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2020-08-07 流芳科學

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一顆隱藏在超新星1987A內部的中子星的證據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一個33年前的謎團,該謎團圍繞著有史以來最明亮的恆星爆炸之一。

1987年2月23日,天文學家目睹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恆星爆炸,也稱為超新星爆炸。研究人員相信,利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他們發現爆炸的殘餘物(一種被稱為中子星的超稠密屍體)隱藏在超新星的塵埃中。

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 一位藝術家關於中子密度恆星的插圖被認為是超新星1987A塵土飛揚的核心。圖片:©NRAO / AUI / NSF,B.薩克斯頓)

高解析度的ALMA圖像揭示了研究人員所稱的熱「斑點」,該斑點比其周圍環境明亮,位於超新星塵土飛揚的核心。一份聲明說,如果得到證實,該中子星將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年輕的恆星

「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在超新星遺蹟灰塵厚雲做這個溫暖的斑點,」美佳子松浦晃一郎,在加的夫大學的天文學家,誰發現了一滴的研究人員之一,在聲明中說。「雲中一定有某種物質加熱了塵埃並使之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在塵埃雲內部藏有一個中子星。」

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 超新星1987A的合成圖像。ALMA數據(紅色)顯示了殘留物中心新形成的粉塵。HST(綠色)和Chandra(藍色)顯示了不斷擴大的衝擊波。圖片來源:亞歷山德拉·安吉裡奇(Alexao Angelich)(NRAO / AUI / NSF); NASA哈勃望遠鏡; NASA Chandra)

他們的發現發表於2019年11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然而,當時,研究人員無法確切地說出發光的斑點是什麼,因為它被認為太亮而不能成為中子星。

一份新論文為中子星的亮度提供了一種解釋:發光的斑點與非常年輕的中子星的熱發射相一致,而該中子星在超新星爆炸中仍然非常熱。「儘管超新星爆炸的極端複雜性以及中子星內部的極端條件,但探測到一團溫暖的塵埃仍證實了一些預測,」國立自治大學天文學家丹妮·佩奇墨西哥在聲明中說。佩奇領導了這項新研究於7月3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 (圖片來源:ALMA(ESO / NAOJ / NRAO),P。Cigan和R. Indebetouw; NRAO / AUI / NSF,B。Saxton; NASA / ESA)

研究人員估計,15.5英裡(25公裡)寬的中子星的溫度約為900萬華氏度(500萬攝氏度),這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來解釋Blob的亮度。研究還表明,由於強大的恆星爆炸,中子星位於偏心位置,正如研究人員所期望的那樣。

在此之前,中子星仍然難以捉摸,被超新星厚厚的塵埃雲籠罩,促使科學家們懷疑爆炸後是否形成了黑洞。但是,在1987年爆炸的那天,在地球上發現了幾乎沒有質量的被稱為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這表明該恆星坍塌後形成了一個中子星。

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紐約石溪大學佩奇研究小組的成員詹姆斯·拉蒂默說:「中子星的行為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 「那些中微子認為黑洞從未形成,而且黑洞似乎很難解釋觀測到的斑點亮度。我們比較了所有可能性,並得出結論,最可能的解釋是熱中子星。」

這顆中子星只有33歲,將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年輕的恆星。下一個最小的年齡是330歲,是一顆位於超新星殘骸仙后座A 的中子星。研究人員希望在未來幾十年中,隨著超新星殘骸中的塵埃和氣體逐漸消退,直接對這顆嬰兒中子星進行成像存在。

