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質量變化後會發生什麼?

2021-01-1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問題:我一直為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大小問題而感到疑惑。然而這次我詢求的並不是它們的大小本身,而是當物質施加在它們身上時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

用一個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巨星組成的聯星系統來舉例,如果紅巨星的物質轉移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大小將如何隨著時間變化?這顆白矮星會因為這些附加質量而一直增大,直到它坍塌成一顆中子星?還是說它會因為質量過大而繼續收縮?同理,當一顆中子星吸積了足夠多的質量,最後它會演化成為一個黑洞。它們的大小是如何隨著質量增加而變化的呢?我曾經還一度認為它們的大小不會改變,可如今又不確定了。所以我的問題是,當物質施加到這類恆星上時,它們的大小將如何變化?

圖解 :脈衝星PSR B1509-58的輻射,一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使得周邊氣體X射線發光(金色,來自錢德拉)並且照亮星雲的其他部分,這裡以紅外線可見(藍色與紅色,來自WISE)。

答案:這些問題十分有趣,解釋也許會有點兒複雜,並且理論上和現實世界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白矮星(WD)和中子星(NS)屬於同一類惰性的自引力天體,它們通過氣壓去對抗引力坍縮。這些產生壓力的」大氣」可以是任意一種我們熟知的大氣,也可以是在白矮星和中子星上發現的簡併態物質。這類自引力天體還包括棕矮星和巨行星。事實上,如果你忽略那些化學成分且只考慮引力和壓力的話,巨行星其實就是質量極低的白矮星。物理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圖比較了八大行星的大小,左上為體積最大的木星,右下呈海藍色的為海王星

讓我們從一個小型巨行星——海王星入手。海王星完全靠氣體壓力和簡併壓力支撐。如果我們緩慢的朝海王星上施加重量,它的半徑會開始增大。當然,引力和壓力也會增大,但是不足以抗衡體積的增長。這些變化會持續發生直到這顆行星長到木星大小的幾十倍到幾百倍。

等到了那個時間點,引力和壓力克服了我們額外施加的質量,這顆行星便會開始變小。(記住我們施加的是惰性質量,如果我們施加的是可融合的氫,行星將會變成熔星。那將會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了!)如果你給這顆行星加上了一個太陽質量,你最終會得到一個地球大小的白矮星。

所以答案是,對於質量小於木星的星體,施加額外質量會導致它們體積增大。反之對於比木星重的星體,增加質量會導致它們的引力和壓力增大從而減小它們的體積。由於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遠遠大於木星,質量增加會導致它們的體積變小。

圖模擬了在一個聯星系統裡,白矮星正在將伴星的物質「吸走」

實際上,在一個聯星系統裡,如果伴星將物質傾倒在白矮星上後,一顆新星將會誕生,與爆發相伴隨的是大部分的吸積物質會被重新釋放回宇宙。如果一顆白矮星得到了足夠多的重量,它將會坍塌成一顆I型超新星。超新星的爆發過程可能會太過激烈,以致於之前內核形成的中子星無法被摧毀從而被噴射到宇宙中,白矮星在此過程中則會被炸的粉碎。另一方面,對於中子星來說,吸附太多質量將會最終坍塌從而演化成為黑洞。

圖為對中子星形象的模擬。由於其巨大的引力,光線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又稱引力透鏡效應。來源:Wikipedia

