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Fe-60,此物在自然界中只會來自超新星

2020-12-04 科普大世界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的劇烈的能量釋放事件。大質量恆星到了主序星階段的晚期,內部產生鐵元素的時候,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一時刻是這顆恆星一生中最為劇烈能量釋放階段,它在一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要比太陽100億年中核聚變的釋放能量還要多很多倍,因此它可以發出極其明亮的光輝,有時其亮度甚至要超過一個有的數千億恆星的星系,特別明亮的超新星發出的強烈的光線甚至能「照亮整個宇宙」。

那麼恆星為什麼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呢?這和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情況有關係,我們都知道核聚變是可以向外釋放大量能量的,比如太陽的核聚變,它正在以氫元素的聚變燃燒向外輻射大量的能量,所以我們才能感受到它帶來的光和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絕對,有的元素的核聚變是需要吸收能量才能完成的。

目前太陽正在以氫元素進行核聚變,氫元素燃燒得差不多的時候,它會在內部的高溫高壓之下激發氦閃,爆發以氦元素為主的核聚變,接著它還會在內部更高的溫度之下進行以碳元素為主的核聚變,就是照著元素周期表從最低級別的元素開始一路向上聚變下去,只是每提升一個元素級別,其在核聚變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就會少一些,但是過程也往往會更劇烈,產生的溫度也更高,因此可以不斷推動元素的巨變向著更高級別演進。

太陽的質量不夠大,通常認為它的核聚變到了碳和氧元素的時候就會終止,因此太陽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他最終將會成為一顆白矮星,是以碳元素燃燒將近之後熄滅的形式出現的。

但是更大質量的恆星是可以進行更高級別的元素的核聚變的,超過太陽質量8倍的恆星可以將核聚變的級別提升到鐵元素的層次上,然而鐵元素的核聚變和之前的元素都不相同,因為鐵元素的聚變不再釋放能量,而是需要吸收能量才能完成。

因此在鐵元素誕生的一刻,恆星中由於不再產生能量,反而要吸收能量,那麼恆星向外的輻射壓就消失了,恆星內核之外巨大的質量就會坍縮砸向恆星核心,導致整個恆星出現十分劇烈的活動,在這種劇烈活動中,原子之間的碰撞瞬間加劇,由此又產生了極大的能量,原本外部的較輕的元素會重新被激發聚變,內部的撞擊也會產生更多的能量,使得大量鐵元素被創造出來的,而恆星內部的餘溫又可以將鐵元素以上的一些元素激發聚變,因此在這一瞬間,恆星就可以創造鐵元素以及以上的許多種種元素。

恆星內部的巨變還會激發出強烈的伽馬射線暴,這是電磁波的最高能量形式,可以摧毀50光年距離上的行星生態環境,而恆星內部產生向外的巨大反作用力,又可以將恆星外部的氣態外殼吹走,形成一片星雲。

這樣的星雲通常由氣態分子和塵埃組成,會在宇宙空間中擴張,比如公元1054年爆發的天關客星,已經在近千年的時間中形成了直徑近六光年的蟹狀星雲。

這樣的星雲也影響了我們的太陽系,近日科學家在南極洲雪層中發現了宇宙塵埃被認為可能來自數百萬前誕生的一顆超新星。因為他們發現了這種塵埃中含有Fe-60同位素,這種鐵的同位素是由超新星爆發釋放的,但幾乎不存在於地球上。

也就是說Fe-60這種鐵的同位素應該是超新星爆發的星雲送到地球上的,這些宇宙塵埃經過幾百萬年的星際旅行後,最終落在了地球的南極洲,那裡冰天雪地的環境很好地保存了這種鐵的同位素,才使得科學家們發現了它們。

