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這種極端密度物質怎麼來的?

2020-12-04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

簡單點說,壓縮,使勁壓,壓縮到極致,就是中子星物質了。

理論上這個壓力要把原子壓碎,電子壓進原子核裡,與質子正負抵消變成了中子,加上原來原子核裡本來的中子,整個星球都變成了一堆中子,這就是中子星了。

把一個地球這麼大的東西,壓到只有幾公分大,就基本成為中子星密度了;如果再壓,壓到只有9毫米直徑的一個球,任何物質就無法形成物質了,無限墜落到中心奇點上,就成為黑洞了。

在人世間,是無法製造出這麼大的壓力的,只有巨大恆星爆炸,核心物質被極端壓力壓縮,才能夠成為中子星。

中子星的最小質量是太陽的1.44倍,這個叫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一位叫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的美籍印度裔天文學家計算出來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臨界點。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在太陽的1.44倍到3.2倍之間,其半徑只有10公裡左右。

我們隨便算一下,就知道這個密度有多大了。

太陽質量為1.9891x10^30kg,半徑約69.6萬公裡,把它壓縮到一個幾公裡半徑的球,想想這個密度?

我們現在來計算一個半徑10公裡,質量為太陽2倍中子星的密度。

球體積計算公式:V=(4/3)πr^3

10公裡半徑中子星體積(cm)=(4/3)3.14159x(10^18)=4.19x10^18cm

密度=2x(1.9891x10^30)/(4.19x10^18)≈9.49億噸/cm

多大的恆星才能夠形成中子星呢?

科學研究認為,質量大於8倍到30~40倍左右的恆星,在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100億度以上的高溫和巨大的壓力,會把恆星大多數物質拋散到太空中,只能夠留下一個約1.44倍以上到3倍太陽質量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上的壓力有多大呢?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地心壓力最大,約300多萬個大氣壓;太陽中心壓力約3000億個大氣壓。但這些壓力在中子星上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子星的壓強可以達到10^28個大氣壓,也就是1萬億億億個大氣壓,比地心壓力大33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壓力大3.3億億倍。

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子星就是依靠量子簡併壓支撐著自己不被壓垮。

何謂量子簡併壓?這個理論是基於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認為,在粒子世界,比如電子、中子、質子等費米子,它們都有一種孤僻的特性,不願意和自己相同的粒子擠在一起,中間就產生了一種相互排斥的壓力。

當物質處於一般的壓強下,物質依靠原子之間電磁力支撐保持著形狀。

原子核佔據了原子質量的99.96以上,體積卻只佔有萬億分之一。因此電子殼充斥著一個巨大的空間,我們常見的物質實際上是一個稀鬆的狀態。

當壓力到了一定程度後,原子間的電磁力就無法頂住萬有引力擠壓,原子就無法保持這種「悠閒」的狀態了,原子的電子殼層被壓碎,形成自由電子在晶格中穿行。

原子核還能保持原來的形狀,但就不是「悠閒」的坐鎮中心了,而是漂浮在電子海洋中。

這些電子被擠壓在一個較低軌道,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容許兩個電子處在同一狀態,相互靠近的電子就產生了排斥力,這樣就抵抗住引力壓力,使星球的體積不再縮小。

這種依靠電子簡併壓抵禦萬有引力壓的星球就是白矮星。

一般認為,白矮星是太陽0.8倍~8倍之間的恆星死亡後的歸宿,其剩餘質量在太陽0.5倍以上~1.44倍以下,半徑約與地球差不多。

有研究認為,太陽死亡形成的白矮星密度可能達到1.41×1011 kg/m3。

當白矮星質量超過現在太陽質量的1.44倍時,電子簡併壓就無法支撐更巨大的萬有引力壓力了,就會繼續坍縮,物質再也沒有了原有的任何性質,再也不是我們認知的任何元素了。

但幾乎整個星球都成為中子後,激發了比電子簡併壓更強大的中子簡併壓,就阻止了星球體積的進一步縮小,這就是中子星。

當然,整個中子星並非「中子一塊」,也是分層次的。

中子星表面是一層等離子體,然後是固體外殼,主要由Fe原子核晶格點陣和簡併自由電子氣構成,密度約10^6g/cm^-3;然後密度逐漸增加,漸漸出現自由中子,1公裡後到達內殼,密度增加到2x10^14g/cm^-3時,原子核完全分離消失,整個物態呈現出一種夾雜著少量電子和質子的中子流體。

