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2020-11-23 騰訊網

在宇宙中存在無數的恆星,太陽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黃矮星,在恆星家族中,太陽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可以說是「普普通通」。但是太陽對於人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源,也是整片宇宙中不可替代的唯一。

可是,在宇宙的恆星中,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像太陽一樣安分守己,因為恆星也有自己的「壽命」,太陽這樣的恆星的壽命能達到一百億年,恆星的普遍壽命在10~100億歲之間,太陽已經是十分長壽的恆星了。

當恆星的壽命走到盡頭,並不會消失,仍然是拿太陽當例子,太陽主要由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氫元素不斷發生核聚變反應,促使整個恆星釋放能量,而恆星的核聚變反應主要是在恆星的內核中,因為恆星內核高溫高壓的特殊環境,這裡的物質密度十分高,超高的密度也帶來了超高的引力,恆星整體的引力平衡其實都依賴於恆星的核心。

在長達百億年的燃燒後,恆星內部的氫元素大量「燃燒」,直到有一天核心無法維持引力的平衡,太陽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但是這個時候的太陽並不會完全消失,只是無法維持主序星的狀態,太陽會開始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

恆星的後續變化是由恆星的質量決定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質量更高的恆星會演化為「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產生的引力可以讓光線扭曲,科學家甚至在中子星的附近找到了時空彎曲的證據。

如果把一勺中子星物質,吃下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想要把一勺中子星吃下去?這個事情只能在我們的大腦中實現,因為中子星上的物質可以一直保持狀態,是因為中子星強大的引力才能維持的脆弱平衡,如果離開中子星的引力範圍,那麼這勺物質就會崩潰,並且釋放出強大的能量。

假設,我們可以用勺子挖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並且把它吃下肚子,在這個過程中,這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會保持原樣。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大約重20億噸,中子星物質的密度是水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個中子星直徑只有22米!

同樣質量的物體,體積越小產生的引力就越大,除了黑洞內部的物質以外,中子星上的物質就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就算是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產生的引力,也足以摧毀人體。因此,就算中子星物質可以保持原樣,你把它吃下肚子後,也會在瞬間被強大的引力撕碎。

真正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把中子星吃進肚子,而是在中子星無法維持自身狀態後,發生的「β-衰變」,中子星之所以可以擁有如此高的密度,是因為整個恆星的物質都被壓縮成為了中子,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中,中子簡併後支撐住了壓力,整個中子星其實就是一個完全用中子組成的巨大原子核。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出現在地球上,會因為失去中子星內核的引力後無法保持原有的穩定性,發生「β-衰變」,質子和電子從壓縮的狀態分開,釋放出極其強大的能量,雖然不足以摧毀地球,也可以讓地球變成下一個火星,整個星球上的幾乎全部死亡,環境徹底被改變。

幸運的是,一勺中子星物質出現在地球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地球的附近也沒有中子星這樣可怕的天體。想要把中子星吃進肚子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一勺幾乎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能產生的破壞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可惜的是,就算是中子星這樣的超級天體也不可能永遠存在,質量越高釋放能量越多的天體,往往壽命也越短,中子星的結局和大部分恆星一樣,在漫長的時間後會變成一顆「黑矮星」,太陽最終的結局也是變成一顆「黑矮星」。

黑洞也不可能永遠存在,根據「霍金輻射」黑洞也會丟失質量,浩瀚的宇宙在137億年前誕生,目前宇宙中還沒有出現「黑矮星」,這足以證明現在的宇宙比較年輕,但是在數千億年後,宇宙中的天體活動還會如此活躍嗎?或許未來的宇宙,大多數恆星都已經熄滅,宇宙慢慢陷入寂靜。

