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對於地球人類而言已經足夠大了,不過在太陽系之中,我們所能夠見到的天體種類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太陽系之外廣闊的宇宙空間之中還存在著很多強大和神秘的天體。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恆星內部的氫核聚變使得恆星可以發光發熱,為漆黑的宇宙空間帶來點點光明,而恆星在氫核聚變的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掉星體之中的氫元素,如太陽質量一般大小的恆星每秒鐘都能夠將400萬噸以上的氫元素聚變成為氦元素,對於質量更大的恆星而言,氫元素的消耗速度就更快了。
恆星上的氫元素是有限的,當氫元素消耗殆盡之後,輻射壓減弱,恆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進一步提升,於是氦核聚變被點燃了,整個恆星由氫核聚變進入氦核聚變階段,這也標誌著恆星生命周期之中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了。
在此之後,恆星上的核聚變會不斷向更重的元素推進,質量越大的恆星,便能夠將核聚變推進到更重的元素,但無論一顆恆星的質量有多麼巨大,核聚變在到達鐵元素的時候都會終止。恆星的聚變會釋放巨大的能量,從而產生向外的輻射壓,向外的輻射壓與向內的引力相互抗衡,實現平衡。但是鐵元素的聚變不會釋放能量,不僅不會釋放能量,反而還會吸收能量,如此一來,輻射壓就消失了,於是恆星物質將會在中心的引力作用下急劇坍縮。
在恆星強大的引力作用下,物質會不斷被壓縮,即使是原子也不能夠以完整的形態存在,原子核會被壓碎,核外電子會進入到原子核內的質子裡,從而形成中子,所以說中子星上的物質是以中子簡併態的形式存在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夠通過超新星爆發而成為一顆中子星,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最終會形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由於質量不足,所以核聚變不會推進到鐵元素,通常到達氧就會終止,所以它最終只能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質量太大的恆星,比如原始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異常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為一個黑洞。和中子星一樣,黑洞也是已經被證實客觀存在的宇宙天體,而且人類也取得了黑洞的照片。
中子星顧名思義,就是由中子所組成的星體,那麼中子星上全部都是中子嗎?這也不一定。
在中子星上,不同區域的物質密度是不同的。中子星是一種極為緻密的天體,在中子星的表面,物質的密度大約在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以上,而在中子星的內部,物質的密度卻可能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中子星內部的物質密度是非常驚人的,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在如此高密度的星體內部,物質真的能夠保持中子簡併態嗎?很可能不行。
中子星內部的高密度所帶來的高溫高壓將會使中子物質進一步壓縮,它會成為一種更為微小的物質,這種物質我們稱其為「夸克」。所謂夸克,簡單理解就是組成中子的更為微小的物質,而如果在中子星的內部,物質是以夸克的形式存在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子星的內部實際上就是一個大中子。
中子星中心的物質以夸克形式存在,這目前還只是天文學家們的一種想像和推斷而已,而說到推斷,天文學家還推斷宇宙中存在著完全有夸克物質所組成的夸克星。
夸克星是一種密度介乎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天體,它的密度比中子星更大,卻又比不上黑洞。與中子星和黑洞不同,夸克星目前還只是一種理論推導出的天體,它應該存在於宇宙之中,但是到底存在不存在,還沒有獲得證實,因為我們還沒有觀測到一個夸克星的存在,或者說我們還不能確定我們所觀測到的一些星體到底是不是夸克星。如果夸克星真的存在的話,那麼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像前面所說的,中子由夸克組成,那麼一顆完全由夸克所組成的天體,是不是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巨大的中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