子星物質了。
  • 中子星1立方釐米密度達10億噸,這種極端超重物質怎麼來的?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中子星的壓強可以達到10^28個大氣壓,也就是1萬億億億個大氣壓,比地心壓力大33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壓力大3.3億億倍。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子星就是依靠量子簡併壓支撐著自己不被壓垮。
  • 網友問:脈衝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0億噸,這是真的嗎?
    脈衝星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因為中子星一般自轉都很快,且磁場方向和自轉軸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中子星每自轉一圈,磁場就會畫一個圓;當中子星的磁場脈衝掃過地球時,就被稱為脈衝星。我們知道,普通物質由分子或者原子組成,比如水分子,氫氣分子、鐵原子、碳原子等等;無論固態、液態還是氣態,分子之間都是存在距離的,這個距離會造成物質的熱脹冷縮。
  •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十億噸,為何存在這麼高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高達10億噸,中子星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屬於恆星演化的產物之一。宇宙中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強力和弱力的作用範圍很小,電磁力存在引力和排斥力,能相互抵消,唯有引力可以無限疊加,而且引力的作用範圍無限遠。
  • 物質的密度能達到什麼程度?
    物質密度的極致是什麼?元素周期表的最後一個,「鋨」的密度是地球物質中最大的,每立方釐米22.59克。如果說鋨的密度就是物質密度最大的一個,那就大錯特錯了。白矮星的內部主要是由碳元素構成,然而它的密度卻非常大,一立方釐米能有一萬噸。這是地球上的我們很難理解的,碳的密度能有這麼誇張嗎?
  • 中子星密度達百萬億噸,這是什么元素?是否表示宇宙還有未知元素
    元素的種類是由什麼決定的?我們經常聽到的是幾號元素,其實這個元素的區分標準就隱藏在這個幾號這個數字中!我們知道,某種元素就是某種元素的原子組成的,而決定原子種類的就是處在原子中間的原子核,那麼原子核是什麼組成的呢?
  • 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它全部都是由中子構成的?
    當恆星燃燒完它核心的核聚變材料後(聚變到鐵),由於沒有了熱量抵禦恆星的重力,恆星發生了極速的收縮(重力坍縮),這些恆星物質會在核心處碰撞在一起,發生鐵及以後的核聚變反應,並發出超過一個星系的亮度,這就是超新星爆發。爆發會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在這期間會合成大量的鐵以後的元素,並被爆發的力量拋灑入太空之中,做為下一代星系形成的材料。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情況?
    中子星是一類威力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它們是大質量恆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之後形成的,它的前身也和其它大多數恆星一樣,依靠著內部的核聚變源源不斷地向四周釋放光和熱,在此過程中積累由氫到鐵眾多元素。由於其巨大的引力,凡是靠近它的天體,都會被撕裂或者引爆,而如果我們從中子星上挖1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