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鐵-60樣本 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

2020-09-05 科普百分百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鐵-60樣本 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科學家們推測,地球可能在過去的33000年裡,一直在巨大的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中「漂流」,他們深入海洋中尋找一種最神秘的已知物質的證據。科學家們在海底發現了鐵-60的樣本,這是一種由超新星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是垂死恆星的微弱提醒。

鐵-60的放射性使其成為天然的時間記錄器。由於它在1500萬年內完全衰變,科學家們可以確信,在地球上發現的任何樣本--或者說,在地球海洋深處發現的樣本--都是在相對較近的歷史中到達的。

這就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Anton Wallner和一個物理學家團隊在尋找這種同位素的跡象時所寄望的,這種同位素可能是地球在宇宙中移動時收集的。來自兩個不同地點的深海沉積物樣本通過ANU重離子加速器設施的質譜儀運行。每個樣本的年代都可以追溯到33000年前。

果然,樣品中含有鐵-60。只是含量很低,但其分布仍與我們的星球最近穿過本地星際雲(LIC)的過渡相吻合。這就意味著,構成LIC的氣體和塵埃可能是由一顆經過很長時間的超新星產生的。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偶然發現了一個謎團。雖然鐵-60是存在的,並且與地球最近的運動相吻合,但它也通過樣本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事實上,在每個樣本所跨越的整個33000年期間,這種同位素的跡象都相當一致地存在,而不是在太陽系首次過渡到LIC時出現峰值。

這就提出了鐵-60在太空中的來源問題,更不用說如果它不是過去超新星的副產品,那麼是什麼原因產生了這種雲。它在放射性衰變中固有的自然測年潛力為確定可能的起源提供了一個狹窄的窗口--至少在天文學方面。