相關焦點

  • 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產生的引力可以讓光線扭曲,科學家甚至在中子星的附近找到了時空彎曲的證據。如果把一勺中子星物質,吃下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這個事情只能在我們的大腦中實現,因為中子星上的物質可以一直保持狀態,是因為中子星強大的引力才能維持的脆弱平衡,如果離開中子星的引力範圍,那麼這些物質就會崩潰,並且釋放出強大的能量。假設,我們可以用勺子挖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並且把它吃下肚子,在這個過程中,這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會保持原樣。
  • 吃一小勺中子星物質會怎樣?這一勺相當於全世界汽車總重20億噸
    因為要拿到這一勺中子星物質,首先得去到中子星,而最近的中子星在400光年外。克服距離之後,你面臨的下一個困難就是在中子星表面著陸。你可以讓飛船在中子星軌道上運行,但是總要把一個挖掘機放下去。中子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十分驚人。即使你把挖掘機從1米的高度丟下去,它也會以每秒2000公裡的速度在1毫秒之內落地,摔成一堆廢鐵。
  • 吃一小勺中子星會怎樣?地球可能就這麼沒了
    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中子星在400光年外,其名為RX J1856.5-3754,這顆中子星於1992年被發現,在1996年被確認為中子星,它的直徑在10到30千米 之間,並以每小時39萬千米的速度在星際介質中飛行著,想要吃上一勺中子星,RX J1856.5-3754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帶一勺中子星回地球,會發生什麼?
    吃一勺中子星,會發生什麼?其實,這種星體最大的特點還包括,擁有超強的伽馬輻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一旦靠近伽馬射線暴都會灰飛煙滅,目前,中子星仍然是人類探測到的僅次於黑洞的最大密度星體,它的密度已經超越了人類常識,有科學家表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也就是說一勺中子星物質,相當於全世界汽車總重20億噸,或是一座珠穆朗姆峰,可以說,如果有幸能夠嘗到一勺中子星物質,那將是地球都修不來的福氣,當然,我有理由相信這個福氣無人敢消受
  • 擁有匹敵黑洞引力的中子星,一勺中子星能毀滅地球
    形成於恆星末期,恆星到了末期之後,其核心裂變衰弱,壓力來與引力無法平衡,受力量變化影響,恆星會向內塌陷 ,因為在恆星末期塌縮過程中,產生巨大壓力,最終發生劇烈爆炸,不僅會將恆星壓破,內部的原子核結構也會被破壞,恆星內部的電子會被壓縮到原子核中,跟質子結合後電荷變為中性,便形成了中子,中子不帶電,大量的中子聚集到一起,便形成了中子星
  • 中子星遇上黑洞會發生什麼事情
    另一個神秘的天體就是中子星,一小勺中子星就重達數億噸,令人匪夷所思,目前人們發現的中子星也已近萬顆。於是我們就很好奇,如果他們兩個相遇會如何呢?人類就是愛看熱鬧,非要看看黑洞與中子星的較量。結果應該是中子星被黑洞吞噬。雖然中子星密度很大,一小勺的物質重量可能達到數億噸,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是15萬公裡每秒。
  • 吃一勺黑洞會怎麼樣?你會把地球都吸乾淨
    恆星演化到末期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以及最神秘的天體黑洞。前文我們講到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超高密度令人難以置信。白矮星的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000噸的程度。而中子星更是令人恐怖,中子星的密度可以達到1立方釐米10億噸的恐怖程度!那大家一定想知道比中子星還神秘的天體黑洞是什麼樣的呢?那麼黑洞是什麼呢?
  • 吃一勺α粒子或者β粒子,又或者一勺光子,人會怎麼樣?
    所以如果吃下一勺子α粒子的話,就相當於吃下一勺子氦四原子核,可能它們還達不到中子星的密度,不過應該已經遠超一般的物質密度,這些原子核不會聚集在一起是因為它們之間會有庫侖斥力,所以這一勺子的質量已經不適合拿來吃了!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會經歷超新星爆炸,內核會形成緻密天體包括中子星和黑洞,實際上還有一種假想中的夸克星。中子星是什麼概念哪?
  • 一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放在地球上會怎樣?
    其實這個結局並不複雜,對地球沒有任何影響,根本啥也不會發生。 緻密的天體 實際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的緻密天體,質量未必比恆星大,但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天體大得多。比如:中子星一勺子大概就是一立方立釐米,質量差不多就得有好幾億噸重。
  • 如果有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認為你是要假設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吧,這裡試著解答一下。
  • 中子星合併3年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中子星碰撞噴流的X射線餘暉想像圖。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 / CI實驗室還記得3年前,2017年8月17日發現的「千新星」嗎?轟動一時。那是人類首次觀測到中子星的合併,也是第一次採用「多信使」的方法,也就是同時通過引力波和多個頻段的電磁波,對同一個天文現象進行同步觀測。
  • 吃一口中子星VS黑洞,會怎麼樣?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結果,那吃一口中子星有多恐怖呢?可以這麼說,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宇宙間密度最大的星體,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一千億克以上,舉個慄子,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中子星,質量可能相當於喜馬拉雅山的重量。別看它體量小,但架不住它質量大呀。如果你吞下一勺子中子星,首先中子星會在你的身體裡保持原樣,但不保證你的身體還是原樣,你將中子星吞下之後,會在一瞬間被巨大的引力撕碎。
  • 如果把1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而超大質量的恆星可以通過強大的引力,使得內核溫度一度達到40億度左右,然後高能的光子會穿入鐵原子核的裡面,把鐵原子核擊碎。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個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軟著陸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恆星發生核聚變演化到生命的後期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至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要看恆星的質量大小。這三類天體都屬於緻密星,簡單來說就是密度大。黑洞這種特殊的天體自不必說,已經達到了特殊的狀態。中子星的密度比黑洞稍小,一立方釐米至少可以達到幾億噸,但是這種特殊的物質結構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維持,單獨出來的中子星碎片並不能維持下去。這樣大質量小體積的碎片掉落在地球之上,會產生兩方面的作用,首先來說這個碎片在和地球之間的引力作用下會被加速,最終在地球上,甚至會穿過地球最終停到地球的中心,這樣地球很可能就分崩離析了。
  • 假如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撞向地球,結局會怎麼樣?
    如果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撞向地球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大膽冒險的設想,中子星可不是好惹的,地球在它的面前就是一個渣渣的存在。中子星其實就是大質的恆星在演化的末期形成的一種形態。在恆星的主序期內,其內部的組成大部分為氫氣,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發生核聚變反應,向外持續散發光和熱。
  • 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質量變化後會發生什麼?
    同理,當一顆中子星吸積了足夠多的質量,最後它會演化成為一個黑洞。它們的大小是如何隨著質量增加而變化的呢?我曾經還一度認為它們的大小不會改變,可如今又不確定了。所以我的問題是,當物質施加到這類恆星上時,它們的大小將如何變化?
  • 如果可以從中子星上取下一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麼樣?
    如果我們有能力將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取出來然後快速地放到地球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中子星的形成歷程談起。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通過超新星爆發之後,殘留的恆星物質繼續坍縮而成。
  • 如果有人不小心吃了一勺癌細胞,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其次,細胞的複製數量會受到端粒的影響,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從外形看來,端粒的形狀和「鞋帽」很相似,也是最容易磨損的部分。端粒也被稱作是細胞壽命的有絲分裂時鐘,換言之,端粒控制著細胞的複製數量以及壽命。
  • 中子星多重?地球上所有人類的體重之和=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
    但宇宙中存在太多比太陽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們其中的氫元素耗盡時,強大的壓力會讓恆星比之前收縮得更緊,核心也將變得更熱,自轉速度也更快,外層卻在離心力作用下膨脹。元素的變化帶來的塌縮在恆星膨脹過程中,內部元素也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