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

2021-01-16 琴棋書的秦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可以的,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物質變為中子星。白矮星(WD,white dwarf),包含氦白矮星(He WD,成分為氦元素)、碳氧白矮星(CO WD,成分為碳、氧元素)、氧氖鎂白矮星(ONeMg WD)。

大致,He WD是質量小於0.5倍的太陽質量的恆星的演化產物,CO WD是0.5-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的演化產物,ONeMg WD是CO WD吸積物質經CO聚變而形成的。吸積的WO WD的演化有許多可能性,許多演化通道,Ia型超新星只是其中的一種。

吸積過程沒有發生CO WD轉變為ONeMg WD,則演化結局是type Ia SN。CO WD吸積後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電子簡併壓無法支撐星體,開始引力坍縮。

由位力定理,坍縮釋放的引力能的一半轉變為內能,加熱CO WD。一旦達到CO聚變溫度,CO WD將出現失控的CO燃燒,短時間內釋放的能量超過星體的引力束縛能,便爆炸得一無所有,留下快速膨脹的行星狀星雲了。

吸積過程發生CO WD轉變為ONeMg WD,則結局可能是CCSN(core collapse supernova,鐵核坍縮型超新星),或者ECSN,都形成中子星。

相關焦點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白矮星由中低質量的恆星過渡而成,我們知道恆星是一種通過自身的核聚變來釋放熱量,比如我們認識的太陽,當恆星結束聚變反應之後,恆星會變成一個紅巨星,並且紅巨星會一直膨脹,由於氫核收到反作用力而向內收縮,星體上的物質不斷變熱,溫度能夠達到一億攝氏度,此時恆星會變得極度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星體的內部密度能夠增大到每立方釐米十噸左右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我們的太陽死後會變成什麼?
    比如說,冥王星是行星嗎?又或者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間過的動物,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還是亞種?是雌性還是雄性?是綠色,藍色還是青色?等等等等……然而,有時候神奇的大自然會給我們幫大忙,在兩種事物中劃出準確的分割線,就比如區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它們可能都是已經逝去恆星的殘骸,區分它們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它們如何抵抗那勢不可擋的重力。
  • 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質量變化後會發生什麼?
    同理,當一顆中子星吸積了足夠多的質量,最後它會演化成為一個黑洞。它們的大小是如何隨著質量增加而變化的呢?我曾經還一度認為它們的大小不會改變,可如今又不確定了。所以我的問題是,當物質施加到這類恆星上時,它們的大小將如何變化?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恆星的死亡大致有4種歸宿,即黑矮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些就是恆星的屍骸。黑矮星是太陽質量0.5倍以下的恆星,即紅矮星死亡的歸宿。紅矮星壽命超長,短則數百億年,長的可達數萬億年。紅矮星演化末期既不會發生爆發,也不會變成紅矮星,只會慢慢熄滅。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隨著白矮星不斷的吞噬周邊天體物質,也就是吸積,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太陽的1.44倍時,電子簡併壓就承受不住身體的壓力了,就會繼續塌縮,巨大能量引發突發碳、氧核聚變,熱失控導致la超新星爆發。白矮星爆發的結果很可能形成一顆中子星。
  • 一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放在地球上會怎樣?
    緻密的天體 實際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的緻密天體,質量未必比恆星大,但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天體大得多。比如:中子星一勺子大概就是一立方立釐米,質量差不多就得有好幾億噸重。為什麼這些天體的密度會這麼大呢?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難道也存在量子效應主導的天體現象嗎?回答是的,恆星演化終結殘留下的中心天體,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們就是量子物理控制宇宙的案例。量子效應導致的力量無處不在,然而在宏觀條件下,其波動性遠遠小於粒子特性,所以量子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一些特定宇宙環境下,物質波動性表現大於粒子性質,電子和中子這些微小粒子甚至支撐著宇宙中隨處可見的緻密星體,而緻密星體包括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小黑洞
    其表面溫度8000K,比太陽還高,能發出白光;而體積又比太陽小,所以叫白矮星。白矮星的形成:恆星晚年,氫(H)聚變反應結束以後,將在核心進行氦(He)聚變,即每3個氦核聚變成1個碳核(C),碳核再去捕獲1個氦核而形成氧核(O),並膨脹成為一顆 「紅巨星」。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分別是多少?
    【每日科技網】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前身都是恆星,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在於質量不同。恆星的質量大小決定著最終會演化成什麼天體,白矮星和中子星是兩種可能的結局。在銀河系的一千多億顆恆星中,98%的恆星質量都是小於太陽8倍,這意味著它們最終都會演化為白矮星。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黑洞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而且所有的物理性質在黑洞上都是無效的。在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著數百萬個黑洞,這不得不讓我們驚恐。你是否會去想,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就是另一個宇宙的黑洞。如果,仔細去想的話我們可能會暈。因為誰也無法解釋。
  • 參宿四未來超新星爆發後是變成黑洞還是中子星還是白矮星?
    巨大的質量也意味著一個問題,就是其核聚變的速率會非常非常快,這就會造成參宿四的壽命非常短。 那麼當參宿四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時候,它會變成什麼呢?是白矮星還是中子星還是黑洞?
  • 太陽未來會是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太陽系會消失嗎?
    在不同階段,恆星又有其獨有的名稱,包括:分子雲、主序星(我們的太陽現在正處於主序星的中年期)、紅巨星、超巨星,末期有三種可能的冷態,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就是恆星演化不同階段的形態。隨後,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恆星會漸漸地達到平衡狀態,變成主序星。我們的太陽現在就是處於主序星的中年期階段。恆星從核心開始由內向外一層層將氫聚變成氦,恆星體積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達到紅巨星和超巨星。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知道宇宙當中存在恆星和行星這兩種星球,其中恆星的質量和體積都比較大,所以內部能夠啟動熱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恆星的最終演化,通常都會走向三個結局: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恆星演化成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分別都是什麼呢?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最大又能夠有多大呢?這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當然也早就有科學家對其進行研究,並且給出了我們確切的答案,而且還各自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宇宙當中恆星演化形成的白矮星和中子星,質量的極限分別都是多大。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有什麼區別呢?
    白矮星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釐米, 也就是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竟為一億噸之巨!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裡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
  • 當你改變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看完細思極恐
    網友:我當時在思考白矮星和中子星的體積問題。但問題卻不在於體積大小,而是當你增加它們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例如,如果一個白矮星在一個雙星系統內,其中有一個紅巨星正在失去物質,並且這些物質被加入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體積會如何隨時間變化?增加的物質會使它變大,直到它質量過大而坍塌成中子星,還是增加的質量會使它在更多的質量的支撐下加速變小?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
  • 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釐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事實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裡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質量大的恆星可能以黑洞或中子星的形式結束生命。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