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內部異物質的存在現已被證實

2020-08-28 天文在線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子星的內部,假設其內部在足夠高的熱量和密度下,中子會進一步分解成它們的組成夸克。Vuorinen和他的團隊利用了引力波信號與新的理論和粒子物理結果一起產生其誘人的計算,結果表明如果這些核心是夸克物質將更能解釋出現的事實現象。

目前,中子星逐漸成為了宇宙中最「美味」的物體。在中子星外殼下的「核意面」被發現之後,新的證據表明,中子星的核心是由一種充滿夸克的「奇異湯」而組成的。

物理學家們利用了2017年八月檢測到的數據,分別來自一次中子星碰撞的重力波和觀測到的有著驚人重量的中子星,從而計算出了激動人心的結果——由於中子星核心的密度極大,原子核無法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的夸克粒子。

研究者們稱,這個發現是在探索這些星體內部的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來自赫爾辛基大學和赫爾辛基物理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Aleksi Vuorinen說道:「早在四十年前,中子星擁有夸克組成的核心的可能性就被提出了,而證明這個假說則是完成了中子星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中子星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星體。他們實際上是「死」的—— 坍縮星坍縮後留下的物質往往會有著8至30個太陽質量(以太陽的質量為基礎單位的測量方法)那麼重。當坍縮星成為超新星時,他們大部分的組成都會爆裂而成為宇宙中的碎片;留下的核心則會坍縮成一個密度極高的星體。這個由於另一星體「死亡」而形成的星體則是中子星。

中子星的質量在1.1到2.3個太陽質量之間,直徑卻只有10到20公裡。就算五個比太陽質量還大的中子星排在一起,也不會比哈德良長城更長,甚至還有空隙。

當超新星發生核心坍縮時,組成這個星體的原子中的質子和電子被壓縮而成為中子和中微子。中微子會離開這個星體,而剩下的中子則會在巨大的壓力下融合在一起,使中子星成為一個巨大的核。在中子星的地殼底部,它的密度可以達到水的100萬億倍。(這就是組成前文提到的「核意面」的部分。)

然而,根據理論,中子星的密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提出了夸克核的理論。夸克是最基礎的亞原子微粒,例如質子和中子就是由夸克組成的。

說到這裡,研究的下一步推理就很明顯了。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們提出了這樣的假設:當溫度和密度達到一定高的程度時,中子會繼續分解成為夸克,而形成一種流動的夸克內核。

雖然假說已經被提出來了,但是研究中子星的內部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所以在2017年八月發生的GW170817號星體碰撞成為了天文學家們最為之興奮的事件。這次碰撞中的兩個星體在接近對方的過程中由於重力而發生了變形,從而使天文學家們觀測到了他們內部的信息。

Vuorinen和他的團隊使用了引力波信號和新的理論以及粒子物理的結果來進行研究。他們發現,當中子星達到一個質量上限(至少兩個太陽質量)時,中子星的核則會表現出夸克組成的特徵,而夸克核的直徑是中子星直徑的一半以上。

雖然這些結論還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是計算表明,就算中子星的內部不是由夸克組成的,那麼他也一定有一些我們從未見過的物質在核心裡。

Vuorinen解釋說道:「還有一種微小的可能性,那就是所有的中子星都只由核物質組成。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量化現有的數據。說白了,這些大密度的核物質所呈現的數據需要與眾不同。」

中子星內部有夸克核不只是一個令人驚嘆的發現,它還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到宇宙起源的一些信息。

宇宙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的幾微秒之後,也就是「夸克時期」,宇宙充滿了夸克-膠子的漿狀物質,然後迅速融合成為了強子

在今天,我們只能從粒子對撞機實驗中觀測到少量的夸克;然而,中子星裡有極大的可能性含有夸克。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中子星的夸克核形成的環境與條件,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研究「夸克時期」發生的事情。

自從GW170817次碰撞以來,雷射幹涉儀重力波觀測站(簡稱LIGO)以及處女座重力波團隊(簡稱Virgo)稱,第二起中子星碰撞事件出現了。隨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子星活動被觀測到。當更多的數據被總結之後,關於中子星現有的信息將進一步被證實。

Vuorinen說道:「我們可以說,引力波天文物理學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而我們也將會通過一次次的新發現來加深我們對大自然與宇宙的理解。」

