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質到了中子星上是什麼狀態,比如水?

2020-12-05 時空通訊

這是網友邀答的問題,有問必答,就不厭其煩的說一下。

在中子星上,一切我們地球上存在的物質都不復存在了。

中子星上只有中子,是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

這是由於質量巨大而體積很小的天體,引力壓力太大,原子被壓垮了,原子核也被壓碎了,電子壓進了原子核中,與質子中和成為中子,加上原來的中子,整個星球就是由中子組成的一個大原子核。

一個中子星的質量必須在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否則就成不了中子星,這是由於錢德拉塞卡極限決定的。

錢德拉塞卡極限認為,當一顆太陽質量8倍以下恆星死亡時,核心會發生重力坍縮,當坍縮到達到一定程度,電子簡併壓力將會阻擋這種坍縮,這樣的天體就是白矮星。

太陽的歸宿是成為一顆白矮星,體積和地球差不多,上面的密度為1~10噸/立方釐米。

而電子簡併壓能夠承受的最大質量就是太陽質量的1.44倍。

超過這個極限,恆星核就會進一步坍縮下去,成為一個中子星。

錢德拉塞卡極限公式見下圖:

也就是說最小的中子星質量在太陽的1.44倍以上。

中子星是極端至密的星球,一般半徑在10千米左右。

我們太陽半徑為69.6萬千米,把比太陽還大的一個天體壓縮到只有10千米範圍,壓縮了多少倍?大家隨便算一下,就應該大致知道這個密度有多大了。

所以,中子星的密度一般在每立方釐米1億噸到20億噸之間。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是有原子組成,而原子由核外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只佔有原子體積幾千億分之一,卻佔有了整個原子99.96%以上的質量。

也就是說,原子的主要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體積卻很小,因此原子核的密度是極大的。

這個大有多大呢?一般認為達到10^17kg/m3,也就是每立方米達到10^14噸,每立方釐米1億噸。

事實上,這個密度只是中子星的下限,一些更加至密的中子星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

這樣就可能存在兩個原因:一是原子核的密度比目前認為的還要大;另一個原因就是原子核中子間還是有間隙的,中子星的中子排列比原子核還要緊密。

既然中子星上所有的物質都被壓縮成了中子,也就沒有任何地球物質的性質了,還會有水的存在嗎?

所以,中子星上只有一個大中子核。

不管我們認知的地球上的水還是火,還是人豬馬牛金銀財寶,到了那裡只有一種形態~中子。

全世界所有的人到了中子星,堆在一起還沒有一個指甲蓋大。

中子星引力巨大,靠近它的天體或星際物質都會被它吃掉,當中子星吸積達到太陽質量的3倍以上時,就超過了奧本海默極限,中子簡併壓就再也承受不住質量導致的引力壓力,就再也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其無限坍縮了。

在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中,中子星會坍縮進自己質量的史瓦西半徑內,成為一個黑洞。

史瓦西半徑有多大?太陽史瓦西半徑約3000米,一個1.5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史瓦西半徑4500米,3個太陽質量的中子星史瓦西半徑9000米。

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為R=2GM/C

也就是2個引力常量與天體質量的積除以光速平方。

質量一旦被壓縮進自己的史瓦西半徑就再也看不見了,成為宇宙中一顆一切通吃的終極天體~黑洞。

這時候的物質就連中子也做不成了,成為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一個虛無的超時空玩意。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請勿侵權抄襲,謝謝理解支持。