實際上我們地球上的鐵以及之上的種種重元素,都是來自於超新星爆發或者中子星碰撞,這些劇烈的能量爆發現象創造了大量的重元素,它們也正是我們所在的世界的物質基礎。

相關焦點

  • 企鵝是南極洲的吉祥物?最先研究發現,企鵝最早可能來自北極
    在我們的印象中,南極洲的代表就是企鵝,而北極洲的代表則是北極熊。南極與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個端點,路程可以說是相當地遙遠。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南極洲的企鵝最早來自於北極,你會有怎樣的想法呢?如果這是真的,企鵝又是怎麼從遙遠的北極飛到南極呢?在這項科學研究的調查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鳥類化石。在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們並沒有將這二者聯繫在一起,只是簡單地認為只是一種鳥類的化石。
  • 科學家在遠古趨磁細菌化石中發現超新星殘骸
    目前科學家在太平洋海底遠古趨磁細菌中發現超新星爆炸的殘骸物質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超新星噴射物質沉積在太平洋深海錳鐵地殼層,他們使用鐵-60放射性同位素探測法,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大約發生在
  • 南極洲的Iron-60發現提供了有關太陽系環境的信息
    罕見的同位素鐵-60是在巨大的恆星爆炸中產生的。只有極少量的這種同位素從遙遠的恆星到達地球。現在,慕尼黑技術大學(TUM)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在南極雪中發現了鐵-60。科學家們認為鐵同位素來自星際鄰域。大多數微小顆粒來自我們太陽系內的小行星或彗星。然而,一小部分來自遙遠的恆星。其中含有的鐵-60同位素沒有天然的陸地來源; 它起源於超新星爆炸或宇宙輻射與宇宙塵埃的反應。南極雪環遊世界20年前,TUM研究小組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地球上發生鐵-60的第一個證據。
  • 地球上的黃金來自哪裡?科學家:或來自超新星爆發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加拿大古爾弗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家進行的新研究結果表明,地球上大部分重金屬是在遠離地球的恆星爆炸中噴出的。這項發現可能推翻人們對金和鉑等重金屬來自何方的認知。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13日報導,物理學教授丹尼爾·西格爾說,宇宙中大約80%的重金屬很可能來自坍縮星,這是一種罕見但富含重金屬的超新星爆炸形式,由重量一般是太陽30倍的古老、巨大恆星的引力坍縮引發。西格爾說,這一發現推翻了普遍持有的觀點,即這些元素主要來自中子星之間的碰撞或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碰撞。
  • 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在遠古超新星爆炸的塵埃雲中穿行 海床上發現鐵-60痕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核物理學家Anton Wallner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在海床上發現了鐵-60的痕跡。裂變通過將重的原子核分裂成質量較小的原子核來釋放能量,而聚變則通過將兩個質量小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重的原子核來釋放能量。問題是,這兩個過程在哪裡相遇,相遇後會發生什麼?答案是它們在鐵原子中相遇,在那裡分裂它或融合變得更加困難。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鐵-60樣本 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鐵-60樣本 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科學家們推測,地球可能在過去的33000年裡,一直在巨大的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中「漂流」,他們深入海洋中尋找一種最神秘的已知物質的證據
  • 南極洲隕石中有神秘星塵,新星爆炸和太陽系起源有何關聯?
    在南極洲的隕石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小塊隱藏的星塵,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太陽系更久遠:在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形成之前,發生了一次古老的恆星爆炸事件,而它則被彈射到了我們的天體附近。通過新星爆炸跟蹤宇宙進化歷程跟蹤宇宙如何在進化歷程中播種重元素物質,超新星爆炸的出現時間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僅30億年的時期,科學家們所採用的方法能夠發現數萬顆遠古超新星。一顆穩定的恆星,核心溫度上限一般為60億K,當巨大質量的恆星內部溫度遠遠高於其表面的時候,最大的超巨星的核心溫度會超過10億K。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極不尋常的超新星
    天文學家們使用夏威夷哈來亞卡拉山上的泛星望遠鏡(PS1)發現了這顆超新星,並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其他望遠鏡來繼續跟進觀測這顆新星。PS1是探索超新星及其他不斷變換運動的天體的最佳選擇。在由PS1執行的中深度巡天計劃中,科學家們發現了PS1-14bj。該巡天計劃主要是在每個夜晚持續監測天空中的同一區域,搜尋像超新星那樣轉瞬即逝的物體。
  • 科學家在遙遠星系中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超新星
    根據定義,超新星是一個巨大的事件;畢竟,我們說的是恆星爆炸。儘管如此,一些超新星比其他超新星更大,天文學家最近就發現了我們曾經觀測過的最大的超新星。該事件被稱為SN2016iet,它包括持續時間長、不尋常的化學特徵,以及留給我們更多的難題,研究人員相信這顆超新星可能會挑戰我們對已知恆星死亡的演變過程。
  • 250萬年前,一顆超新星在地球附近爆發,許多生物命運迎來轉折