作者: MICHELLE STARR

FY:派派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子星內部異物質的存在現已被證實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子星的內部,假設其內部在足夠高的熱量和密度下,中子會進一步分解成它們的組成夸克。Vuorinen和他的團隊利用了引力波信號與新的理論和粒子物理結果一起產生其誘人的計算,結果表明如果這些核心是夸克物質將更能解釋出現的事實現象。目前,中子星逐漸成為了宇宙中最「美味」的物體。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也是已經被證實客觀存在的宇宙天體,而且人類也取得了黑洞的照片。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也是已經被證實客觀存在的宇宙天體,而且人類也取得了黑洞的照片。中子星顧名思義,就是由中子所組成的星體,那麼中子星上全部都是中子嗎?這也不一定。在中子星上,不同區域的物質密度是不同的。
  • 如果你相信引力波的話,那麼夸克星存在於中子星內部
    大質量恆星死亡後通過超新星爆發遺留下的殘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為緻密的天體。一顆質量與太陽質量相當的中子星,半徑僅為10公裡左右,密度高達10^15克/立方釐米,這超過了原子核的密度。根據目前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知識人們還不能確定中子星內部究竟是由什麼樣的基本粒子組成的。
  • 中子星內被證實存在夸克物質,引力波學黃金時代正在開啟
    在過去的40年中,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們周圍所有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包括緻密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然而,在中子星內部,原子物質會塌縮成密度極高的核物質。在核物質中,中子和質子被緊緊地擠壓在一起。
  • 科學家發現中子星內部存在宇宙中最奇異物質的證據
    在正常物質中,被稱為夸克的基本粒子只存在於質子和中子內部。但是,如果正常物質受到極端溫度的影響,或者以非常高的密度聚集在一起,它就會"融化"在一起,讓夸克物質在物質內部的任何地方自由地遊蕩。當某些恆星死亡時,它們的核心會坍塌,成為黑洞或中子星。如果是後一種情況,這個新的天體會把比太陽質量還大的天體「塞進」一個城市大小的空間裡。很顯然,這就產生了一些極端密度的物質,長期以來一直被理論化為夸克物質。在這項新研究中,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宣稱,在一些中子星中已經全部確認了「夸克核」。
  • 比中子星內部壓力還大,質子核心內部壓力更高
    IT之家2月23日消息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首次計算出質子內部壓力的分布,研究發現,質子的核心產生的壓力比中子星內部壓力還要大,我們一直認為中子星是整個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大的天體。
  • 矮白星,中子星,黑洞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繫?
    中子星由不帶電荷的亞原子粒子組成。它們內部的粒子結構非常緻密,1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的重量將達到1億噸。天文學家在尋找中子星時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中子星的另外兩個物理性質。一些中子星快速旋轉。天文學家根據這些性質發現了不同種類的中子星。比如其中存在宇宙中旋轉速度最快的中子星,被稱為脈衝星。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但是當恆星的燃料開始耗盡時,也就是恆星內部開始聚合成鐵的時候,它的外部就會向外膨脹直至爆炸,只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心。這個核心最終可能會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其中一種,這取決於它的質量。我們知道原子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組成,它們的自旋均為半奇數,因此它們是費米子,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 白矮星和中子星內部的哪種力抵消了自身引力的壓縮
    但太陽內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使它產生高溫高壓。正是太陽的高壓力抵消引力的影響,使太陽不會產生坍縮。當恆星內部的壓力不足以支撐住引力的時候,恆星會向內縮小,而這種縮小又會加劇核聚變的發生,使之溫度更高壓力更高,知道能和引力抗衡。但是當恆星的核燃料耗盡時,它已無法核聚變產生高溫高壓了,此時這顆恆星就有可能坍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 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相遇——黑洞更有可能吞噬整個中子星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它們緊緊地壓縮物質,原子分裂而幾乎所有東西都轉變成中子。結果,大約1個太陽的質量被擠入了這些半個濰坊大小的物體中。這件事的大部分都是中子形式,但一些理論認為,在中子星內部深處,中子本身會解離,留下一堆夸克和輕子湯。
  • 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無獨有偶,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包括其磁場的數據。首先,中子星內部結構一直是物理學領域的重大未解之謎。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中子星內核中心位置由中子霸佔,但其他人則表示,巨大的壓力會將內核物質擠壓成更奇特的顆粒(膠子和夸克)。
  • 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一顆隱藏在超新星1987A內部的中子星的證據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一個33年前的謎團,該謎團圍繞著有史以來最明亮的恆星爆炸之一。 1987年2月23日,天文學家目睹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恆星爆炸,也稱為超新星爆炸。
  • 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存在極限嗎?中子星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一立方釐米大約就是一個骰子大小,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下面幾個:地球核心密度高達15克/立方釐米,是水密度的15倍,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由於巨大的壓力,使得鐵鎳原子之間的間隙縮小。白矮星白矮星密度高達10噸/立方釐米,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的產物;比如我們太陽在60億年後就會演化為白矮星,白矮星由於自身強大的引力,使得內部原子的外層電子被嚴重擠壓,處於電子簡併態。
  • 每立方釐米超1億噸,中子星密度如此之大,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嗎
    根據化學教科書上的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核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也就是說原子內部的質子數量決定了元素的種類。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中子星的形成以及其內部組成,看它是否符合元素的定義。我們知道,質量和引力息息相關。大質量物體產生的引力會使自身發生坍縮,這種坍縮在恆星內部產生了合適的壓力和溫度,使之開始發生核聚變。
  • 中子星為什麼會叫做「中子」星呢?
    中子星的構成    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中子星內部的中子是抗衡引力的一個最重要的來源,這是因為「中子」也可以進入到「簡併狀態」,所以在非常高的密度下,而中子處於「超流」和「簡併」狀態,它所提供的簡併壓強遠遠地超過了電子的簡併壓強,所以它可以抗衡更大質量的星體引力,這是中子星能夠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