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2020-12-04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本文完全是借題發揮,基於網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黑洞的密度無限大,那麼黑洞會是什么元素組成的?塌縮的鐵會形成新元素嗎?

其實這個問題表述不是很準確。

黑洞密度無限大只是指黑洞中心的奇點。

現在人們認識黑洞一般把黑洞史瓦西半徑包括在內。

黑洞奇點無窮小,但史瓦西半徑是有一定尺度的。

這個半徑與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史瓦西半徑就越大。

計算公式為:R=2GM/C

式中,R為史瓦西半徑,G為引力常數(6.67x10^-11N·m/kg),M為質量,C為光速。

但黑洞所有質量是集中在奇點上。

這個奇點體積無限小,無限小的東西使我們無法認知的東西。哪怕這個黑洞質量只有1克,其密度也是無限大的,因為無限小的體積無法測算密度。

既然物質在無窮小的體積裡,任何我們認知的元素都不存在。

我們認知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元素也是有原子組成。

我們人類能夠認知的最小尺度是普朗克尺度,也就是1.6×10^-35米。電子直徑為10^-15米,普朗克尺度比電子小20個數量級,也就是小1萬億億倍。

量子力學認為,小於普朗克尺度對於我們世界沒有任何意義。

但奇點無限小,就是比這個還要小,不知小多少。

而黑洞的所有質量都在這個奇點裡,這樣的物質現有任何理論都無法描述。

事實上,到了白矮星,物質就不是由我們認知的元素組成了。

白矮星是太陽的歸宿,一般認為,0.5倍以上到8倍以下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後就會留下一個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這類恆星的屍骸。

白矮星上的物質非常至密,原子被壓扁壓破,一些核外電子成了自由電子,但還基本保持了原子的狀態,依靠電子簡併壓支撐著引力壓力,所以又叫做電子簡併態物質。

何謂電子簡併壓?就是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在費米子組成的系統中,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處於完全相同的狀態。

這樣電子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無法相容的壓差,靠這個支撐著不繼續塌陷。

白矮星物質密度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噸,已經不是我們認識的任何一種元素了。

這種至密物質的星球引力很強大,一般天體,也就是恆星、行星、星際物質靠近它都會被拉扯撕碎吃掉。

隨著白矮星不斷的吞噬周邊天體物質,也就是吸積,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太陽的1.44倍時,電子簡併壓就承受不住身體的壓力了,就會繼續塌縮,巨大能量引發突發碳、氧核聚變,熱失控導致la超新星爆發。

白矮星爆發的結果很可能形成一顆中子星。

因此錢德拉塞卡極限既是白矮星的上限,也是中子星的下限。

中子星的壓力已經將原子壓垮壓碎了,電子被壓進了原子核,與質子中和成為中子,加上原來的中子,整個星球都變成了一個大中子核。

中子星很小,1.44倍太陽質量以上的半徑只有10公裡大小,因此物質就更極端至密了,其密度達到每立方釐米10億噸左右,這種物質還能夠算得上我們認知的任何元素嗎?

中子星是依靠中子簡併壓支撐著巨大的引力壓,但有一個奧本海默極限,就是到達3個太陽質量左右時,就撐不住了,必然坍縮成一個黑洞。

恆星形成中子星或黑洞並不一定要一級一級轉變過來,如果恆星巨大,在演化晚期就會直接轉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大爆炸直接生成中子星或黑洞。

一般認為8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超新星大爆發後,會留下一個中子星;30~4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大爆炸後會留下一個黑洞。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超新星大爆炸是把絕大部分物質都通過爆發拋散到了太空,剩下的核心很小很小。

中子星在3倍太陽質量以下,而一個4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生成的黑洞一般只有4倍左右的太陽質量。

也有巨大的恆星由於中心溫度太高,會產生足量的反物質,大爆炸後灰飛煙滅,什麼也不會留下。

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都是完成了從氫核聚變開始,一級一級核聚變,到達鐵元素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超新星大爆發前原恆星中心都是一個鐵核。

大質量恆星都是一級一級不斷的發生核聚變,從氫核聚變開始,順著元素周期表從輕到重不斷升級,每升一級所需要的的溫度和壓力就更高。

但到了鐵元素這一關,就過去去了。

這是因為鐵元素是最穩定的元素,不管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都不會產生能量形成自發的鏈式反應,而是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恆星在演化後期根本沒有能量來激發鐵核聚變。

這樣大質量恆星核心到此核聚變就進行不下去了。

在整個恆星主序星階段,恆星的穩定都是依靠中心核聚變的輻射壓來抵禦質量的引力壓,沒有了核聚變輻射壓,恆星引力壓導致物質急劇向核心坍縮,導致核心崩潰,熱核失控導致巨大能量爆發。