    鐵-60的秘密實際上,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就一直相信250萬年前發生過這次恐怖的事件,但苦於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我們知道,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劇烈的天體現象,是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的方式。超新星爆發伴隨著極其巨大的能量,以及速度達到光速級別的粒子。因此,如果一顆行星離超新星太近,將會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 南極洲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科學家首次發現主動洩漏的海底甲烷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二氧化碳如此「弱」,為什麼我們偏偏會認為它就是造成全球變暖罪魁禍首呢?答案很簡單,與二氧化碳相比,其它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濃度都很低,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說到這裡,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北極凍土帶下的大量甲烷,但事實上,南極洲的甲烷數量也毫不遜色。根據現有的測量數據,科學家估計在南極洲的冰蓋之下至少封存了10^14立方米(100億億立方米)的甲烷。正因為如此,南極洲冰蓋下的甲烷釋放被視為一個影響全球氣候的潛在轉折點,科學家們也一直在積極研究南極洲的甲烷問題。
  • 物理學家發現250萬年前地球附近超新星爆炸的證據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顆超新星爆炸的證據,這顆超新星大約在250萬年前在地球附近(宇宙尺度)爆炸。超新星通常發生在質量超過我們太陽十倍的恆星生命末期。巨大的爆炸會產生錳等重元素。由TUM物理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實,在250萬年左右的地球錳殼層中同時存在鐵-60和錳-53。研究人員表示,錳-53的濃度增加是明確證據,證明超新星確實發生過。
  • 8個南極洲的神秘發現:一架飛機殘骸,在冰中被埋了近一個世紀
    太空塵埃: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南極洲的雪中發現的宇宙塵埃可能起源於數百萬年前,也許是數十億年前。在塵埃中發現含有鐵-60,這是一種鐵同位素,這種鐵同位素在超新星中很常見,但在地球上卻很少發現。細菌:2014年,科學家宣布,在一個南極西部冰蓋下半英裡深的冰下湖泊中,發現了微生物。
  • 比超新星劇烈百倍的特超新星,只出現在宇宙初期,我們要如何探索
    在超新星爆發的背後,除了視覺之美,還有科學之美。超新星在爆發的時候,會經歷一系列複雜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在非常極端的條件下才會發生的,我們在實驗室中很難發現。同時,它們會產生大量比氫和氦重的元素。這些元素改變了整個宇宙的面貌,讓宇宙更加多元化,這也是生物出現的基礎。
  • 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化石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在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的化石,這一發現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證明了南極半島在與南部超大陸(岡瓦納大陸)分離之前擁有暖溫帶氣候。新發現的化石屬於「頭盔蛙」科,這一化石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對古代南極的全新認識。相關研究報告23日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託馬斯·摩爾斯及其同事,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前往南極半島西摩島探險,期間發現了一個髖骨和有紋飾顱骨的化石殘骸。這些化石樣本大概有4000萬年的歷史,來自始新世,全都屬於智利蟾科,也被稱為「頭盔蛙」。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亮的超新星 相當於5000億個太陽
  • 「部分超新星」在銀河系中炸飛了白矮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的白矮星在銀河系中hurt繞,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的倖存者。白矮星是地球大小酷而暗淡的死亡恆星核心,它們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後被留下。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也將變成白矮星。
  • 科學家找到了決定性的證據:250萬年前地球附近有顆超新星
    如果地球附近有顆超新星,那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後果不會太美妙。但250萬年前的超新星就很理想了。在地球上,60Fe(鐵)的濃度偏高,那是超新星產生的鐵同位素,所以科學家合理地推斷,附近曾經有過超新星爆發。
  • 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由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為揭開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許多超新星遺蹟為什麼是軸對稱(沿著一個軸拉長)而不是球形的謎團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巨大爆炸,在周圍的介質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被稱為超新星殘留物的衝擊波可以綿延數千光年,橫跨廣闊的距離。
  •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外星物種」,冰下800米生存,顛覆認知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個星球50%的區域我們沒有涉足過。在90%的海洋區域,我們一點都不了解。假設:在未知的區域隱藏著一些神秘的事物。我們就拿南極洲來說,世界上最最神秘的地方之一。雖然土地被厚厚的冰雪所覆蓋,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南極冰層下也有液態海洋。儘管南極洲非常寒冷,但科學家依然不辭辛苦地進行探索。終於在近些年內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科學家通過不懈的探索,發現在南極冰殼下隱藏了大量液態水,這意味著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水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