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可怕的天體,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2020-11-23 騰訊網

宇宙最可怕的天體,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東西、最重的物質是什麼呢,有人會毫不猶豫回答肯定是黑洞,其實不然,除了黑洞這個存在,其實是中子星,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它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它的極端以至於扭曲了宇宙的規則,可以破壞並感染它所接觸到的一切。那它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可以告訴你一個概念,它的一立方釐米可以重達十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首先,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什麼是中子星,這個奇怪的天體為什麼我們說它會打破宇宙的規則。中子星是超新星中一顆非常大的恆星爆炸之後留下的。中子和電子以及梔子是組成原子的三種基本粒子。我們都知道物質由原子構成,而原子當中又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特質,如果讓裡面的質子和電子撞在一起,就會形成中子。

就會出現大膽的設想:如果說想辦法讓原子裡所有的質子和電子結合到一塊,形成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物質,那麼原子裡的空隙是不是就會填滿物質的密度,不就會大了很多嗎?其實,原子裡面的一切如果突然充滿了粒子,這些粒子卻真的不想彼此靠近但別無選擇,他們拼命的向後推,以抵抗地心引力和坍塌。

如果重力獲勝就會變成一個黑洞,但如果它們贏了,就會變成中子星,真實的中子星就像一個城市大小的巨大原子核,控制著我們太陽的質量。

而中子星的內部環境十分極端,實際他們在大爆炸之後就會與宇宙很相似,中子星核就像化石一樣,可以讓我們及時追溯到一切的開始。如果在中子星核中,質子和中子堆積溶解,就會融化成一種夸克物質,用這個做成的星體就叫夸克星,那我們就討論到最危險的物質了。

如果夸克星的內部壓力足夠大,就會變成奇怪的夸克,它就會具有奇異性質,而且會更重更強大,完全緻密穩定且不可毀滅,如此穩定以至於它存在中子星之外,那會不會具有傳染性?

它所接觸的所有物質都可能被它的穩定性所深深打動,以至於它變成更加奇怪的物質。該中心的設想一提出,就引起了許多天文愛好家的注意,大家紛紛都去尋找,可是找來找去杳無蹤影,不過俗話說得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英國天文學家沐尹什對中子星的發現就是這樣的,他利用自製的天文射電望遠鏡對著太陽附近空間,接受來自星球信號,並且記錄在紙袋上,每天記錄的紙袋有30米長,然後有女性研究生喬斯林貝爾對其進行分析處理。

於是他們發現了脈衝星,脈衝星的發現引起了天文學界的轟動,幾乎所有世界上大型射電望遠鏡都一起指向了這個奇怪的天體,為什麼大家如此重視脈衝星呢,原來它們就是尋找了幾十年的中子星,是目前人類所知道的宇宙間密度最大的物質。

我們知道,當恆星走完一生之後,一些質量比較小的星就會變成白矮星,那大質量和超大質量的恆星會發行超會發生超新星爆炸,最後形成中子星。等待太陽的未來,可能我們就無法看到那一步了。

