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一顆隱藏在超新星1987A內部的中子星的證據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一個33年前的謎團,該謎團圍繞著有史以來最明亮的恆星爆炸之一。
1987年2月23日,天文學家目睹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恆星爆炸,也稱為超新星爆炸。研究人員相信,利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他們發現爆炸的殘餘物(一種被稱為中子星的超稠密屍體)隱藏在超新星的塵埃中。
高解析度的ALMA圖像揭示了研究人員所稱的熱「斑點」,該斑點比其周圍環境明亮,位於超新星塵土飛揚的核心。一份聲明說,如果得到證實,該中子星將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年輕的恆星。
「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在超新星遺蹟灰塵厚雲做這個溫暖的斑點,」美佳子松浦晃一郎,在加的夫大學的天文學家,誰發現了一滴的研究人員之一,在聲明中說。「雲中一定有某種物質加熱了塵埃並使之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在塵埃雲內部藏有一個中子星。」
他們的發現發表於2019年11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然而,當時,研究人員無法確切地說出發光的斑點是什麼,因為它被認為太亮而不能成為中子星。
一份新論文為中子星的亮度提供了一種解釋:發光的斑點與非常年輕的中子星的熱發射相一致,而該中子星在超新星爆炸中仍然非常熱。「儘管超新星爆炸的極端複雜性以及中子星內部的極端條件,但探測到一團溫暖的塵埃仍證實了一些預測,」國立自治大學天文學家丹妮·佩奇墨西哥在聲明中說。佩奇領導了這項新研究於7月3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估計,15.5英裡(25公裡)寬的中子星的溫度約為900萬華氏度(500萬攝氏度),這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來解釋Blob的亮度。研究還表明,由於強大的恆星爆炸,中子星位於偏心位置,正如研究人員所期望的那樣。
在此之前,中子星仍然難以捉摸,被超新星厚厚的塵埃雲籠罩,促使科學家們懷疑爆炸後是否形成了黑洞。但是,在1987年爆炸的那天,在地球上發現了幾乎沒有質量的被稱為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這表明該恆星坍塌後形成了一個中子星。
紐約石溪大學佩奇研究小組的成員詹姆斯·拉蒂默說:「中子星的行為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 「那些中微子認為黑洞從未形成,而且黑洞似乎很難解釋觀測到的斑點亮度。我們比較了所有可能性,並得出結論,最可能的解釋是熱中子星。」
這顆中子星只有33歲,將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年輕的恆星。下一個最小的年齡是330歲,是一顆位於超新星殘骸仙后座A 的中子星。研究人員希望在未來幾十年中,隨著超新星殘骸中的塵埃和氣體逐漸消退,直接對這顆嬰兒中子星進行成像存在。
這裡是@流芳科學 ,歡迎關注轉發收藏,每日看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