相關焦點

  • 1立方釐米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物質拿到地球上,都會發生什麼
    一立方釐米的體積很小,在地球上無論是怎樣的物質,我們都能將它放在巴掌裡,一立方釐米的水得有一克,一立方釐米的鐵約為7.9克,一立方釐米的黃金,也只有19.3克,即便是密度最高的鋨元素,一立方釐米也只有22.6克。
  • 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比如密度。  中子星上一立方釐米的物質,質量高達1億噸以上,甚至10億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在宇宙中,密度比中子星更次一點的天體叫做白矮星。在常溫常壓下,水的密度為1克每立方釐米,而中子星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0萬億倍。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裡,如果將地球壓成中子星,那麼地球的半徑將變為22米。像太陽這麼大的天體,壓縮到這種密度,半徑也只有10公裡左右。
  • 挖穿中子星,你會看到什麼場景?研究表明:極端物質集結於此
    中子星,這個除黑洞外最超乎尋常的天體,其表面溫度可達100萬度,僅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重量,就相當於整個地球上人類體重的總和。由於中子星也有強大的引力,所以光在經過它時也會發生彎曲。那麼,這顆神奇星球的內部,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讓我們用一種獨特的視角探究一下——挖穿中子星。
  • 比黑洞還恐怖的一立方米中子星放到地球上,地球會被毀滅嗎?
    對於人類而言,除了地球之外,如果不穿任何裝備去到其他的天體上,基本都是死路一條。太陽甚至可以融化地球上一切的物質,讓這些物質最終成為等離子體,也就是一坨電子、原子核、光子等粒子的狀態。原子結構都無法完全保住。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在宇宙中恆星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莫過於那些死亡恆星,它們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緻密,也就是說密度非常大,那為什麼密度大就會很可怕呢?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原子核會被壓碎,核外電子會進入到原子核內的質子裡,從而形成中子,所以說中子星上的物質是以中子簡併態的形式存在的。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太陽系對於地球人類而言已經足夠大了,不過在太陽系之中,我們所能夠見到的天體種類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太陽系之外廣闊的宇宙空間之中還存在著很多強大和神秘的天體。但是鐵元素的聚變不會釋放能量,不僅不會釋放能量,反而還會吸收能量,如此一來,輻射壓就消失了,於是恆星物質將會在中心的引力作用下急劇坍縮。在恆星強大的引力作用下,物質會不斷被壓縮,即使是原子也不能夠以完整的形態存在,原子核會被壓碎,核外電子會進入到原子核內的質子裡,從而形成中子,所以說中子星上的物質是以中子簡併態的形式存在的。
  • 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0萬億倍,若地球壓成中子星,體積將會多小?
    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0萬億倍,若地球壓成中子星,體積將會多小?密度可以說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物質屬性,我們都知道密度的計算公式是質量除以體積,那麼宇宙天體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的中子星其密度有多大呢?那麼物質的密度最大的程度是怎樣的狀態呢?最開始人們認為,這種狀態是電子簡併態,因為粒子高度擠壓,電子被迫高度集中在一起,這樣會佔滿原子內的低能態的空間,這個時候就壓到了極限,就是我們熟知的白矮星的狀態。假如外部壓力在大點,那麼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呢?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大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釐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 一勺中子星重達10億噸,如果把它放在地球上,地球會被砸碎嗎?
    對於人類而言,除了地球之外,如果不穿任何裝備,去到其他的天體上基本都是死路一條。太陽甚至可以融化地球上一切的物質,讓這些物質最終成為等離子體,也就是一坨電子、原子核、光子等粒子的狀態,原子結構都無法完全保住。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情況?
    中子星是一類威力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它們是大質量恆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之後形成的,它的前身也和其它大多數恆星一樣,依靠著內部的核聚變源源不斷地向四周釋放光和熱,在此過程中積累由氫到鐵眾多元素。由於其巨大的引力,凡是靠近它的天體,都會被撕裂或者引爆,而如果我們從中子星上挖1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 天體的磁場是怎麼產生的,與什麼有關,比如地球的磁場如何產生?
    我們現在似乎能得出什麼結論,我們完全可以隱約感覺到,宇宙中具有一定磁場的天體是普遍情況,或者說是天體的常見現象。假如大型天體具有磁場是常見現象,那麼磁場的強度和磁場的出現與什麼因素有關呢?比如太陽系的大行星中木星磁場最強大,木星自轉角速度較快是重要原因。中子星的自轉角速度更快,磁場強度自然特別大。磁場的產生與自轉關係極為密切,天體的自轉是天體磁場產生的必要條件。比如,天體磁場的磁軸總是與自轉軸有著較小的夾角,也就是磁場的兩極與自轉軸的兩極總是較為接近。這絕不是偶然現象,這顯示了二者的密切關係,可以說就是因果關係,即天體的自轉產生了磁場。
  • 中子星密度達百萬億噸,這是什么元素?是否表示宇宙還有未知元素
    我們已知的元素總共有118號,一般我們認為自然界中能長期存在的元素是92號鈾之前(包含鈾)的元素,之後則有與半衰期以及自然狀態下沒有生成機制,需要人工合成,元素序號越高,它的半衰期也越短,到了118號元素,半衰期只有12毫秒,它的存在時間極短。什麼才是區分元素的標準?
  • 如果把一立方釐米中子星放在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
    如果我們把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那地球不會被這些中子星物質的撕碎呢?一個普通的中子星的質量一般介於1.35~2.1倍的太陽質量,半徑卻只有10~20公裡之間,僅僅只有太陽半徑的三萬分之一到七萬分之一。根據廣義相對論,中子星對於時空的扭曲程度是相當恐怖的,如果我們把一顆中子星投到地球上,那地球絕對就炸掉了。
  • 帶一勺中子星回地球,會發生什麼?
    吃一勺中子星,會發生什麼?其實,這種星體最大的特點還包括,擁有超強的伽馬輻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一旦靠近伽馬射線暴都會灰飛煙滅,目前,中子星仍然是人類探測到的僅次於黑洞的最大密度星體,它的密度已經超越了人類常識,有科學家表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也就是說一勺中子星物質,相當於全世界汽車總重20億噸,或是一座珠穆朗姆峰,可以說,如果有幸能夠嘗到一勺中子星物質,那將是地球都修不來的福氣,當然,我有理由相信這個福氣無人敢消受
  • 如果把1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 中子星的爆發有多可怕?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看看他們怎麼說
    這一報告是自從人類探索外太空至今,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今後人類的天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那麼什麼是中子星呢?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不同類型的中子星具有怎樣的特性,吞噬中子星的黑洞能被觀察到?
    因為,物質本就由原子所組成,而原子則是圍繞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云,雖然原子核的直徑僅為電子云的十萬分之一,但其質量卻超過了原子質量99.9%。雖然電子本身佔據的空間很小,但原子的大小是由它們的軌道模式所定義,因此,這是一個絕大部分比例都開放的空間。比如,當我們撞擊到巖石的時候,總感覺是被其堅硬的外表面所傷害,但事實上卻是電子穿過其空曠空間的速度太快,以至於我們無法看到它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