相關焦點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巨大質量的恆星,當它們內部的核燃料消耗完之後,就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坍塌,並常常會發生威力無比巨大的超新星爆發,在一切結束之後,如果其殘留核心的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又小於3.2個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那麼它就成了中子星。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巨大質量的恆星,當它們內部的核燃料消耗完之後,就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坍塌,並常常會發生威力無比巨大的超新星爆發,在一切結束之後,如果其殘留核心的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又小於3.2個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那麼它就成了中子星。
  • 如果地球變成黑洞,一立方釐米物質將達4萬億億噸,那麼整個宇宙變成...
    首先必須說一句,黑洞是不具有平均密度的,因為黑洞裡面的物質或者說能量的分布是不可能平均的,就好像我們的地球,它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其密度當然不能和水和地表相比,然而地表物質的密度也不能和地幔相比,地幔也不能和地核相比。
  • 一立方釐米物質將達4萬億億噸,那麼整個宇宙變成黑洞呢?
    首先必須說一句,黑洞是不具有平均密度的,因為黑洞裡面的物質或者說能量的分布是不可能平均的,就好像我們的地球,它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其密度當然不能和水和地表相比,然而地表物質的密度也不能和地幔相比,地幔也不能和地核相比。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大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釐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太陽是宇宙中一顆質量不算是很大的黃矮星。科學家推測太陽的壽命大約有100億~110億年。最終太陽會因為內部核聚變燃料的耗盡而走向終結。它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
  • 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存在極限嗎?中子星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密度公式為ρ=m/v,表示單位體積內包含的物質質量;比如在標況下,空氣密度為0.001293克/立方釐米,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釐米,鐵的密度為7.9克/立方釐米。一立方釐米大約就是一個骰子大小,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下面幾個:地球核心密度高達15克/立方釐米,是水密度的15倍,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由於巨大的壓力,使得鐵鎳原子之間的間隙縮小。
  • 中子星密度每立方釐米1~20億噸是怎麼來的通俗演繹
    中子星的密度是很多人糾結的一個問題,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乃至20億噸重?不可思議。於是引來許多的質疑者。其實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個重量的來源就不那麼驚訝了。一個中子星的半徑只有10千米左右,也就是說你在中子星上行走,繞其一圈也就是六七十公裡,最小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幾公裡,按人在地球上行走的速度,一天就可以繞行一圈。可中子星的質量有多大呢?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不得小於1.44倍太陽質量,根據奧本海默極限規定,不得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不管這個宇宙有沒有我們還未知的元素存在,都不可能在中子星上找到。所謂做加法,就是只能將兩個輕元素通過融合製造出重元素。理論上如果自然界不存在的元素,人類是無法製造出來的。那麼,元素是宇宙天生的還是製造出來的呢?宇宙誕生初期只有氫氦元素和及少量的鋰元素,這是元素序號中排在1、2、3號最輕的幾種元素。
  • 網友問:脈衝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0億噸,這是真的嗎?
    一湯勺(脈衝星)中子星物質,就比整個珠穆朗瑪峰還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典型的中子星物質,那麼地球直徑也就50米左右。脈衝星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因為中子星一般自轉都很快,且磁場方向和自轉軸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中子星每自轉一圈,磁場就會畫一個圓;當中子星的磁場脈衝掃過地球時,就被稱為脈衝星。
  • 比黑洞還可怕的天體,一束光致死整個星球,小石塊重達十億噸
    宇宙中最可怕是什麼?大多數人會認為是黑洞,其實黑洞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可怕,雖然黑洞號稱連光都可以吞噬,以至於很多人已經將黑洞打上了危險的代名詞,但只有不了解黑洞的人才會這樣認為。事實上只要不靠近黑洞就不會有任何影響,同時黑洞也代表著新生,它甚至是宇宙形成的基礎。黑洞締造了星系,如我們熟知的銀河系中心就存在著一個巨型黑洞,黑洞憑藉它那超強的吸引力讓星系有序的運行著。黑洞是只有靠近才會十分可怕,但有些天體即使不靠近也非常的恐怖。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在宇宙中有一類密度極大的星體——中子星,它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而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又被稱作脈衝星。中子星的質量一般介於1.5~3倍太陽質量之間,半徑則在10~20千米之間,表面溫度大約為1000萬℃。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脈衝星是中子星,那麼就來聊一聊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老後演變而成的產物,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已被天文觀測證實。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脈衝星直徑大多在10千米左右,自轉速度極快,旋轉一圈僅耗時幾毫秒,而地球自轉一周則需要24小時。因為快速的旋轉,脈衝星擁有超強的磁場,平均磁場強度至少為幾千萬特斯拉。強大的磁場將脈衝星的輻射也封閉了起來,只能從兩個磁極發射出去。脈衝星的電磁脈衝就是這麼產生的。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 地球兩倍質量的10立方釐米正方體,出現在地球會造成什麼影響?
    很多朋友喜歡一些腦洞的假設性思維,比如標題中的10立方釐米的正方體,質量是地球兩倍,而且還出現在地球上,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科學允許我們做一些思想實驗,也能看看我們發現的各種要素揉合在一起有多有趣!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假設,我們可以用勺子挖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並且把它吃下肚子,在這個過程中,這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會保持原樣。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大約重20億噸,中子星物質的密度是水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個中子星直徑只有
  • 當你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假設,我們可以用勺子挖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並且把它吃下肚子,在這個過程中,這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會保持原樣。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大約重20億噸,中子星物質的密度是水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個中子星直徑只有
  •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十億噸,為何存在這麼高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高達10億噸,中子星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屬於恆星演化的產物之一。一個氫原子的直徑,大約是10^-10米數量級,氫原子核的直徑大約是10^-15米數量級,說明在原子內部,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受量子力學的限制,原子核內部的空間很難被壓縮,但是一些極端情況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