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勺中子星,會發生什麼?其實,這種星體最大的特點還包括,擁有超強的伽馬輻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一旦靠近伽馬射線暴都會灰飛煙滅,目前,中子星仍然是人類探測到的僅次於黑洞的最大密度星體,它的密度已經超越了人類常識,有科學家表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也就是說一勺中子星物質,相當於全世界汽車總重20億噸,或是一座珠穆朗姆峰,可以說,如果有幸能夠嘗到一勺中子星物質,那將是地球都修不來的福氣,當然,我有理由相信這個福氣無人敢消受。
畢竟,中子星是一顆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炸後,為數不多的結局之一,同時,它也是繼黑洞之後引力最為強勁的星體,縱觀來看,中子星的面積最大為300平方千米,地球的面積是中子星的1700倍,如果將水的密度與中子星作對比,你會發現,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水的100萬億倍,倘若地球按照該比例進行壓縮,最終地球的直徑將不會超過22米,人們往往驚奇於,中子星的質量在太陽的1.35-3倍,一顆典型的中子星的質量是太陽的1.35到2.1倍左右,半徑僅有10到20公裡的中子星,只要兵乓球大小的質量就已等同於地球上的一座山,中子星的自轉速度,最高每秒可旋轉1122圈,那它的逃逸速度又是怎樣的?逃離中子星的引力束縛的速度是15萬千米/秒,是光速的1/2,是地球的1.3萬倍以上,可以說,中子星並非是大質量恆星的最終形態,它有著很高的溫度和強大的輻射能量,每秒輻射出的能量轉化成電,能夠讓我們地球用上幾十億年。
綜合來看,中子星同黑洞一樣,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它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當老年恆星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8-30倍後,它就有可能會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8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為一顆白矮星,簡單來說,中子星和白矮星一樣,都是恆星演化而來,白矮星的形成則是由中小質量的恆星末期變成紅巨星時,內部的氦聚變成碳核後形成的白矮星內核。
中子星同樣是由恆星末期演化而來,和白矮星不同的是,形成中子星的一定是大質量恆星,正常在9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及大概低於30倍的太陽質量,因為再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出來的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順帶一提,中子星的能量消耗只能通過減慢自轉速率的角動量來維持光度,當中子星的角動量消耗完之後,它的結局將會與白矮星一樣,變成一顆不發光的黑矮星,有人曾計算過,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在地球上,中子星物質會迅速下沉向地心,同時開始吸附地殼物質加速膨脹並衰變爆炸,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億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知道毀滅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的爆炸能量只不過是氫彈的200萬倍,而地球上密度最大的金屬鋨密度也才1立方釐米22.6克。
想要拿到這一勺中子星物質,首先你得去抵達中子星,現階段,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中子星編號為RX J1856.5-3754,它位於南冕座,離地球約400光年,克服這一距離後,你面臨的下一個困難將是在中子星表面著陸,的確,你可以讓飛船在中子星軌道上運行,但是總要將一個挖掘機放下去,鑑於中子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十分驚人,即使你能夠將挖掘機從1米的高度丟下去,它也會以每秒2000公裡的速度在1毫秒之內落地,摔成一堆廢鐵,其次是中子星的溫度很高,你知道嗎?太陽表面溫度在5700攝氏度左右,而地球上熔點最高的金屬,也就是鎢,它在靠近太陽表面的瞬間都會被汽化,相比之下,中子星更誇張,比太陽的溫度還高166倍的中子星,它的表面溫度就超過了1500萬攝氏度,中心的內核溫度甚至達到了1億開爾文,正是中子星的劇烈反應,致使一般中子星的壽命相對來說都很短,我也不認為人類以後會發明出來那樣的鏟子。
假設最終,你在宇宙中最強的挖掘機技術的支持下,成功挖到了一勺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並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帶著這一勺中子星物質,再奔波400光年,回到地球,坐在餐桌前,在打開超級容器的一瞬間,你會發現這一勺中子星就比航母還要重得多,同期,中子物質也得到了自由,原因是它們失去了原本在中子星上巨大的引力束縛,實際上,這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最恐怖的不是它的質量,反而是自由中子衰變後釋出的能量,事實是這勺中子只能自由10分鐘,之後它將開始衰變,衰變成穩定的質子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所以很快,你就會和中子星物質合為一體,均勻地分布在它的表面,結局大概是,你被中子星吃掉了,這或許就是「死亡」的味道。
屆時,整個地球的人都會與你來一場「冒險」,要知道它相當於原子彈「小男孩」能量的1萬億倍,是人類製造的最大的氫彈,即沙皇炸彈能量的3億倍,是白堊紀造成恐龍滅絕的隕石能量的6萬倍,等同於地球在12年內,從太陽得到的能量,爆炸結束,所有的熔巖、碎石和塵埃落回地面後,地球大致上還是一個球形,只是連一隻跳蚤都找不到了,因為中子星離開束縛的瞬間,它的質子和電子就會分開,這個過程釋放的能量是太陽的2到3倍以上,這意味著,地球無疑會由此走向毀滅,最後變成太空中的一堆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