這裡是@流芳科學 ,歡迎關注轉發收藏,每日看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藏文科普 | 夜空中最亮的星——超新星
    是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或某些雙星系統在演化過程中的劇烈爆炸。根據光譜分析,天文學家發現超新星光譜中的吸收線有一些普遍特徵,故可以給超新星分類。簡單來說,第一級分類就是看譜線中是否存在氫元素(H)的吸收線。如果沒有氫,那就歸為Ⅰ型超新星;如果存在氫,那就是Ⅱ型超新星。另外,觀測還發現存在超亮型超新星和奇異型超新星。
  • 參宿四未來超新星爆發後是變成黑洞還是中子星還是白矮星?
    相信大家在各類描述宇宙中星球大小對比視頻中,總會看到一顆巨大星球的影子,那就是參宿四,這是一顆巨大的紅超巨星,其直徑超過太陽直徑的900倍,如果把太陽換成參宿四的話,它的表面將會延伸到小行星帶。 參宿四不但擁有巨大的體積,同時也擁有比較大的質量,達到了太陽的11到15倍。
  • 科學家發現「質量間隙」中神秘天體 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對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質量間隙感到困惑:最重的中子星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或2.5個太陽質量);已知最輕黑洞大約是5個太陽質量。問題是:在這種所謂的質量間隙之中存在的究竟是什麼?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中子星,宇宙中最光滑的物體?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中子星的藝術想像圖 | 圖源:Wikipedia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質量。光滑的物體有哪些特點?
  • 科學家在銀河繫心髒發現「化石星系」跡象
    天文學家在其回憶錄中揭開了新的篇章,他們發現隱藏在這個星繫心髒附近的一個可能存在的「化石星系」。據悉,這個星系以希臘英雄 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名字命名。它可能曾在約100億年前跟銀河系糾纏在一起,那個時候,我們的星系還只是一個嬰兒。
  • 不同類型的中子星具有怎樣的特性,吞噬中子星的黑洞能被觀察到?
    宇宙中的中子星就是一種奇怪而迷人的天體,它同時也代表了很多物理學家急切渴望了解的一種極端物質形態。並且,這還是一種不能直接訪問的天體,因為其強烈的引力場,足以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將我們的任何宇宙飛船拉扯成碎片。
  • 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亮的超新星 相當於5000億個太陽
  • 中子星可能在巨大的恆星爆炸中隱藏為「斑點」
    1987年,科學家目睹了夜空中有史以來最明亮的爆炸,此後一直在搜尋該區域以尋找爆炸殘留物形成的任何緊湊物體的證據。爆炸是被稱為SN 1987A的超新星,在爆炸的那天就向中微子噴射了水,這導致天文學家思考中子星在坍塌中心形成的可能性。
  •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Connor Feng • 2020-02-23 10:54
  • 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中子星
    而在中子星裡,壓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電子簡併壓再也承受不起了: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中子簡併壓支撐住了中子星,阻止它進一步壓縮。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質量非常大以至於巨大的引力讓光線都是呈拋物線掙脫。
  • 中子星是什麼?中子星分為哪幾種?
    中子星也被稱為波霎,這是恆星在生命演變的最後階段,它們發生了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達到的終點。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會成為中子星的。
  • 「消失」了的超新星,33年前爆發,科學家直到今天才找到遺骸
    在望遠鏡被發明之後,人類也多次發現過超新星爆發,但沒有一個像SN 1987A這麼近距離、便於觀測的。科學家觀測發現,SN 1987A位於距離銀河最近的大麥哲倫星雲中,和我們的距離大約是16.76萬光年。這次超新星爆發給天文學家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絕佳觀測機會,讓我們對超新星爆發和相關的天文知識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超新星爆發後的遺骸去哪了?
  • 致命舞者的秘密——中子星,飛旋的小巨人
    先說明一下,文章中括號裡的內容可以不予理會我們都知道,暮年恆星最終的歸宿不過這麼幾種: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或者直接灰飛煙滅。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一種天體——中子星。大質量恆星(太陽質量的8至30倍)進入「老年期」後,往往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向周圍空間拋射大量物質,最終留下一個異常緻密的「內核」。
  • 上海天文臺提出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體物理研究室研究員餘文飛帶領的高能觀測團隊提出了利用毫赫茲準周期振蕩給出中子星半徑下限的方法,並首次應用該方法給出一個中子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4U1636-53中的中子星半徑大於11公裡的限制。該工作為將來使用下一代X射線時變觀測衛星測量更加緊緻的中子星半徑開闢了新視角。
  • 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比地球自轉快1億倍,早已修煉「成精」
    這也表明,中子星是由大質量恆星演化而來的。1967年,脈衝星被發現,伴隨著脈衝星發現被列為人類20世紀最重要的天文發現之一,中子星也從假想變為了現實。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天體中,中子星的密度,僅次於黑洞。當一顆恆星走到生命的末期,這個時候就會先變成一顆紅巨星,極度膨脹,內部的核聚變越來越快,內核的溫度也越來越高,終於,這顆紅巨星重力崩潰引發了一場超新星爆炸,如果這顆恆星生前的質量足夠大,那麼當超新星爆炸之後,就會變成一個黑洞。
  • 中子星是完美球體嗎?是什麼影響它的形狀?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引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的少數天體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中子星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
  •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Fe-60,此物在自然界中只會來自超新星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的劇烈的能量釋放事件。大質量恆星到了主序星階段的晚期,內部產生鐵元素的時候,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一時刻是這顆恆星一生中最為劇烈能量釋放階段,它在一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要比太陽100億年中核聚變的釋放能量還要多很多倍,因此它可以發出極其明亮的光輝,有時其亮度甚至要超過一個有的數千億恆星的星系,特別明亮的超新星發出的強烈的光線甚至能「照亮整個宇宙」。
  • 哈勃首次發現擁有旋轉圓盤的中子星,或將改變我們對中子星的認識
    中子星是大質量的恆星在演化到後期,經過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使它的物質結構發生了變化,最後形成一顆密度極其高的天體。不過不久前,美國國家航天局探測到一顆中子星周圍發出一道不同尋常的紅外光,這可能意味著某些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特徵,新發現或將改變我們對中子星的形成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