注釋:中子星其實是質量為10-29倍太陽質量的巨大恆星崩塌後壓縮成的核。如果不考慮誇張的夸克星和奇異星的話,中子星是最小也是密度最大的恆星。中子星的半徑只有10千米左右(6.2英裡),質量低於2.16個太陽質量。在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和引力坍縮後,內核從原先白矮星的密度被壓縮成了原子核密度,從而形成了中子星。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Ask a Mathematician/Ask a Physicist-晦元誠之- Dave Kornreic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當你改變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看完細思極恐
    網友:我當時在思考白矮星和中子星的體積問題。但問題卻不在於體積大小,而是當你增加它們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例如,如果一個白矮星在一個雙星系統內,其中有一個紅巨星正在失去物質,並且這些物質被加入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體積會如何隨時間變化?增加的物質會使它變大,直到它質量過大而坍塌成中子星,還是增加的質量會使它在更多的質量的支撐下加速變小?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有什麼區別呢?
    白矮星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釐米, 也就是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竟為一億噸之巨!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裡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分別是多少?
    【每日科技網】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前身都是恆星,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在於質量不同。恆星的質量大小決定著最終會演化成什麼天體,白矮星和中子星是兩種可能的結局。在銀河系的一千多億顆恆星中,98%的恆星質量都是小於太陽8倍,這意味著它們最終都會演化為白矮星。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在這種不穩定達到極限之後,紅巨星就會發生爆炸,把星體核心以外的物質拋離恆星本體,殘留下來的星體就是白矮星,並且白矮星的內部也不會再發生核聚變反應,此時的恆星也不會又能量產生,白矮星由高密度的物質所產生的電子來支撐,白矮星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的溫度會冷卻,最終會變成黑矮星,但是根據宇宙形成時間的推測,目前宇宙中應該不會有黑矮星的存在。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我們的太陽死後會變成什麼?
    等等等等……然而,有時候神奇的大自然會給我們幫大忙,在兩種事物中劃出準確的分割線,就比如區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它們可能都是已經逝去恆星的殘骸,區分它們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它們如何抵抗那勢不可擋的重力。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那麼,廣袤的宇宙,又是什麼力學統治著世界?難道也存在量子效應主導的天體現象嗎?回答是的,恆星演化終結殘留下的中心天體,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們就是量子物理控制宇宙的案例。量子效應導致的力量無處不在,然而在宏觀條件下,其波動性遠遠小於粒子特性,所以量子效應可以忽略不計。
  • 一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放在地球上會怎樣?
    其實這個結局並不複雜,對地球沒有任何影響,根本啥也不會發生。 緻密的天體 實際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的緻密天體,質量未必比恆星大,但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天體大得多。比如:中子星一勺子大概就是一立方立釐米,質量差不多就得有好幾億噸重。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這時物質微觀粒子的簡併壓就啟動了,這種簡併壓抵抗著恆星殘留核心的引力壓,就會形成一個暫時穩定的白矮星或中子星。一般認為,質量大於太陽0.5倍到小於太陽8倍的恆星,死亡後的殘留質量會形成一個白矮星;而大於太陽質量8倍,小於太陽質量30~40倍的恆星,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後,中心殘留質量會形成一顆中子星。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小黑洞
    如果太陽變成紅巨星,其半徑會超出火星軌道 ,地球立馬蒸發汽化而烏有。紅巨星大氣層剝離蒸發後,留下骸骨就是白矮星。白矮星表面密度約為0.1噸/釐米³,內部密度可達10噸/釐米³↑。白矮星的密度雖然大,但還在正常物質結構所能達到的最大密度範圍內:電子還是電子,原子核還是原子核,原子結構完整,沒有被引力粉碎。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軟著陸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恆星發生核聚變演化到生命的後期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至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要看恆星的質量大小。這三類天體都屬於緻密星,簡單來說就是密度大。黑洞這種特殊的天體自不必說,已經達到了特殊的狀態。中子星的密度比黑洞稍小,一立方釐米至少可以達到幾億噸,但是這種特殊的物質結構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維持,單獨出來的中子星碎片並不能維持下去。這樣大質量小體積的碎片掉落在地球之上,會產生兩方面的作用,首先來說這個碎片在和地球之間的引力作用下會被加速,最終在地球上,甚至會穿過地球最終停到地球的中心,這樣地球很可能就分崩離析了。
  • 當你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恆星的後續變化是由恆星的質量決定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質量更高的恆星會演化為「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產生的引力可以讓光線扭曲,科學家甚至在中子星的附近找到了時空彎曲的證據。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知道宇宙當中存在恆星和行星這兩種星球,其中恆星的質量和體積都比較大,所以內部能夠啟動熱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恆星釋放能量是需要消耗自身的質量的,而當恆星的質量消耗殆盡時,就會經過它的「主序星」階段,開始下一階段的演化。而恆星的最終演化,通常都會走向三個結局: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恆星演化成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分別都是什麼呢?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最大又能夠有多大呢?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質量範圍不大,在1.44倍太陽質量以上(白矮星的最大質量極限,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3.2倍太陽質量以下(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極限,稱為奧本海默極限)。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而黑洞的所有質量都在這個奇點裡,這樣的物質現有任何理論都無法描述。事實上,到了白矮星,物質就不是由我們認知的元素組成了。白矮星是太陽的歸宿,一般認為,0.5倍以上到8倍以下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後就會留下一個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這類恆星的屍骸。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後一種類別包括行星、衛星、塵埃和雲氣等,它們發出的光,要麼是反射其他光源,要麼是吸收了外部能源後再發出光亮。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如果這兩顆發生碰撞的中子星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對象能夠超出臨界限制,則可能產生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限制是什麼呢?《物理學評論快報》裡的一項新研究著手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小組對中子星的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這個臨界極限,不僅與兩顆恆星總質量有關,還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對於後者我們仍未完全了解。
  • 中子星在不斷輻射能量,是在消耗什麼?
    其是有質量是太陽的8—2、30倍的恆星在演化末期,因為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天體形態。中子星和黑洞還有白矮星都是恆星在演化末期所形成的,只不過因為恆星的質量不同最終演化為不同的形式。恆星質量小於太陽八倍會演化為白矮星,質量比中子星的要求更大就會演化為黑洞。因此這三者都有一個特點自身密度足夠大,引力巨大。
  • 迄今最大中子星?測算方法新進步,質量數值近上限
    在中子星質量上限和黑洞質量下限之間存在著什麼仍然是個謎——但一個如此大質量的中子星將會對這個謎題的解答有所啟發。 天文學家測算J0740+6620質量的方法十分巧妙——有賴於從地球觀測到的這顆星星的屬性和方位。
  •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可以的,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物質變為中子星。白矮星(WD,white dwarf),包含氦白矮星(He WD,成分為氦元素)、碳氧白矮星(CO WD,成分為碳、氧元素)、氧氖鎂白矮星(ONeMg 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