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存在無數的恆星,太陽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黃矮星,在恆星家族中,太陽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可以說是「普普通通」。但是太陽對於人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源,也是整片宇宙中不可替代的唯一。
可是,在宇宙的恆星中,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像太陽一樣安分守己,因為恆星也有自己的「壽命」,太陽這樣的恆星的壽命能達到一百億年,恆星的普遍壽命在10~100億歲之間,太陽已經是十分長壽的恆星了。
當恆星的壽命走到盡頭,並不會消失,仍然是拿太陽當例子,太陽主要由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氫元素不斷發生核聚變反應,促使整個恆星釋放能量,而恆星的核聚變反應主要是在恆星的內核中,因為恆星內核高溫高壓的特殊環境,這裡的物質密度十分高,超高的密度也帶來了超高的引力,恆星整體的引力平衡其實都依賴於恆星的核心。
在長達百億年的燃燒後,恆星內部的氫元素大量「燃燒」,直到有一天核心無法維持引力的平衡,太陽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但是這個時候的太陽並不會完全消失,只是無法維持主序星的狀態,太陽會開始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
恆星的後續變化是由恆星的質量決定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質量更高的恆星會演化為「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產生的引力可以讓光線扭曲,科學家甚至在中子星的附近找到了時空彎曲的證據。
如果把一勺中子星物質,吃下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想要把一勺中子星吃下去?這個事情只能在我們的大腦中實現,因為中子星上的物質可以一直保持狀態,是因為中子星強大的引力才能維持的脆弱平衡,如果離開中子星的引力範圍,那麼這勺物質就會崩潰,並且釋放出強大的能量。
假設,我們可以用勺子挖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並且把它吃下肚子,在這個過程中,這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會保持原樣。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大約重20億噸,中子星物質的密度是水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個中子星直徑只有22米!
同樣質量的物體,體積越小產生的引力就越大,除了黑洞內部的物質以外,中子星上的物質就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就算是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產生的引力,也足以摧毀人體。因此,就算中子星物質可以保持原樣,你把它吃下肚子後,也會在瞬間被強大的引力撕碎。
真正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把中子星吃進肚子,而是在中子星無法維持自身狀態後,發生的「β-衰變」,中子星之所以可以擁有如此高的密度,是因為整個恆星的物質都被壓縮成為了中子,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中,中子簡併後支撐住了壓力,整個中子星其實就是一個完全用中子組成的巨大原子核。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出現在地球上,會因為失去中子星內核的引力後無法保持原有的穩定性,發生「β-衰變」,質子和電子從壓縮的狀態分開,釋放出極其強大的能量,雖然不足以摧毀地球,也可以讓地球變成下一個火星,整個星球上的幾乎全部死亡,環境徹底被改變。
幸運的是,一勺中子星物質出現在地球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地球的附近也沒有中子星這樣可怕的天體。想要把中子星吃進肚子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一勺幾乎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能產生的破壞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可惜的是,就算是中子星這樣的超級天體也不可能永遠存在,質量越高釋放能量越多的天體,往往壽命也越短,中子星的結局和大部分恆星一樣,在漫長的時間後會變成一顆「黑矮星」,太陽最終的結局也是變成一顆「黑矮星」。
黑洞也不可能永遠存在,根據「霍金輻射」黑洞也會丟失質量,浩瀚的宇宙在137億年前誕生,目前宇宙中還沒有出現「黑矮星」,這足以證明現在的宇宙比較年輕,但是在數千億年後,宇宙中的天體活動還會如此活躍嗎?或許未來的宇宙,大多數恆星都已經熄滅,宇宙慢慢陷入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