這就是超新星爆發。爆發的結果,根據中心留下至密天體的質量不同,形成一個中子星或者一個黑洞。

有人問,中心那個鐵核呢?當然也被炸得粉碎了。

超新星爆發的能量巨大,一顆超新星爆發至少相當於太陽一生100億年輻射能量的總和,2015年發現的ASASSN-15lh超新星爆發,是迄今最強烈的超新星爆發,瞬間亮度達到太陽的5700億倍。

超新星爆發的溫度可達100~1000億度。

在這樣巨大能量高溫高壓下,還有什麼物質練不出來呢?那個頑固的鐵核當然也不例外,瞬間聚變成了更重的元素。

在宇宙誕生初期,只有氫、氦、鋰等輕元素存在,是恆星核聚變和超新星大爆炸,才使我們這個世界的元素漸漸多起來,但總量不到1%。

而現在宇宙中人類已經發現存在118種元素,這些元素的所有重元素,都是恆星通過核聚變和超新星大爆炸得來的。

這些元素無法與極端天體相提並論。

人類已知的118種元素中,密度最大的元素為金屬鋨,每立方釐米22.8克。

白矮星物質密度每立方釐米達到10噸左右,中子星物質密度每立方釐米達到10億噸!

這種密度與我們已知元素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是真正的天壤之別。

劉慈欣《三體》小說中三體人派出的水滴,就相當於中子星密度,因此光滑無比,一個原子都難以隆起。

這種物質雖然我們目前無法看到,但還在我們的理論認知範圍之內。

而黑洞奇點,已經不是中子被壓碎那麼簡單的事情了,物質狀態超出我們的認知,是超時空的東西,人類又怎麼能夠窺視其中的奧秘呢?