「最近有論文表明,被困在塵埃粒子中的鐵-60可能會在星際介質中反彈,」Wallner強調。這可能表明,現在測量的同位素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超新星。因此,「我們測量到的是某種回聲」,這位核物理學家理論上認為。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Wallner建議,未來對老樣本的研究可以幫助確定鐵-60水平的起伏。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遠古趨磁細菌化石中發現超新星殘骸
    目前科學家在太平洋海底遠古趨磁細菌中發現超新星爆炸的殘骸物質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超新星噴射物質沉積在太平洋深海錳鐵地殼層,他們使用鐵-60放射性同位素探測法,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大約發生在
  • 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在遠古超新星爆炸的塵埃雲中穿行 海床上發現鐵-60痕跡
    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在遠古超新星爆炸的塵埃雲中穿行 海床上發現鐵-60痕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New Atlas報導,在海洋沉積物中發現的放射性同位素顯示,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在古超新星的塵埃雲中穿行
  • 地球似乎正在穿越古代超新星的殘骸
    由於在南極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周圍空間的一個謎團正在揭開  由於在南極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Anton Wallner教授是澳洲國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他領導的這項研究表明,在過去的3.3萬年裡,地球一直在穿過一團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這些雲可能是以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骸。  研究人員利用希夫質譜儀 的極高靈敏度,從兩個不同的地點搜尋了幾個深海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可以追溯到3萬3000年前。
  • 距離地球65光年的超新星爆發可能導致生物大滅絕
    科學家們現在說,造成這麼多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可能不是地球。事實上,它甚至可能不是來自我們的太陽系。相反,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天體物理學家布萊恩·菲爾茲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地球上這一巨大的生命滅絕可能是由於一個遙遠而完全陌生的現象:一顆垂死的恆星,在距離我們的許多光年的銀河系中爆炸。
  •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Fe-60,此物在自然界中只會來自超新星
    大質量恆星到了主序星階段的晚期,內部產生鐵元素的時候,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一時刻是這顆恆星一生中最為劇烈能量釋放階段,它在一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要比太陽100億年中核聚變的釋放能量還要多很多倍,因此它可以發出極其明亮的光輝,有時其亮度甚至要超過一個有的數千億恆星的星系,特別明亮的超新星發出的強烈的光線甚至能「照亮整個宇宙」。
  • 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的碎片中裸奔,溫度高達6000度
    超新星爆炸後,恆星的外層物質以十分之一光速向外拋射,形成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成為形成行星的重元素,包括鐵的來源。根據此前的研究,我們的太陽系正在穿過一片來源不明,名叫本星際雲(LIC) 的區域。在來自地球海底的樣本中,沃納分別在600萬年、260萬年及33000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鐵-60同位素。這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是260萬年,這意味著它只需1500萬年的時間幾乎就會完全衰變掉。而地球已形成了45億年,所以不可能再有原初形成的鐵-60,如果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發現鐵-60 ,肯定都是外太空的超新星來源。
  • 鐵-60半衰期的確定揭開天文歷史研究新篇章
    目前最精確的鐵-60的半衰期是由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測得的。團隊認為,儘管以往測得的半衰期與本次結果僅有兩倍因子之差,這其中的誤差卻是造成早期實驗困擾的主要原因。測得這一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為260萬年(誤差控制在2%以內)後,就可以將它當做可靠的天文鐘來確定同一時間維度上的天文事件了。
  • 一顆超新星於250萬年前在接近地球的危險距離爆炸
    一種由超新星爆發而產生的鐵的同位素—鐵60在地球上被發現,這似乎是約兩百萬年前在地球附近發生過超新星爆發的證據。數年來,研究者們一直對這個證據感到困惑。最近,一個新的研究為250萬年前在地球附近發生的超新星爆發提供了新的證據。這一次是發現了放射性同位素錳53,同樣也是由超新星爆發而產生的。這一發現的研究被叫做「地球上的超新星放射性同位素錳53。」
  • 深海沉積物中揭示出古代恆星爆炸
    由於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空間的一個謎正在展開。該研究表明地球在過去33000年中一直通過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傳播。這些雲可能是先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餘,是恆星強大而超亮的爆炸。研究人員使用HIAF質譜儀的極高靈敏度,搜索了可追溯至33,000年的兩個不同地點的幾種深海沉積物,他們發現了60號同位素的清晰痕跡,該同位素是在超新星爆炸中恆星死亡時形成的。
  • 過去3.3萬年裡,地球一直穿梭在恆星爆炸後的「塵埃雲」中
    研究小組使用靈敏的質譜儀檢查了可以追溯到33000年前的沉積物,發現了同位素鐵60的痕跡,鐵60是恆星死亡時形成的。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太陽系一直在穿過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更密集的雲團,研究小組認為這個過程在我們的海洋中沉積下了鐵-60。研究小組稱,雖然同位素具有放射性,需要1500萬年才能衰變,但它對人類沒有危險,因為它是一種非常輕的粉塵。
  • 恆星爆炸時恆星中央究竟發生了什麼
    巨大的恆星(左圖)內部產生了像鐵一樣重的元素,恆星在巨大的爆炸事件中爆發(中間),外層物質到處散落,形成所謂的超新星殘餘物的結構(右圖)。 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科學家們表示,恆星摧毀性的爆炸死亡似乎是不均衡的宇宙爆燃。這項最新發現是基於美國宇航局X射線繪製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它或可能提供,恆星在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時恆星中央究竟發生了什麼的線索,研究人員補充說道。  碳以後的元素是在巨大的恆星內部合成,它們組成了恆星、行星和人類。
  • 超新星爆炸造成地球的生命大滅絕
    超新星爆炸可能造成地球上259萬年前發生滅絕事件。距離地球3億光年的2顆垂死恆星(超新星)發生大爆炸,曾引發地球上200萬年前發生海洋生命大滅絕事件。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顯示,這些爆炸散發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引發持久的高能粒子陣風,導致地球大氣層被改變,大量海洋生命物種滅絕。在4月份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地球上的鐵同位素、確定宇宙中曾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事件。在海底和月球發現的鐵-60同位素顯示,這些影響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分別發生在170萬-320萬年前和650萬-870萬年前。
  • 超新星爆炸曾經引起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
  • 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6月8日宣布,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RI射束工廠的放射性同位素射束加速器,在4天之內發現了從錳(25號元素)到鋇(56號元素)的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新發現的同位素數量高於世界上約40種年平均發現的同位素數量。
  • 地球正在穿過超新星爆炸的遺蹟,或許生命來源於類似的穿越
    當部分大質量恆星生命末期,核心聚變到鐵元素時,無法再提供巨量能量。恆星外部由於引力作用劇烈向內部塌縮,引起劇烈爆炸。這就是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一顆恆星生命的終點,但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也是新恆星誕生的溫床。
  • 科學網—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的魅力無限
  • 南極洲的Iron-60發現提供了有關太陽系環境的信息
    罕見的同位素鐵-60是在巨大的恆星爆炸中產生的。只有極少量的這種同位素從遙遠的恆星到達地球。現在,慕尼黑技術大學(TUM)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在南極雪中發現了鐵-60。科學家們認為鐵同位素來自星際鄰域。然而,一小部分來自遙遠的恆星。其中含有的鐵-60同位素沒有天然的陸地來源; 它起源於超新星爆炸或宇宙輻射與宇宙塵埃的反應。南極雪環遊世界20年前,TUM研究小組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地球上發生鐵-60的第一個證據。團隊中的科學家是Gunther Korschinek博士,他假設在純淨的未觸動的南極雪中也可以發現恆星爆炸的痕跡。
  • 放射性鋁-26,真的是被超新星爆炸,恆星風吹到太陽系的嗎?
    來自包括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斯特拉·奧夫納在內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在正在形成行星的恆星系統中形成鋁-26的新方式。因為鋁-26的放射性衰變被認為為行星的積木(稱為行星體)提供了熱源,所以對天文學家來說,知道鋁-26來自哪裡是很重要的,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像鋁及其放射性同位素鋁-26這樣的原子,可以讓天文學家進行太陽系的『考古』。
  • 日本科學家最新發現:閃電時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
    日本科學家最新發現:閃電時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3 09:25