當中子星通過吸積,超過了奧本海默極限,也就是約3.2個太陽質量,中子簡併壓也垮臺了,無限坍縮形成,最終形成黑洞。

在白矮星變成中子星,中子星變成黑洞這個過程中,不一定會平穩過渡。

在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臨界點上,一般都會發生轟轟烈烈的事件。

由於達到了一個臨界點,抵禦能力突然垮塌,形成劇烈坍縮,突增極高的溫度壓力導致星體的熱核失控,就會發生爆轟,這就是所謂的la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後有可能整個星球全部炸碎為齏粉,物質拋灑回歸太空;也可能殘留質量形成新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主要看爆發成因和殘留質量有多少。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中子星1立方釐米密度達10億噸,這種極端超重物質怎麼來的?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把一個地球這麼大的東西,壓到只有幾公分大,就基本成為中子星密度了;如果再壓,壓到只有9毫米直徑的一個球,任何物質就無法形成物質了,無限墜落到中心奇點上,就成為黑洞了。在人世間,是無法製造出這麼大的壓力的,只有巨大恆星爆炸,核心物質被極端壓力壓縮,才能夠成為中子星。
  • 中子星密度每立方釐米1~20億噸是怎麼來的通俗演繹
    中子星的密度是很多人糾結的一個問題,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乃至20億噸重?不可思議。於是引來許多的質疑者。其實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個重量的來源就不那麼驚訝了。是1.9891x10^30千克。地球質量為5.965x10^24千克,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多倍。這樣我們稍有點數學基礎的簡單一算,不就知道了中子星的密度了嗎。中子星的質量達到1.44~3.00x1.9891x10^30千克,如按半徑10公裡計算,只是地球半徑的1/637,體積約地球的2.6億分之一,質量卻是地球的48~99萬倍。
  • 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存在極限嗎?中子星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現有理論之下,密度是沒有極限的。密度公式為ρ=m/v,表示單位體積內包含的物質質量;比如在標況下,空氣密度為0.001293克/立方釐米,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釐米,鐵的密度為7.9克/立方釐米。一立方釐米大約就是一個骰子大小,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下面幾個:地球核心密度高達15克/立方釐米,是水密度的15倍,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由於巨大的壓力,使得鐵鎳原子之間的間隙縮小。
  • 宇宙最可怕的天體,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宇宙最可怕的天體,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東西、最重的物質是什麼呢,有人會毫不猶豫回答肯定是黑洞,其實不然,除了黑洞這個存在,其實是中子星,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它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它的極端以至於扭曲了宇宙的規則,可以破壞並感染它所接觸到的一切。那它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可以告訴你一個概念,它的一立方釐米可以重達十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當壓力足夠大,物質被擠壓的非常厲害,密度也會變得超級的高,遠超你的想像。  在宇宙中有一類密度極大的星體——中子星,它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而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又被稱作脈衝星。中子星的質量一般介於1.5~3倍太陽質量之間,半徑則在10~20千米之間,表面溫度大約為1000萬℃。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一直有許多人對中子星物質奇高的密度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不相信,二是認為由什麼特殊元素組成,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
  • 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億噸,是否意味著還存在未知的元素?
    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釐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創造這種物質。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網友問:脈衝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0億噸,這是真的嗎?
    一湯勺(脈衝星)中子星物質,就比整個珠穆朗瑪峰還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典型的中子星物質,那麼地球直徑也就50米左右。脈衝星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因為中子星一般自轉都很快,且磁場方向和自轉軸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中子星每自轉一圈,磁場就會畫一個圓;當中子星的磁場脈衝掃過地球時,就被稱為脈衝星。
  • 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億噸,是否意味著還存在未知的元素?
    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釐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創造這種物質。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脈衝星直徑大多在10千米左右,自轉速度極快,旋轉一圈僅耗時幾毫秒,而地球自轉一周則需要24小時。因為快速的旋轉,脈衝星擁有超強的磁場,平均磁場強度至少為幾千萬特斯拉。強大的磁場將脈衝星的輻射也封閉了起來,只能從兩個磁極發射出去。脈衝星的電磁脈衝就是這麼產生的。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 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的中子星物質,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或者是人工合成了119號元素,至於還有沒有未知的元素沒被發現,這是有很大可能的,而對於像中子星上的物質,它的密度為何如此之大,這要詳說一下中子星的誕生過程。先拿我們的太陽來舉例,像咱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在經歷了紅巨星階段時會損失30%-40%的自身質量,所以它的歸宿只能是白矮星,一般來講,對於一些低質量恆星(通常為7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它們的演化末期產物都是白矮星。白矮星上的物質是緻密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0.1噸~10噸。白矮星上的物質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由碳、氧組成。
  • 1立方釐米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物質拿到地球上,都會發生什麼
    一立方釐米的體積很小,在地球上無論是怎樣的物質,我們都能將它放在巴掌裡,一立方釐米的水得有一克,一立方釐米的鐵約為7.9克,一立方釐米的黃金,也只有19.3克,即便是密度最高的鋨元素,一立方釐米也只有22.6克。
  •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十億噸,為何存在這麼高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高達10億噸,中子星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屬於恆星演化的產物之一。一個氫原子的直徑,大約是10^-10米數量級,氫原子核的直徑大約是10^-15米數量級,說明在原子內部,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受量子力學的限制,原子核內部的空間很難被壓縮,但是一些極端情況下例外。
  • 一立方釐米物質將達4萬億億噸,那麼整個宇宙變成黑洞呢?
    通常天體內部的物質密度要比外面的物質密度大一些,比如中子星,中子星表面的物質密度大概是每立方釐米一億噸,然而在中子星的內部,密度可能達到了每立方釐米一百億噸,所以黑洞很可能也是不一樣的,很多科學家認為黑洞內部有一個奇點,那個起點才是黑洞中物質和能量的聚集之地,會佔有整個黑洞質量的絕大部分,所以在黑洞的視界內部,其密度是不可能平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