結論:黑洞的組成已經不是我們認知的元素,鐵在高溫高壓下能夠聚變出更重的元素,但「塌縮」描述不準確。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黑洞力量到底有多大,能夠撕碎原子嗎?裡面物質是什麼形態?
    很多人對黑洞的力量完全一無所知,總幻想著黑洞中還有物質存在,那麼這種物質是什麼形態呢?甚至有人問:黑洞裡的原子被撕碎了嗎?答案是肯定的,黑洞不但撕碎了原子,還撕碎一切最小的粒子。宇宙中存在著三種緻密天體,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三種天體都是以破壞原子結構為存在依據的。
  • 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的中子星物質,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或者是人工合成了119號元素,至於還有沒有未知的元素沒被發現,這是有很大可能的,而對於像中子星上的物質,它的密度為何如此之大,這要詳說一下中子星的誕生過程。一般來講,對於那些恆星演化到末期時,它們的產物有4種,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假設中可能存在的緻密星體)以及恆星級黑洞。先拿我們的太陽來舉例,像咱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在經歷了紅巨星階段時會損失30%-40%的自身質量,所以它的歸宿只能是白矮星,一般來講,對於一些低質量恆星(通常為7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它們的演化末期產物都是白矮星。
  • 1立方釐米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物質拿到地球上,都會發生什麼
    比如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等,這可就不得了了,不僅是它們的質量非常大,它們在地球上的變化,還會造成災難,甚至都有可能將地球吞噬掉。 我們先說白矮星,這種星球上的物質大都是元素周期表上鐵元素以下的物質上,由於這種星球質量很大,所以它上面的物質密度就非常高,一立方釐米的白矮星物質質量在100公斤到2噸之間,可見,地球上的任何自然物質的密度都不能和白矮星上的物質相提並論。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在這種不穩定達到極限之後,紅巨星就會發生爆炸,把星體核心以外的物質拋離恆星本體,殘留下來的星體就是白矮星,並且白矮星的內部也不會再發生核聚變反應,此時的恆星也不會又能量產生,白矮星由高密度的物質所產生的電子來支撐,白矮星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的溫度會冷卻,最終會變成黑矮星,但是根據宇宙形成時間的推測,目前宇宙中應該不會有黑矮星的存在。
  • 一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放在地球上會怎樣?
    緻密的天體 實際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的緻密天體,質量未必比恆星大,但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天體大得多。比如:中子星一勺子大概就是一立方立釐米,質量差不多就得有好幾億噸重。為什麼這些天體的密度會這麼大呢?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小黑洞
    其外殼蒸發剝離,核心遺骸變成中子星。中子星質量約為0.7~0.75個太陽質量。超新星爆炸氣浪產生碳氮氧(CNO),是地球碳基生命的源泉,事件發生在46億年前。而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銀河系裡中子星的總數至少應該在20萬顆↑。中子星引力坍縮已經強大到:不僅壓垮了原子結構,甚至壓垮了原子核結構。並且把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簡併壓縮成不帶電的中子。
  •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可以的,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物質變為中子星。白矮星(WD,white dwarf),包含氦白矮星(He WD,成分為氦元素)、碳氧白矮星(CO WD,成分為碳、氧元素)、氧氖鎂白矮星(ONeMg WD)。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那麼,廣袤的宇宙,又是什麼力學統治著世界?難道也存在量子效應主導的天體現象嗎?回答是的,恆星演化終結殘留下的中心天體,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們就是量子物理控制宇宙的案例。量子效應導致的力量無處不在,然而在宏觀條件下,其波動性遠遠小於粒子特性,所以量子效應可以忽略不計。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夠通過超新星爆發而成為一顆中子星,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最終會形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由於質量不足,所以核聚變不會推進到鐵元素,通常到達氧就會終止,所以它最終只能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質量太大的恆星,比如原始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異常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為一個黑洞。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夠通過超新星爆發而成為一顆中子星,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最終會形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由於質量不足,所以核聚變不會推進到鐵元素,通常到達氧就會終止,所以它最終只能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質量太大的恆星,比如原始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異常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為一個黑洞。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我們的太陽死後會變成什麼?
    比如說,冥王星是行星嗎?又或者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間過的動物,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還是亞種?是雌性還是雄性?是綠色,藍色還是青色?等等等等……然而,有時候神奇的大自然會給我們幫大忙,在兩種事物中劃出準確的分割線,就比如區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它們可能都是已經逝去恆星的殘骸,區分它們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它們如何抵抗那勢不可擋的重力。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雖然在地球上找不到如白矮星一般緻密的物質,但是在宇宙之中,比白矮星更加緻密的物質卻廣泛存在著,而其中密度最高的就要數中子星了。當然,在理論上,黑洞的密度遠高於中子星,但黑洞內部的逃逸速度超越了光速,所以黑洞是一個不可見的天體。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太陽憑藉著它的光和熱為整個太陽系提供著光亮與溫度,並且已經持續了大約50億年,而這一切都源於太陽上的氫核聚變反應,不過太陽的燃燒並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在30到50億年之後,太陽上的氫元素也會逐漸消耗殆盡,隨著壓力和溫度的進一步提升,氦元素的聚變被點燃,於是太陽便會由氫核聚變階段進入到氦核聚變階段,此後,太陽上的聚變反應會不斷向更重的元素推進,直到碳或氧,由於太陽本身的質量有限,所以到達碳或氧之後
  • 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質量變化後會發生什麼?
    問題:我一直為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大小問題而感到疑惑。然而這次我詢求的並不是它們的大小本身,而是當物質施加在它們身上時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用一個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巨星組成的聯星系統來舉例,如果紅巨星的物質轉移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大小將如何隨著時間變化?這顆白矮星會因為這些附加質量而一直增大,直到它坍塌成一顆中子星?還是說它會因為質量過大而繼續收縮?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因為現代研究發現,我們宇宙中不但有星系、恆星、星雲等可見物質,還有大量的不可見物質,而且正是這些不可見物質主導牽制著宇宙的運行、膨脹甚至生死。否則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人們把這些目前無法看到的物質叫做暗物質、暗能量。
  • 太陽成為白矮星後內部會有個大鑽石?想多了,它實為一種特殊物質
    像太陽這樣中等質量的恆星演變到晚年的時候最終會演變成白矮星,這種星體的密度之大僅次於黑洞和中子星,每立方釐米的密度在100公斤到10噸之間,其個頭還沒有地球大,但是質量卻和太陽相差無幾,由於發出的光特別接近純白色,所以被稱為白矮星,那麼為啥白矮星的中心會有一顆「大鑽石」呢?
  • 物質的密度有極限嗎?會有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物質嗎?
    8-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晚期並不會導致超新星爆發,但內核依然在巨大的壓力下坍縮為白矮星,其物質原子中的電子被壓到距離原子核很近的位置,以一種電子簡併壓支撐的狀態!白矮星的密度達到了10噸/cm!中子星的平均密度高達1億~10億噸/cm!四、夸克的世界?在中子星的內核我們猜測有一種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物質,那麼在中子星黑黑洞之間是否存在夸克星呢?
  • 宇宙中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嗎?
    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了。當然黑洞的密度主要集中在其中心奇點上。那個奇點已經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而是一個超越了我們四維時空的超時空狀態,被認為體積無限小。既然這個體積無限小,也就是不知道有多小。
  • 存在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嗎?科學家是如何判斷中子星和黑洞?
    一路上我們發現了一些奇異的天體,從星際遊客到流氓行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但中子星和黑洞不易區分,通常它們形成的機制相同:一顆巨大的恆星的坍塌,導致超新星爆炸。圖註:此模擬顯示了雙黑洞系統發射的輻射。原則上,我們應該有中子星雙系統、黑洞雙系統和中子星黑洞系統,覆蓋整個允許的質量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